大类招生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式和当前巨大社会压力,“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向。基于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类招生现状,通过文献查找、问卷调查、走访观察以及结合教学实践中切身体验,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进行利弊分析,对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制度具有极大参考价值,也能够促进高校基础教育的完善。
  [关键词] 大类招生;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2-0032-02
  一 大类招生进行专业分流对学生的影响
  (一)避免了考生以“专业无知”进行志愿填报的现象
  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进行大类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所选院校的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考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前1~2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大三时再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所在的院系大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如在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招生专业中,金融学、保险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3个专业统一以“经济类”招生,考生若心仪3个专业中的一个,就只需要填上“经济类”即可。在大一和大二期间,经济类的学生统一上一样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金融的基础课程、保险的基础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础课程。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面对眼花缭乱的专业会感觉到选择的困难。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相当的盲目性,不了解大学的学科设置,对自己将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而了解大学、了解自己都需要时间。通过按大类招生进入大学以后,考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各大类下的各个专业内容,边学习、边选择,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对于不太了解大学专业的高中生来说,多了一次认清专业的机会。考生填报志愿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按院系招生,若干个专业“浓缩”到一个大类里,考生选择某一类专业,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好几个专业。
  (二)大类招生为学生自身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
  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實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按大类招生是高校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考生由于社会经历的局限性,在高中之前对大学专业的接触相对较为片面,严重限制了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对自身的合理审视,从而造成自身自我认识的局限片面,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大类招生有助于学生在大学的基础培养阶段对各个专业有一个重新的了解,多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及特长的机会,结合自身实际和兴趣重新认识自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更加容易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基础。
  (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压力
  考生由原本高压式的高中生活一下子转到自由型的大学生活时难免会学习懈怠。由于高校学科资源的有限性,每个专业都不可能接纳大类所有的学生,更不允许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情况。参考大一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专业分流,是每一名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问题的压力下,继续进行学习是大学生自身的必然选择。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经济类为例,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三个专业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分别都设置了最低填报人数为30人,学生都要为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而免于被分配到其他专业,在大一学年努力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智育成绩。
  二 大类招生进行专业分流对学校的影响
  (一)大类招生迎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按大类招生及培养的出发点,它能够较好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具有极大的弹性,同时也顺应了当前国际形势,符合当今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学生均在本科阶段前3年或者4年学习广泛的基础课程,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选择所学专业,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甚至学校,这种模式可以较好地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大类招生使新生入学后在大学四年内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了由于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素质欠缺现象的出现。同时,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和通识教育后,对自己的专业兴趣极其未来的就业方向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选择专业更加趋于理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型人格的塑造。
  (二)提高办学效益,优化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
  通过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过去由于按专业招生导致其专业设置过细而造成的教学资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面,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政策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协调使用,从而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院、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分制的实行和拓宽专业覆盖面。
  (三)大类招生使生源质量得到了提升
  因为学生就业受到社会走向的影响,同时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在高校招生的过程中报考各种专业的生源很不均衡。“冷门”专业鲜有人问津,新生质量得不到保证;对于“热门”专业考生趋之若鹜,人满为患,录取比例超级高。按照大类招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这个矛盾。大类招生在给学生一个提供更宽的选择范围的同时,又将选择期后移。这样的招生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合适的学校合适的专业,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三 大类招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看似公平的专业分流制度暗藏不公平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分流采用的是大一学年的智育成绩与入校时的高考成绩综合,此即为进行专业分流成绩。对专业分流成绩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意愿按照专业分流成绩进行分配。专业分流成绩计算方式:
  高考分数折算=×4+1 在此种模式下,高考分数的折算参考了考生所属省份的一批次分数段,看似合理的计算方式却显得极为不合理。由于考生所在省市的地域差异,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考生所属省份当年高考成绩的集中程度以及所属省份的一批次分数段的高低都成为影响该项高考分数的最后折算,基数的不同对不同省区考生之间存在专业分流的不公平现象。可能两名同为所属省份东北农业大学招生理科第一名的考生,最后折算的高考分数相去甚远,最后导致该名高考分数折算较低的同学进行专业分流而不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然而按专业进行招生,该名同学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专业选择的。
  对于这一问题,高考分数的折算在引入高考成绩后可以适当引入考生在所属省份东北农业大学录取学生中的名次,给予这一名次一定权重进行高考分数的核算,促进高考分数折算过程中的不同省的学生之间的公平。
  (二)弱化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由于进行大类招生,进行基础培养的时间一般都在1~2年,真正进行专业培养的时间被压缩到了大二学年第二学期以后。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不同的人生选择,大二下学期之后可能会开始准备考研、工作、出国等,在专业课的学习上精力的投入明显低于考生刚入校时的热情,从而造成了学生专业知识缺乏的现象。不同的招生模式可能会造成“全面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不同培养结果。人才培养模式,對高校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才”模式。这种模式专业划分详细,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按计划培养人才;另一种是“通才”模式。这种模式为宽专业口径,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容易转移工作领域。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其自身内在决定的优缺点,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必会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学院应该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建设的研究,使学生的课程安排更加科学。
  总之,大类招生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思维人才具有创新型人格代表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大类招生符合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大趋势。可以说大类招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革,更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但是,在大类招生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必须按照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资源,同时也要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否成熟,之后再谨慎地实施大类招生。尤其要在制定分流方案时多加注意,兼顾办学效益,谨慎地处理特殊专业、严密地制订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大类招生的优势,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 中国高教研究,2004(2).
  [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依据,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突出“基础够用、内容实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把课程设计作为设计项目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基础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佳木斯大学药学院化学系本科生3个年级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92-02  化工原理课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各单元操作
期刊
[摘 要] 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视频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如火如荼。然而,视频教学在发挥其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随意选材、师生缺乏必要的互动、不易使用有度、地区分布不均衡等诸多困境。破解这些困境的路径主要有完善教学质量考评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任课教师运用视频教学中应该把握服务性原则、适度原则、适用性原则、互补
期刊
[摘 要]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真即“生成”,是在人的自由交往中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陶冶。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格主体,有良好认知基础的精神个体,师生之间应该在充满自由、平等和爱的境遇中传递知识,探寻真理;应该在健康的精神交往和心灵碰撞中感受人性的美好,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为此,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策略,应该基于师生“精神交往”的双边功能,强化
期刊
[摘 要] 幼儿师专师范生教学语言职前自我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自我发展的目标不明确,动力不够足,方法不对路,效果不够佳。究其缘由,教育缺乏纯粹的学术传统导致学风的浮躁,学生对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不适应。寻求对策,教师要加强课堂的教学与管理,教师要做好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不断提升思维层次。  [关键词] 幼儿师专师范生;教学语言;职前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8 [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江西赣南某高校开设“人文赣州”地方文化课程的实践为背景,对网络时代视觉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网络多媒体十分发达的当今,视觉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对文化的感知与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其教材编写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唯有积极应对这种变化与挑战,同时强调并融合文本文化及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优点,方能造就有魅力、有深度、有实效的地方文化课程,从而
期刊
[摘 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本文探讨我校“数据结构”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借鉴MOOC及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改革教学设计,形成教师课前引导学习提出问题,学生观看视频,课堂解决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讨论了这种翻转学习模式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包括自主学习、互动模式以及形成性考核。最后实践证明翻转学习模式能达到完成学生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提高、促进教师业
期刊
[摘 要] 校企协同育人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岩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例,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针对性的改进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新时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  [关键词] 校企协同;就业指导;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期刊
[摘 要] 文章基于对前期课题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大學生网络行为的基本状况,大学生网络思想的基本特征,探讨总结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网络政治、网络思想、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引导、安管、防范、建立。  [关键词] 网络;大学生;思想教育;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期刊
[摘 要]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当下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更少有有价值的问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往往宽泛、陈旧或平淡。从硕士研究生内部来看,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点:未找到兴趣点:徘徊于研究之外;缺少知识积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聚焦问题能力欠缺:研究缺乏针对性;文献梳理不全面:无意义重复前人工作。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提不出问题;内部因素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