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强调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近八个年头,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得心应手,伴随着自己初为人父的经历,逐渐悟得为什么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平时最让我们头疼的“体育弱势生”,他们可能是我们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也可能是我们教育生涯中匆匆的过客,但却是父母和整个家庭的全部。所以笔者逐渐地开始关注每一个孩子,并努力尝试调动速度较慢学生参与游戏的有效方法。
一、集体游戏为主,淡化个人竞争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开始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同学面前的表现。所以,在跑类活动中速度慢的学生表现出胆怯,特别是面对个人竞争时,更是惶恐无措。但是在集体游戏中,群体的力量淡化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激发出了潜藏内心的竞争欲望。
案例:四年级耐久跑游戏“极速漂移”是在规定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均衡的多个小组。排头决定行进路线,同组队员前后相距1~2m。排尾学生以“S”形路线绕过所有队友到达排头,新的排尾继续完成此动作,每完成一次所有队员大声喊出完成的次数。在游戏结束时,笔者惊奇地发现平时慢吞吞的“学霸”张弘扬(化名)所在小组完成的次数最多。在笔者总结时,张弘扬凑过他的大脑袋来说:“老师,这次我不慢吧”,而同组“体育小达人”王旭辉(化名)兴奋地说:“张弘扬,你这次跑得真快,我看你的衣服都湿透了。”
二、规则适当倾斜,感受教师关爱
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优秀学生是千种宠爱,即使他们犯了错,也经常会一笑而过;而对后进生则是万般苛刻,稍有问题便会小题大做,缺乏耐心,让本来就缺乏自信的后进生更加畏首畏尾,最终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多给他们一点儿关爱,便能唤醒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案例:在“大渔网”游戏中,往往速度慢的学生早早就被“捕获”,体验不到“漏网之鱼”的喜悦。在三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笔者尝试对规则做了适当调整,给了小明在内的7名平时速度较慢的学生一个特权:只要他们不在前三个被捕到,就可以自动获得一张“复活卡”。为了获得“复活卡”,他们变身最努力的“鱼中小强”。看着他们气喘吁吁的样子与脸上绽放的笑容,笔者的内心是幸福的。
三、激励语言引导,增强参与动力
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与激励学生,能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调动其积极性。
四、强化德育教育,营造和谐氛围
组织小组竞赛类的体育游戏时,时常发生因成绩不理想而互相抱怨的情况。这种负面行为让速度慢的学生感觉被孤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案例:在一次接力游戏中,李文耀(化名)小组成绩不理想,他难掩失落之情,将“失败之责”都发泄在速度最慢的王茂源(化名)身上。“我尽力了。”委屈的王茂源几近落泪。笔者上前安慰他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告诫全班:“我们体育课的小组比赛最能培养也最能考验我们的团队精神,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包容,而不是互相抱怨指责和推卸责任。”“对,李文耀,你忘了王茂源下课时还给你辅导数学题吗?”班长王明旭(化名)说道。李文耀的脸有些红了,主动找王茂源道了歉。紧接着我们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小组比赛的游戏,学生们更加投入,并且频频出现队员们互相鼓励的情景。
五、预设游戏目标,激发自身潜能
在游戏活动前,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如时间、长度、次数等易于量化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更易激发运动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
案例:游戏“农夫与伐木工”中,在活动区域放置正反数量相等的标志碟,一组学生将正放的标志碟反过来,另一组学生则相反,游戏结束根据标志碟的正反数量决出胜负。游戏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计划翻动标志碟的数量,再一次游戏时,根据自己上次游戏完成的实际数量做适当的增加,这样做让学生的比较对象变成自己,让他们每次游戏都能全力以赴,特别是速度较慢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练习目标,在完成目标和超越自我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获得最好的教育。我們一线体育教师对待速度较慢的学生应该“慢”下来,呵护他们的成长。当有一天我们回想自己教过的孩子,应无愧于那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和一张张稚嫩的笑脸。
一、集体游戏为主,淡化个人竞争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开始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同学面前的表现。所以,在跑类活动中速度慢的学生表现出胆怯,特别是面对个人竞争时,更是惶恐无措。但是在集体游戏中,群体的力量淡化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激发出了潜藏内心的竞争欲望。
案例:四年级耐久跑游戏“极速漂移”是在规定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均衡的多个小组。排头决定行进路线,同组队员前后相距1~2m。排尾学生以“S”形路线绕过所有队友到达排头,新的排尾继续完成此动作,每完成一次所有队员大声喊出完成的次数。在游戏结束时,笔者惊奇地发现平时慢吞吞的“学霸”张弘扬(化名)所在小组完成的次数最多。在笔者总结时,张弘扬凑过他的大脑袋来说:“老师,这次我不慢吧”,而同组“体育小达人”王旭辉(化名)兴奋地说:“张弘扬,你这次跑得真快,我看你的衣服都湿透了。”
二、规则适当倾斜,感受教师关爱
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优秀学生是千种宠爱,即使他们犯了错,也经常会一笑而过;而对后进生则是万般苛刻,稍有问题便会小题大做,缺乏耐心,让本来就缺乏自信的后进生更加畏首畏尾,最终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多给他们一点儿关爱,便能唤醒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案例:在“大渔网”游戏中,往往速度慢的学生早早就被“捕获”,体验不到“漏网之鱼”的喜悦。在三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笔者尝试对规则做了适当调整,给了小明在内的7名平时速度较慢的学生一个特权:只要他们不在前三个被捕到,就可以自动获得一张“复活卡”。为了获得“复活卡”,他们变身最努力的“鱼中小强”。看着他们气喘吁吁的样子与脸上绽放的笑容,笔者的内心是幸福的。
三、激励语言引导,增强参与动力
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与激励学生,能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调动其积极性。
四、强化德育教育,营造和谐氛围
组织小组竞赛类的体育游戏时,时常发生因成绩不理想而互相抱怨的情况。这种负面行为让速度慢的学生感觉被孤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案例:在一次接力游戏中,李文耀(化名)小组成绩不理想,他难掩失落之情,将“失败之责”都发泄在速度最慢的王茂源(化名)身上。“我尽力了。”委屈的王茂源几近落泪。笔者上前安慰他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告诫全班:“我们体育课的小组比赛最能培养也最能考验我们的团队精神,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包容,而不是互相抱怨指责和推卸责任。”“对,李文耀,你忘了王茂源下课时还给你辅导数学题吗?”班长王明旭(化名)说道。李文耀的脸有些红了,主动找王茂源道了歉。紧接着我们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小组比赛的游戏,学生们更加投入,并且频频出现队员们互相鼓励的情景。
五、预设游戏目标,激发自身潜能
在游戏活动前,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如时间、长度、次数等易于量化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更易激发运动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
案例:游戏“农夫与伐木工”中,在活动区域放置正反数量相等的标志碟,一组学生将正放的标志碟反过来,另一组学生则相反,游戏结束根据标志碟的正反数量决出胜负。游戏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计划翻动标志碟的数量,再一次游戏时,根据自己上次游戏完成的实际数量做适当的增加,这样做让学生的比较对象变成自己,让他们每次游戏都能全力以赴,特别是速度较慢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练习目标,在完成目标和超越自我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获得最好的教育。我們一线体育教师对待速度较慢的学生应该“慢”下来,呵护他们的成长。当有一天我们回想自己教过的孩子,应无愧于那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和一张张稚嫩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