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跑类游戏教学中如何激发速度较慢学生的积极性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87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强调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近八个年头,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得心应手,伴随着自己初为人父的经历,逐渐悟得为什么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平时最让我们头疼的“体育弱势生”,他们可能是我们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也可能是我们教育生涯中匆匆的过客,但却是父母和整个家庭的全部。所以笔者逐渐地开始关注每一个孩子,并努力尝试调动速度较慢学生参与游戏的有效方法。
  一、集体游戏为主,淡化个人竞争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开始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同学面前的表现。所以,在跑类活动中速度慢的学生表现出胆怯,特别是面对个人竞争时,更是惶恐无措。但是在集体游戏中,群体的力量淡化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激发出了潜藏内心的竞争欲望。
  案例:四年级耐久跑游戏“极速漂移”是在规定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均衡的多个小组。排头决定行进路线,同组队员前后相距1~2m。排尾学生以“S”形路线绕过所有队友到达排头,新的排尾继续完成此动作,每完成一次所有队员大声喊出完成的次数。在游戏结束时,笔者惊奇地发现平时慢吞吞的“学霸”张弘扬(化名)所在小组完成的次数最多。在笔者总结时,张弘扬凑过他的大脑袋来说:“老师,这次我不慢吧”,而同组“体育小达人”王旭辉(化名)兴奋地说:“张弘扬,你这次跑得真快,我看你的衣服都湿透了。”
  二、规则适当倾斜,感受教师关爱
  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优秀学生是千种宠爱,即使他们犯了错,也经常会一笑而过;而对后进生则是万般苛刻,稍有问题便会小题大做,缺乏耐心,让本来就缺乏自信的后进生更加畏首畏尾,最终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多给他们一点儿关爱,便能唤醒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案例:在“大渔网”游戏中,往往速度慢的学生早早就被“捕获”,体验不到“漏网之鱼”的喜悦。在三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笔者尝试对规则做了适当调整,给了小明在内的7名平时速度较慢的学生一个特权:只要他们不在前三个被捕到,就可以自动获得一张“复活卡”。为了获得“复活卡”,他们变身最努力的“鱼中小强”。看着他们气喘吁吁的样子与脸上绽放的笑容,笔者的内心是幸福的。
  三、激励语言引导,增强参与动力
  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与激励学生,能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调动其积极性。
  四、强化德育教育,营造和谐氛围
  组织小组竞赛类的体育游戏时,时常发生因成绩不理想而互相抱怨的情况。这种负面行为让速度慢的学生感觉被孤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案例:在一次接力游戏中,李文耀(化名)小组成绩不理想,他难掩失落之情,将“失败之责”都发泄在速度最慢的王茂源(化名)身上。“我尽力了。”委屈的王茂源几近落泪。笔者上前安慰他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告诫全班:“我们体育课的小组比赛最能培养也最能考验我们的团队精神,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包容,而不是互相抱怨指责和推卸责任。”“对,李文耀,你忘了王茂源下课时还给你辅导数学题吗?”班长王明旭(化名)说道。李文耀的脸有些红了,主动找王茂源道了歉。紧接着我们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小组比赛的游戏,学生们更加投入,并且频频出现队员们互相鼓励的情景。
  五、预设游戏目标,激发自身潜能
  在游戏活动前,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如时间、长度、次数等易于量化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更易激发运动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
  案例:游戏“农夫与伐木工”中,在活动区域放置正反数量相等的标志碟,一组学生将正放的标志碟反过来,另一组学生则相反,游戏结束根据标志碟的正反数量决出胜负。游戏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计划翻动标志碟的数量,再一次游戏时,根据自己上次游戏完成的实际数量做适当的增加,这样做让学生的比较对象变成自己,让他们每次游戏都能全力以赴,特别是速度较慢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练习目标,在完成目标和超越自我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获得最好的教育。我們一线体育教师对待速度较慢的学生应该“慢”下来,呵护他们的成长。当有一天我们回想自己教过的孩子,应无愧于那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和一张张稚嫩的笑脸。
其他文献
2019年5月27日19:30~21:30《中國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总第123期话题研讨——“如何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在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初中举行。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的研究”(课题批准号:DLA170414)课题组骨干成员主持了本期话题研讨,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50位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等参与了话题研讨。  一、推敲教学质量评价 引发深入思考探
长期以来,受限于学科主义思维习惯,我国体育课程结构分割明显,衔接意识相对薄弱,构建更具衔接性和整体性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势在必然。从国际视野看,世界各国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在体育课程衔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以美国、英国、芬兰、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体育课程衔接的策略、方式与支持系统,以期为我国构建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有所裨益。  一、淡化体育分科思维,凸显体育课程规划的衔接
篮球规则对篮球技术动作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对篮球运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带球走规则修改后,移动中接球和结束运球持球时中枢脚的确立发生了改变,因此行进间运球上篮技术动作出现了新的变化。笔者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规则变化后新的动作和方法,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练主动性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一、带球走规则的变化  2017年国际篮联对篮球规则进行修改并于同年的10月1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一些重要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纷纷进行了时间或内容上的调整。据悉,4月9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返校开学时间及部分教育考试安排确定》,宣布“取消”中考体育统一测试,相应成绩按满分15分计入总分;4月16日浙江省教育厅宣布取消2020年中考體育测试,体育分不计入中考总分,这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是否应该取消中考体育统考测试的讨论。  一些
一、青少年足球的项目特点和营养补充需求  现代足球作为一种以体能、技术、技巧为基础,技战术为主导的高强度、高对抗型团队球类项目,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足球的不断发展,日常训练更加频繁,比赛节奏更加激烈。因此,训练和比赛中需要很多“武装到牙齿”的准备,合理的营养补充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1.体能储备要求较高,对碳水化合物需求旺盛  足球运动以有氧耐力为基础,以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为特
教学比赛是教师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是磨砺、提升自己的一个成长的过程,过程中离不开名师的指导与引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帮助以及年轻教师的陪伴。如何利用好教学比赛这个平台,建设好教研团队,理顺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发展目标并形成合力,助推不同层面成员的业务成长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参与相关教学比赛活动过程的经历,从团队合力的形成、团队成员的携手成长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建好一个团队
“超重学生”协调性差、反应慢、运动能力低,导致其在课堂中的目标达成度不足,产生自卑情绪,使其参与体育练习兴趣“超低”。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为“超重”学生的练习兴趣“增重”。  一、降低动作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仰卧起坐练习时,一名肥胖学生两手托头,做了两三个后再也起不来,多次尝试后依旧是徒劳,于是他直接就躺在了垫子上,静静地等待着一分钟练习时间的
此前已有研究发现,人饥饿时胃黏膜中会产生一种激素,它对于人的食欲有重要影响。而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这种激素还对大脑中负责学习区域内的神经细胞有影响。动物试验表明,这种激素能显著促进实验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科学家解释说,这种激素在胃黏膜中产生后借助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能够引起一系列的反应,诸如激发脑垂体中许多不同的生长因子等,而这又将引起大脑其他区域内的连锁反应,从而起到改善大脑功能的
有幸拜读了王金艳、王梅老师撰写的《彩色毛巾在体育教学中的多重“角色”》一文,第一感觉是案例结构清晰,详略得当,充分展现出了体育教学精准设计、灵活运用的特点。同时,更加赞叹上课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巧妙创新的能力,把一条普通的毛巾运用得巧妙自如,让课堂“生龙活虎”。  一、一物多用,激发兴趣  辅助器材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使用,可以帮助体育教师解决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预防新型肺炎,要尽量减少外出,以避免接触到外界潜在的传染源,但闭门不出并不意味着整天待在家中看电视、写作业、看电脑。钟南山院士指出:疫情面前,积极防护与强身健体同等重要,多运动能提高免疫力。为此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设计实施了“菜单式”居家体育锻炼方案,旨在指导学生和家长科学进行居家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身心健康,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普遍喜爱和欢迎。  一、内容设计要合理  “菜单式”居家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