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来源与意义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lypm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是西方艺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艺术变得异常热闹喧嚣,艺术家们创建和发起了一百多个流派和运动,平均每年都有一两个新艺术流派宣告诞生。这么多的风格流派令人目不暇接,不仅“主义”、“流派”的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而且视觉上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强,同时其自诩的精神内涵也愈加神秘莫测。在西方这场艺术盛宴到了世纪末似乎有些消沉,但在我国却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几乎效仿了各种风格流派。在这种热潮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西方现代艺术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这才是世界艺术的潮流,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应该开放的学习;也有人认为所谓现代艺术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装”,自欺欺人罢了。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笔者认为20世纪艺术是对于几千年来形象艺术的拆解与还原,是艺术发展必然的结果,但不是唯一的结果。
  形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相对,是指西方几千年来以描绘真实形象为目的的艺术体系,在古希腊时期形象艺术达到第一次高峰,到了古罗马时期形象艺术虽然写实,但有些拘谨。中世纪过后,形象艺术再次达到高峰,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在画面上真实再现事物的方法,如再现场景空间的方法——透视法,再现事物形体的方法——结构法,再现事物色彩的方法——色调法等。这些方法构筑了一个形象艺术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犹如一个庞大的建筑,它的一砖一石、一瓦一木,都是由无数个艺术家共同搭建起来的,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的出现宣告了这个系统开始衰落和终结,严格地说印象主义仍然是形象艺术范畴之内,但从它开始,人们将色彩从形象艺术中抽离出来,单独的研究和发展,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从此以后人们陆续从形象系统中抽出了各种艺术元素,并且扩大完善,如:塞尚抽取了画面构成元素,高更抽取了画面的精神元素,梵高抽取了画面的表现元素,毕加索抽取了画面的空间元素等。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次拆迁工程,印象主义是第一个在形象艺术这座古老的建筑上写下一个“拆”字,此后各种流派蜂拥而至,拆砖揭瓦,把各自所取到的材料视为至宝,精心研究整理、创造加工,作为自己“发明”的风格特征展现在观众面前。
  20世纪这次艺术变革并非偶然,早在1839年照相机发明时,形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就已经逐渐被取代了,到了1895年电影诞生时,形象艺术中的叙事功能也逐渐被取代,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两种设备技术更加便捷和完善,从实用功能上来说已经可以完全替代绘画的方式,形象艺术的一部分宣传功能已经丧失了过去的地位。与此同时人文思想也推波助澜,康德所谓“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认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认识到的仅仅是事物表象。”这一论点让客观的形象艺术开始变得不确定,真实与虚幻、客观与主观的位置开始转换,艺术开始关注自我,由再现转向表现,因此形象艺术开始逐渐衰落是历史必然。在大背景下,各路艺术家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开始发起了艺术界的一次次革命。那么既然是革命就需推翻和破坏,既要推翻旧的绘画规则,又要破坏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因此首先是拆毁几千年来形成的形象艺术系统,但这种拆毁的方式是各取所需,把各种元素抽取出来,脱开原有的关联,还原成元素本身,并以此形成独立的审美系统。人们用这种拆解的方式,轰轰烈烈的拆了几十年,最后这座形象艺术的庞大建筑,只剩下一片废墟,拆到无物可拆时,终于有艺术家站了出来宣布艺术死亡了。这个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因为这座建筑既没有墙也没有窗,没有一个可以按照原有的系统辨别的东西了,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艺术仍然存在,只是还原成了零件,而且艺术从此没有边界,任何事物都可算成艺术,艺术的范围大到无极限。
  原有的形象艺术系统与这20世纪的现代艺术系统大为不同,形象艺术是立体的、完整的、系统的,而20世纪艺术是平面的、分散的、孤立的。这里所说的立体与平面,并非指绘画方法,而是艺术高度与标准。形象艺术有明确的优劣之分,有时虽然也难免有争议,但整体可按金字塔式排列等级,因此可以说是立体的。然而20世纪很多流派都难分高下,虽然写这些流派的著作很多,但大都是陈述事实,很少有人能明确说出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偶尔有些评语多是以创新与守旧来划分界限,或是引向意识与哲学的模糊境界。因此从整体来看,现代艺术仍然无法建立金字塔式的等级,对艺术的评价往往都是个体的感觉,由共性变为个性,这使学习现代艺术的学生愈加迷茫,可以无所不为,但又无踪可循。笔者认为20世纪艺术真正的价值,并非所发明创造的一个个新概念和新名词,而是其还原精神和革命精神,它反思了形象艺术的美感本质,试图从拆解元素开始,把线条、色彩、材质、构成、思想、情绪、偶发等元素还原成美感本身,从结果上看,也确实丰富和完善了美感的表达方式。另外这种革命精神鼓舞了人们推翻一个又一个艺术权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和审美习惯,这种流派更迭的速度在艺术史上极为少见。这两种精神推动了艺术的加速发展,是20世纪艺术的原动力,所以这才是人们应该学习的东西。
  当然,人们在运用这两种精神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革命精神的滥用,革命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但20世纪艺术发展到最后,人们仿佛为了革命而革命,革命几乎成了艺术的代名词,似乎要不反对点什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而要想做出革命的姿态,除了发表宣言以外,就要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因为以往的成功案例表明,凡是当时被观众反对的或与观众审美不相符的作品,最终都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作品。于是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作品陆续登场,有的血腥、有的色情、有的作呕等,确实可以用视觉震撼来形容。但这些作品还原的只是形象艺术中的情绪,而不是情感。情绪是心理表层的快速反应,与生理反应相伴,而情感是内心深处的积淀,与思想活动相伴。所以当观众看到刺激的作品之时,无论是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情绪都会有第一反应,以至于人们会误以为艺术的效果已然达到,革命已然成功了。因此,千奇百怪的艺术让人心惊肉跳、眼花缭乱,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情绪。可是,艺术家们会渐渐发现观众已经对刺激失去了原有的强烈反应,这是因为人们的情绪反复受到同一种刺激后往往变得麻木,因此观众似乎习惯了艺术的革命与刺激,正所谓视觉疲劳,再也没有新奇感了。同时如上所述,20世纪现代艺术已经彻底拆毁了旧的系统,使艺术的范围变得无限大,因此连寻找对手机会都没有了,没有革命对象,又何来革命,革命精神也变成了一种噱头。
  综上所述,20世纪的艺术是一个微妙的过渡时期,此期间虽然有大量的风格流派产生,但这只能算作序幕,只是打破了原有的陈规旧率,还原了艺术的各种元素,并发挥了其最大功能,因此20世纪艺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也没有创造出许多全新的艺术,它只是为21世纪艺术做好铺垫,让我们拭目以待,愿新的艺术体系早日来临。
  [张文鹏,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郭早早,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其他文献
一、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伏羲通过观察身边的天、地、鸟、兽等事物,创造了八卦图。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姚最在《续画品录》湘东殿下条中说:“右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元代赵孟頫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王履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岂能图也”,这些言论都意
中国水墨人物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大师和名作。如以徐悲鸿和蒋兆和为代表的“尚形派”,以黄胄为代表的“尚势派”,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等。他们的作品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融合,他们在审美和表现技法上有各自的追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中人的关注。蒋兆和的《流民图》、黄胄的《庆丰收》、方增先的《说红书》,刘文西的《祖
自后世造纸改革以来,宣纸制品类争胜,各具妙用,除技艺之精进,工序之变革以外,熟宣的在绘画中的应用亦是应时而变。  一般认为,熟宣的不洇水,不散墨并不适合写意画的创作。然而,绘画的改革与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观念与认识也不是不可以推翻,艺术最重要的创新路径乃是敢于尝试。当然,熟宣纸上的写意画创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之创举,只不过在尝试过之后,生宣纸更适于表现水墨写意之境罢了。然而,这并不能否定熟宣纸上不能画
意境的深远和格调的高低固然与绘画技法的差异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作者思想情感、艺术素养的差异而导致的。艺术素养是长期的修养,是逐渐积累并不断丰富完善人的综合艺术素质。  一、构图与风景画中的意境  构思是意境产生的前提,构图则是意境的框架,构图能产生意境之美,它也是为了能使画面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而审美则来自心中对自然的理解和作者情绪的写照。我们往往在看到美好的大自然时,就产生了一种情感,为了表达情
2011年收官,备受关注的基金排名将出炉。有人说,年度排名如镜花水月,排名的前后受选取区间段影响较大。尽管如此,不过年度排名仍是关注度最高的榜单。这里面“约定俗成”的因素更大一点。  榜单年年排,年年都不同。年度排名不可太当回事。统计显示,如果将股票型前十的基金做一个组合,其收益率还比不上飞镖选基。基民关注重点的应是这些领跑者的内在基因:风格。基金风格既是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也是择基不可或缺的
引言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人物包括夸父、女娲、大禹、羿等。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奇书,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尘烟中早已佚失。  一、十二月神图的意义  湖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