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87年德国人Paul Ehrlich建立了血细胞染色法,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但真正的血细胞形态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才得以普及,到30年代前后逐渐形成了现代骨髓象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报告模式。
【机 构】
:
300020,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00020,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7年德国人Paul Ehrlich建立了血细胞染色法,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但真正的血细胞形态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才得以普及,到30年代前后逐渐形成了现代骨髓象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报告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 初步判断索拉非尼联合化疗治疗FLT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强调FLT3突变等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对于疗效的重要影响,提高对新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FLT3-ITD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应用索拉非尼联合化疗对其进行诱导、巩固治疗的经过.结果 患者接受索拉非尼联合化疗诱导及巩固治疗均达到骨髓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治疗过程顺利,药物不良反应轻微、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各种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后复发可导致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死亡。
May-Hegglin异常(MHA)是由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MYH9)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包涵体"三联症为典型表现[1-3].由May和Hegglin分别于1909年和1945年进行报道.该病患者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我们对一个MHA家系[4]进行MYH9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报告如下。
患者,男,24岁.入院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发热,体温最高达38.5 ℃,伴有齿龈肿痛,于社区医院静脉滴注"替硝唑"后,发热、齿龈肿痛症状好转,但3 d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呼吸急促、明显乏力,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白细胞异常增高",为进一步治疗,于2006年2月14日收入我院.查体:胸骨无压痛,肝、脾、淋巴结未触及.血常规:WBC 20.55×10/L,Hb 54.
目的 评估改良NHL-BFM-90方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伯基特淋巴瘤(B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病理确诊的初治BL 82例和DLBCL患者56例纳入研究,根据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和化疗早期疗效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接受改良NHL-BFM-90方案治疗.结果 全部138例患者中,男105例、女33例,中位年龄7.5(1.5~20.0)岁;BL 82例,DL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再次诱导缓解率低,缓解持续时间短,预后差.在多种挽救方案中,FLAG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55%,缓解期长达13个月,心脏毒性低,不良反应可控制,是<美国NCCN指南>和<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专家共识>共同推荐的难治性或复发性AML标准治疗方案.现就FLAG方案在中国复发、难治性AML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评述。
目的 了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免疫标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47例初发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D10、Bcl-6、MUM1、FOXP1、GCET1、CD5、Bcl-2、Ki-67的表达情况,并根据Hans分型及Choi分型进行预后分析比较.结果 ①对14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Kaplan-Meier单因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异常表达.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29名正常对照、27例MDS和19例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周期素(cyclins)家族(cyclin D2,cyclin D3,cyclin A1和cyclin E)、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家族(CDK2,CDK4和CDK6)、CDKs抑制剂家族(p21,p27和p57)以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法检测21例ALCL患者骨髓(21份标本)及外周血(15份标本)细胞NPM-ALK融合基因的表达,并对其与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中位年龄9(2~14)岁.2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骨髓细胞NPM-ALK阳性患者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