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企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就如何加强国企基层党建创新工作进行概述。
关键词:国企;基层党建;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为加强和改进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国企基层党建对企业的发展建设曾发挥过非常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
一、国企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党建重要性认识“淡化”,定位不准。一是重经济,轻党建。没有树立“越是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思想,片面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把发展经济当硬任务,把党建工作当“虚指标”。二是重行政、轻党群。没有摆正行政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关系,存在“两张皮”现象,甚至把党建工作当做行政管理的“附属”。三是重使用,轻提拔。轻视党群干部培养和重用不同程度存在,党群干部成长空间狭窄;有的单位在干部配备使用上,把年龄较大的行政人员安排到书记岗位,影响了书记队伍整体素质。
(二)党组织核心地位“弱化”,凝聚力不强。一是领导阵地“缺失”,班长作用削弱。表现为决策企业重大事项时,班子“围绕行政(一把手)转,书记靠边站”的现象,尤其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书记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二是组织阵地坚守不力,政治核心作用“削弱”。有的党组织组织生活形式化,对党员缺少吸引力;书记的班长作用发挥不够,对班子成员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监督。三是思想阵地“丢失”,影响力不够。有的党组织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政治方向引领不强,慢慢失去了职工群众的信任。
(三)党员发挥作用“退化”,感召力不够。一是党员主体作用发挥欠缺。党内民主建设有待加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落实党员民主权利重视不够,党务公开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党员先进性褪色。有的党员未能坚持长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思想觉悟上不能先进于群众,日常中不能有效团结和服务群众。三是模范作用不明显。有的党员工作技能、知识水平不高,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
二、创新国企基层党建工作主要对策
(一)坚持党建观念创新。一是强化党建工作重要性再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国企党建工作,是坚持党对国企政治领导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书记应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认真履行好管党治党职责。二是树立“融入”观念。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开展,发挥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融入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树立“求变”观念。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接受新挑战,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主动“固守”自己的阵地。
(二)坚持党组织建设创新。一是加强基层书记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配基层党组织书记,尽可能专职化;同时,配强基层领导班子,按“四好班子”建设标准进行管理,发挥书记的班长和监督作用。二是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能力。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从体制、制度、程序上保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执行和监督;完善党组织议事规则,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三是注重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加大党员发展力度,着力培养科研、生产等各领域的优秀青年入党;选拔优秀生产管理人员从事党务工作,着力拓宽党务人员成长空间;普遍提高党员素质,着力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三)坚持党建内容创新。一是重视党建工作整体设计。要把企业的中心工作、生产经营难点、职工关心热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使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企业的中心工作。二是探索党内民主创新。着力探索党务公开的有效形式,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机制,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真正发挥党员在企业党内事务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强化党组织服务党员功能。重视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人才、凝聚群众的作用,改变对党员只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做法,强化对党员的服务,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
(四)坚持党建方法创新。一是创新活动方式。设计相应的活动载体、平台,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信息手段,比如利用企业网站设立党员之家,利用电子信箱征求党员建议等,使活动富有时代感,并能促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二是创新管理方式。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党建责任制、民主生活会、“两公开,一监督”等制度,细化管理措施,以保证党建工作正常、有序、规范和科学运行。三是创新考核办法。完善党建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建工作负责制,对下属单位的党建工作进行定量、定性考核。注重发现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推动党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国企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既是加强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国企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国企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才能充满活力、赋有威望,也才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巩固党对国企政治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石。
关键词:国企;基层党建;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为加强和改进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国企基层党建对企业的发展建设曾发挥过非常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
一、国企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党建重要性认识“淡化”,定位不准。一是重经济,轻党建。没有树立“越是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思想,片面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把发展经济当硬任务,把党建工作当“虚指标”。二是重行政、轻党群。没有摆正行政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关系,存在“两张皮”现象,甚至把党建工作当做行政管理的“附属”。三是重使用,轻提拔。轻视党群干部培养和重用不同程度存在,党群干部成长空间狭窄;有的单位在干部配备使用上,把年龄较大的行政人员安排到书记岗位,影响了书记队伍整体素质。
(二)党组织核心地位“弱化”,凝聚力不强。一是领导阵地“缺失”,班长作用削弱。表现为决策企业重大事项时,班子“围绕行政(一把手)转,书记靠边站”的现象,尤其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书记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二是组织阵地坚守不力,政治核心作用“削弱”。有的党组织组织生活形式化,对党员缺少吸引力;书记的班长作用发挥不够,对班子成员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监督。三是思想阵地“丢失”,影响力不够。有的党组织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政治方向引领不强,慢慢失去了职工群众的信任。
(三)党员发挥作用“退化”,感召力不够。一是党员主体作用发挥欠缺。党内民主建设有待加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落实党员民主权利重视不够,党务公开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党员先进性褪色。有的党员未能坚持长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思想觉悟上不能先进于群众,日常中不能有效团结和服务群众。三是模范作用不明显。有的党员工作技能、知识水平不高,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
二、创新国企基层党建工作主要对策
(一)坚持党建观念创新。一是强化党建工作重要性再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国企党建工作,是坚持党对国企政治领导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书记应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认真履行好管党治党职责。二是树立“融入”观念。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开展,发挥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融入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树立“求变”观念。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接受新挑战,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主动“固守”自己的阵地。
(二)坚持党组织建设创新。一是加强基层书记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配基层党组织书记,尽可能专职化;同时,配强基层领导班子,按“四好班子”建设标准进行管理,发挥书记的班长和监督作用。二是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能力。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从体制、制度、程序上保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执行和监督;完善党组织议事规则,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三是注重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加大党员发展力度,着力培养科研、生产等各领域的优秀青年入党;选拔优秀生产管理人员从事党务工作,着力拓宽党务人员成长空间;普遍提高党员素质,着力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三)坚持党建内容创新。一是重视党建工作整体设计。要把企业的中心工作、生产经营难点、职工关心热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使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企业的中心工作。二是探索党内民主创新。着力探索党务公开的有效形式,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机制,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真正发挥党员在企业党内事务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强化党组织服务党员功能。重视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人才、凝聚群众的作用,改变对党员只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做法,强化对党员的服务,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
(四)坚持党建方法创新。一是创新活动方式。设计相应的活动载体、平台,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信息手段,比如利用企业网站设立党员之家,利用电子信箱征求党员建议等,使活动富有时代感,并能促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二是创新管理方式。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党建责任制、民主生活会、“两公开,一监督”等制度,细化管理措施,以保证党建工作正常、有序、规范和科学运行。三是创新考核办法。完善党建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建工作负责制,对下属单位的党建工作进行定量、定性考核。注重发现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推动党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国企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既是加强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国企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国企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才能充满活力、赋有威望,也才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巩固党对国企政治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