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面对“全国化”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mangr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化”不再是呼应“全球化”的存在,而是一个新的电影发展的内在的动力和给了全球电影工业新的想象空间。
  
  最近,《环球时报》在其社论中提出了一个和“全球化”相对应的“全国化”的概念,其意义值得关切。所谓“全国化”,是和“全球化”相伴而生的,是在新中国的国家的高度统一和集中的行政的“全国一盘棋”的传统的结构之上,通过市场中的各种要素的流动所形成的突破原有区域和条块分割的全国性的生活形态,它和“全球化”相互纠结,互为表里,形成了中国的新的发展形态。它既是一种现实的形态,又是通过互联网和多种媒体所形成的想象的形态。这里一方面是许多人到大城市或东南沿海寻找机会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如近些年来一直是社会焦点的“农民工”“蚁族”等群体,或“春运”这样引起人们每年都高度关切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是新兴的以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兴起,以及能源和原材料的价值的重估所带来的新的原来落后的空间的崛起,这些地方也显示了消费的活力和全国性的影响力。
  据经济学者巴曙松的研究,中国内地的快速的繁荣和发展,正是当下中国变化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应对危机以来的改革开放应该是首次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沿海,所以这表明这些产业往中西部转移。”这些表述实际上喻示着中国内地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开始逐步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的动力。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城都在迅速地改变。这既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和大城市高速发展的辐射和涓滴效应的结果,是克服城乡和区域差别的努力,也是中国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这种趋势无疑正在改变中国电影观众的基本构成,也在改变中国电影的形态。中国电影和社会进程之间的深刻联系由此可见。
  中国电影百年来的观众形态的变化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在中国电影开始形成工业生产能力的20世纪20年代,電影无疑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会文化的产物,它的生产、发行和观影也集中于大都市。到了新中国成立,电影开始有了全面的支持和管理,建立了非常完整、自上而下的发行放映体系,而观众也就在这一体系之中观看电影,电影前所未有地深入了基层社会。这种深入从机关单位的礼堂的定时放映电影到农村公社的露天电影和深入到县一级的电影院制度。这可以说是第一次的电影的“全国化”进程。
  90年代之后,电影的低潮开始了。电影观众快速流失,地区和县级电影院制度的瓦解,电影开始快速地退出了三线城市和县城的文化生活。中国电影从2002年“大片”开始的成功之路的基本方向始终是瞄准了中国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级大都会中以白领为中心的“高端”观众群的。现在情况起了变化,二三线乃至于县城的电影设施在快速增长,二三线城市的新崛起的中等收入者开始成为电影观众。这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度的“全国化”。这种观众的变化现在已经通过《大笑江湖》等作品越来越清晰了。这必然带来电影的转变,一种以新的二三线城市和原来不是电影观众的人的涌入会让电影出现更为复杂的形态。
  这会有两个结果:一是更多具有世俗性,具有内地特点的电影将会得到更大的空间,任何电影人都不得不考虑“全国化”的冲击和影响。二是我们一直担忧的中国电影的中等投资电影难于产生的状况会得到改变,“大的越大,小的越小”的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状况会有一个改变。“全国化”不再是呼应“全球化”的存在,而是一个新的电影发展的内在的动力和给了全球电影工业新的想象空间,这毕竟是几亿人的一个巨大的、具有无限潜力的市场。“全国化”带来的这些深刻变化将会在放大中国电影的市场的同时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