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自我认知的日记体写作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阿娜伊斯·宁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女性文学作家和日记作家。她的代表作《阿娜伊斯·宁日记》翔实地记录了她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和阶段。它涉及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理念、女性化书写等多重主题,尤其凸显通过写作日记获取自我认知、不断成长,并最终追寻到最本真的自我。
  关键词: 《阿娜伊斯·宁日记》日记体写作追寻自我成长
  
  阿娜伊斯·宁(Anais Nin,1903—1977)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女性文学作家、日记小说家、精神分析学家,被誉为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宁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一座小城纳伊市,后来加入美国国籍。宁的父亲乔奎因是一位出生在古巴的西班牙作曲家兼钢琴家,母亲具有法国和丹麦血统,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在宁11岁时,宁的父亲遗弃了家庭,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弟弟前往纽约谋生。1923年,20岁的宁嫁给了银行家雨果·奎勒(Hugo Guiler)。1924年,她随雨果重回巴黎。在巴黎定居期间,她和雨果资助了几位先锋艺术家。1932年,宁遇见了后来成为她情人的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939年二战爆发,宁搬回了纽约,从此她成为格林威治村艺术家群体中的一员。1973年她获得了费城艺术学院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并于1974年被选为美国国家艺术学会成员。宁于1977年因癌症在洛杉矶去世。
  阿娜伊斯·宁一生创作了多部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先锋派短篇小说,如《冬日技巧》、《火梯》、《玻璃钟下》等。她还写过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散文诗《乱伦屋》。此外,宁在早期非常推崇D.H.劳伦斯的写作风格,并撰写了《D.H.劳伦斯:非专业研究》一书。但她最重要、最受世人瞩目的作品始终是她的《阿娜伊斯·宁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日记》详细记录了宁在1931年到1974年期间的生活,也翔实记录了宁作为一个女性的自我发现之旅。《日记》经宁本人编订削改,前后共出版了七册(从1966年起到1977年她去世期间,共出版了六册;1980年出版了第七册)。
  除了她那总共长达三万五千页的日记之外,宁还以作为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情妇而“享有盛名”。宁在1932—1939年居留巴黎期间和亨利·米勒及其夫人琼·曼斯菲尔德过从甚密。她在《日记》中详尽描述了她和米勒夫妇共同度过的那些日子。1966年,63岁的宁将这段早年生活的日记改编成小说《亨利和琼》并出版,宁也由此即刻成名;更有甚者,有雜志以“性猎手,她教会亨利·米勒如何去爱”的噱头来标榜宁。美国大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在1990年把该小说搬上了大荧幕,拍摄成同名电影《亨利和琼》。因为电影中有许多对宁与亨利·米勒夫妇的情欲描绘,也有多个裸体和情色镜头,许多人由此便认为宁只是一个情色小说作家和性解放主义的女性先驱。
  事实上,宁最重要的作品《日记》并不仅仅谈论情色。相反,《日记》极具深度而且包罗万象。《日记》不仅是一部私人传记,而且是一件艺术品:它涉及自我成长、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理念、女性化书写等多重主题。《日记》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传记价值。《纽约时报书评》的安娜·巴拉基昂认为宁是“二十世纪最与众不同、最独树一帜的作家之一”。宁的《日记》超越了年龄和生活背景的界限,它记录的经历、思想和情感能激发读者即刻的认同感,它所关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读者关注的东西。在寄给宁的无数信件中,有一句话总会反复出现:“就是这样,我自己就是这么想的;我自己也正和这些东西抗争着。”许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对《日记》做出了直接的、强烈的回应。确实,以上所列的对《日记》的个体回应证实了宁的设想:有深度的个人生活总会凸显出超越它自身的真理。
  宁在《日记》中清晰地描述了她对最深处的自我的探寻。她等待着读者来分享她的自我:作为一个欧洲流亡者在纽约度过的迷茫的童年时代;试图挣脱专横的父亲而进行的长期斗争;在一个冷漠、敌视、不平静的世界里,为自己和朋友们创立一个“能提供营养的”、“可以生活的”环境而做出的终身努力;试图和所有人、所有事建立私人联系的努力;为了在生活和艺术中获取一个出于直觉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女性意识所作的不懈努力。事实上,私人的、个体的东西透过《日记》这一棱镜能够扩展成──用宁的话来说──“普遍的、全体的、想象的、象征性的”东西。[1]P2宁采用了“无数种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和书写她的人生,来治愈她童年时代留下的心理创伤,用文字再现了她的自我”。[2]P223
  宁的每册日记都可以成为独立的整体。每册日记都构成了“阿娜伊斯·宁的人生”这本书中的一个完整章节。每册日记都标志着宁个人成长中的一个阶段,都源自一个特殊的出发点,然后导向嬗变、更深层次的意识和全新的开端。每册日记的核心主题都是关于探寻和成长。四册版《阿娜伊斯·宁日记》(1931—1934,1934—1939,1939—1944,1944—1947)是我国首次较完整地向读者引荐阿娜伊斯·宁这位在西方文学界早已声名鹊起的女作家。第一册《日记》(1931—1934)的开篇始自1931年,地点是巴黎附近的卢维锡安。当时,宁首次出版作品。她的第一部作品(即1932年出版的《D.H.劳伦斯:非专业研究》)表达了她对D.H.劳伦斯的无限欣赏。这部作品的出版使她接触到当时还未成名的流亡者亨利·米勒,疯狂的安东尼·亚陶,心理分析师雷内·阿朗迪博士和奥托·兰克博士(宁后来跟随奥托·兰克学习心理分析),也使她发现心理分析的可能性及其混乱性。在第二册《日记》(1934—1939)中,住在纽约的宁深陷于是从事心理分析还是进行写作的矛盾之中。她最终选择了写作。在此之后,她回到法国,回归到她以前的浪漫生活之中。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她被迫再次离开法国,离开一种她知道自己再也不会拥有的生活方式。第三册《日记》(1939—1944)讲述了她的第二次流亡生涯──她被迫回到美国,并蜗居在纽约曼哈顿。这一阶段的流亡生涯和她童年时代的许多经历(正是这些童年经历赋予了她书写《日记》的最初动力)带给了她相似的情感体验。在第三册中,她还讲述了自己为了在美国成为一名非本土作家所付出的努力。
  第四册《日记》(1944—1947)承接第三册日记。在开头部分,本册日记继续讲述了有关在1944年初出版的、手工排字版《玻璃钟下》的相关情况。此书的出版是作为作家的宁在美国的第一次突破。本册还包括了美国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发表在《纽约客》上、评论阿娜伊斯·宁的作品《这种饥饿》的一篇书评。《日记》的主要主题──自我、女性特质、神经质、自由、人际关系、生活和艺术的互相融合──依然是第四册日记的主线。宁的思想总有一种预言式的特质。这种特质在本册日记中也有所体现。就如几个世纪以来真正的艺术家都善于察觉和记录在当时还未清晰显现的事物一样,宁敏锐的直觉也善于察觉和记录。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表述的,有关美国生活各个重要层面的许多想法也只是在近期才由有革新意识的年轻人和新意识的倡导者在更广的范围内加以宣扬。
  宁曾多次提道:“最值得关注的事物其实是人的内心世界。”[1]P4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应先于对美国这个国家,以及对他人的关注。只有在内心世界有所改观的情况下,美国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们才会有所改观。因此,每个人都要经常自省,加强自身的自律,不敌视他人、不对他人持有偏见、不曲解他人。宁还强调个人深层次的发展。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为他们个人的发展而努力,历史就会如世间万物那般,因品质和成熟的驱动而自然生成。
  阿娜伊斯·宁的世界里没有精英主义。她根深蒂固的博爱精神使得各色人等都能够出现在她的日记里。她的日记中既有声名显赫的名人,又有籍籍无名之辈。戈尔·维达、埃德蒙·威尔逊、杜鲁门·卡波特、理查德·赖特、萨尔瓦多·达利、马莎·葛莱姆和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雷顿等人的身影都出现在她的日记中,这些名人让整部日记星光熠熠。虽然宁本人才是日记中的关键人物,但她仍然把她的人生历程描述成走进他人生活的连续性片断。正如丹尼尔·斯特恩所说:“和普鲁斯特、纪德一样,阿娜伊斯·宁采用个人的生活作为其创作素材,并用她敏锐的感知力突显出个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简而言之,她用写作一本延续性日记的形式来创作一本小说。这正是现代小说创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日记体小说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重塑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将小说的公共性与日记的私密性融为一体,从公共表达空间进入私密表达空间。[3]P97《阿娜伊斯·宁日记》正是一部具有典型日记体小说特征的作品。阅读这部作品可以让读者跟随宁这位传奇女性走入她绚烂多彩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宁的日记,读者可以审视自我及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从宁那里获取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性别角色的灵感。最终,我们必将能够直面内心生活和情感生活所展现出的真实,因为正如宁所说:通过写作日记获取自我认知是自我解放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阿娜伊斯·宁著.王旭霞译.阿娜伊斯·宁日记(第四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Diane Richard-Allerdyce.Anais Nin and the Remaking of Self:Gender,Modernism and Narrative Identity[M].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7.
  [3]孙继红,王晓斓.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形成及其发展走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7-1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法制教育是基于受教育者成长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对法制教育内容进行遴选,注重基本的道德观念、浅显易懂的知识结构、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优化、整合小学品德课程与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目的是在小学生中传播公民知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生命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程
摘 要: 美国短篇小说经典《最危险的猎物》描述了两个臭名昭著的猎人在一座孤岛上的生死较量,最后输给了美国优秀猎手桑格·瑞斯福德的扎洛夫将军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方面他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另一方面他有一颗丧失人性、凶恶残暴的内心。本文通过细读的方法分析扎洛夫的双重人格,从而揭示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观所带来的灾难。  关键词: 小说《最危险的猎物》 扎洛夫人格分裂 社会达尔文主义    《最危险的猎物》
摘 要: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直接引起了中西方道德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救赎观的不同。本文拟就明朝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红字》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观进行比较,来探究和揭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救赎观的差异:一个主要是现世的救赎,一个主要是神性的救赎,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合理的救赎观。  关键词: 《西游记》 《红字》 道德救赎观
摘 要: 爱不仅存在于人际,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以下两点:发现爱要有平视对方的角度,要有省察自身的态度,要有质疑问难的能力和沟通理解的胸怀;表达爱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鞭辟入里的深度。  关键词: 话题作文 爱的表达 发现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为“珍爱生命”,作文实践是话题作文“怜悯与同情”。在指导学生写作
摘 要: 本文以《项羽之死》为出发点,将初高中学过的历史文学人物之死重新审视,体现高中语文探究的特点:联通知识点、品味细节处、提升精气神。探究的方法:追问、牵连;先教师探究示例,再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把所学的点滴死知识盘活,衔接联通,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诗意的死是为追求理想而彰显生命光彩的悲壮之举。“死亡教育”是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 “
摘 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成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建立文明对话的理念,在认同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和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文明冲突 文明对话 文化认同    一、“文明对话”理念的时代诉求
【摘要】影片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剧本的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的婚恋观,电影中人物的语言魅力也为电影增色不少。《非诚勿扰》的语言幽默诙谐,又不失睿智,其中经典的人物对白俯拾即是,为电影增添了可观性。从间接言语行为的角度结合语境来分析,可以深化人们对该片的理解和领悟。  【关键词】《非诚勿扰》 对白 间接言语行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28    一
摘 要: 随着认识的提高,为解决艺术设计专业日益暴露出来的设计创意能力与艺术表现力薄弱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和提倡基础造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本文从分析造型活动规律和设计艺术思维规律出发,探究造型能力与设计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 造型 视觉艺术设计 思维规律    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设计者不需要动手绘制,只需找来一些图片和其它资料进行一定的处理即可完成一件
摘 要: 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瑰宝,均生动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和认识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中国神话的人性和古希腊神话的神性的比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中国神话 古希腊神话 神性 人性 文化差异    一、引言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课堂导入方法对于课堂的教学来说影响甚大,作者结合有关课堂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归纳出数种课程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情境 教学导入法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之法,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能否紧扣教学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