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近代汉语中广见的称谓词“嬷嬷”从语义上作了具体的分析,以充分的语料说明了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及《称谓大词典》在释义上的不当和缺失。并把“嬷嬷”和“妈妈”联系对比,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说明了它们是一词多形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对“嬷嬷”的补义是正确的。
关键词:嬷嬷 辞书 释义 补正
一、“嬷嬷”称仆妇和乳母小议
“嬷嬷”是近代汉语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称谓,而且含义丰富。查《汉语大词典》(以下统称《汉大》)收“嬷嬷”,有三个义项,分别为:①“母亲”的俗称;②乳母;③称老年妇人。
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下称《近大》)有两个义项:①乳母;②老年仆妇。“仆妇”,顾名思义,即年龄较大的女仆。这不免使人产生疑问,近代汉语中,作为“乳母”的“嬷嬷”也是与家主存在雇佣关系的女仆,是仆妇之一种,那么《近大》的这两个义项不就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了吗?显然这种义项分立是不尽合理的。在近代汉语戏曲抑或是小说中,“嬷嬷”作为仆妇之名是一个统称,但因分工不同,专职“嬷嬷”通常会用前加成分或后补词语加以说明。例如:
(1)今日清明,举家俱往祖茔祭祀。妹子身体有些不快,不能去的,留下管家嬷嬷并梅香看视,问候汤粥。(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2)(正旦扮嬷嬷上,云)老身是萧公家管家的嬷嬷。两月前东人命温州张云杰作馆宾,那秀才情通九经。不料东人妹淑兰留心于那生身上,终日魂劳梦断。(同上,第二折)
(3)第二日清早,杨奶奶差掌房的老嬷嬷抬个小轿儿到东庄特看圣姑姑,敲门进来道:“奶奶闻知法眷同住,怕不方便,不好自来看。叫老身多多致意!”(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三回)
(4)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5)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同上)
(6)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褕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同上)
(7)宝玉的奶母李嬷嬷因说道:“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姐姐妹妹一处顽顽罢。姨妈那里摆茶果子呢。我叫丫头去取了斗篷来,说给小幺儿们散了罢。”(同上,第八回)
(8)一时贾琏的乳母赵嬷嬷走来,贾琏凤姐忙让吃酒,令其上炕去。(同上,第十六回)
(9)偏奶母李嬷嬷拄拐进来请安, 瞧瞧宝玉,见宝玉不在家,丫鬟们只顾玩闹,十分看不过。(同上,第十九回)
(10)同贾母吃毕饭,贾母犹欲同那几个老管家嬷嬷斗牌解闷,宝玉记着袭人,便回至房中,见袭人朦胧睡去。(同上,第二十回)
(11)刚至沁芳亭畔,只见宝玉的奶娘李嬷嬷从那边走来。(同上,第二十六回)
(12)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同上,第二十九回)
(13)说着,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外间值宿的老嬷嬷嗽了两声,因说道:“姑娘们睡罢,明儿再说罢。”(同上,五十一回)
(14) 恰好阿珍、靓儿都醒了,奶嬷抱到床前,李夫人也瞧一瞧,说道:“我不管了!”(清•魏秀仁《秋月痕》第三十八回)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各司其职的“嬷嬷”往往在前面注明“管家”“管家的”“掌房的”“值宿的”“教引”等不同职务。而指称“乳母”时形式似乎更加丰富,可以前加成分,如“奶母”“奶娘”“乳母”或一个字“乳”“奶”等;也可以后附说明,加上“奶母”“奶娘”“乳母”这样的词语,如例(12)。由于乳母担负着的是哺育孩子的任务,所扮演的角色如同母亲,所以乳母在近代汉语中也称“嬷嬷妈”,乳母的丈夫则称为“嬷嬷爹”。如:
(15)偶然到亲戚一家儿走走,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16)﹝何玉凤﹞不想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忽然来了个知疼着热的世交伯母……又是嬷嬷妈,嬷嬷妹妹,一盆火似价的哄着姑娘。(同上,第二十回)
(17)又有公子的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同上,第一回)
(18)玉凤姑娘听如此说,便隔窗叫他道:“嬷嬷爹,你先去告诉了话,进来我再瞧瞧你。”(同上,第二十回)
近代汉语中,“嬷嬷”也不全是称呼“女仆”,也有称呼普通老年妇女的。如:
(19)妾身张嬷嬷,这是李妗妗,这是闵大嫂。(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
(20)妙观开口道:“有件事要与嬷嬷商量则个。”(明•冯梦龙《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21)妙观正在心下虚怯,专望回音。见了老嬷,脸上堆下笑央道:“有烦嬷嬷尊步,所说的事可听依么?”(同上)
笔者以为,对于“嬷嬷”的上述几个义项可以分设如下:①对“母亲”的俗称;②尊称一般的老年妇人;③尊称老年仆妇,有时专指“乳母”。如此一来,既区分了老年仆妇和一般的年长妇人,也避免了意义上的重复。
二、“嬷嬷”意义补
(一)“嬷嬷”有“老妻”义
笔者在阅读近代汉语文献时发现,“嬷嬷”可用以称呼“老妻”。如:
(22)[王员外云]嬷嬷,你将这十两银子,一双鞋儿,往李家悔亲去。(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
(23)金保正听说罢,道:“这个何难?老仆自当与小主人分忧。”便进去唤嬷嬷出来,拜见小主人。又叫他带了丫头,到船边接了小主人娘子起来。老夫妻两个亲自酒扫正堂,铺叠床帐,一如待主翁之礼。衣食之类,供给周备。两个安心住下。(明•冯梦龙《拍案惊奇》卷二三)
(24)却说庆娘果然一向病在床上,下地不得。那日外厢正在疑惑之际,庆娘托地在床上走将起来,竟望堂前奔出。家人看见奇怪,同防御的嬷嬷一哄的多随了出来。(同上)
(25)江家有个嬷嬷,生得个女儿,名唤爱娘,年方十七岁,容貌非凡。(明•冯梦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26)江老送了出门,回来对嬷嬷说:“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谁想据此一场飞横祸,若非提控出力,性命难保。今虽然破费了些东西,幸得太平无事。我每不可忘恩德,怎生酬报得他便好?”(同上)
上述例子中,例(22)、(23)、(25)、(26)中的“嬷嬷”分别指王员外、金保证和江老儿的妻子,例(24)更加明显,是指防御的妻子。如果套用上述几个义项似乎都不通。“嬷嬷”用以称妻子在方言中也有迹可循。笔者家乡浙江江山方言中称妻子为“老嬷”。《汉语方言大词典》“嬷”的第四个义项是:“妻子。闽语。广东潮州[bou53]。《潮州民歌》:‘谁人来取你做嬷,岂是山顶老猴精。’广东潮阳揭阳[bou53]嬷死嬷后生,翁死翁生芽(妻子死了续娶的越娶越年轻,丈夫死了再嫁的越嫁越年老)。”因此,笔者以为“嬷嬷”该增个“老妻”义项。
(二)嬷嬷有“鸨母”义
(27)话说宋朝钱塘有个名妓苏盼奴,与妹苏小娟,两人俱俊丽工诗,一时齐名。富豪子弟到临安者,无不愿识其面。真个车马盈门,络绎不绝。他两人没有嬷嬷,只是盼儿当门抵户,却是姊妹两个多自家为主的。(明•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28)漱玉道:“我前年见过一面,才晓得他嬷死了。以后闻人说,他哭母致疾,闭门谢客。近来我不大出门,便两年多没见人提起他踪迹。如今长安名花多着哩,迟日招一个人领你去逛逛吧。”(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
(29)红卿道:“说起娟娘,我也摸不出他的意思。我家向日避贼入陕,投奔于他,深感他思义。后来我撑起门户,他嬷便死了。娟娘素来孝顺,将衣饰尽行变换,以供丧葬。自此不涂脂粉,长斋奉佛。前年三月初三夜,忽来与我作别,说要去南海前观音。我方劝他,‘心即是佛,不必跋涉数千里路,况目下南边多事,如何去得?’次日即有人传说,娟娘留一纸字给他姊妹,领一婢不知去向。你道奇不奇呢?”(同上)
(30)秋痕见他嬷说起这些话,想道:“我命真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便歪着身睡去了。(同上,二四回)
(31)采秋道:“这事我们总要替他圆成才好呢。”荷生道:“大难,大难!采秋,你不看你嬷么?”采秋支颐不语。(同上,二五回)
(32)原来秋香死后,荷生赏秋香的老嬷五十两银,把秋英收为婢女。(同上,四三回)
很显然,上述例子中的“嬷嬷”“你嬷”“他嬷”“老嬷”都是指妓女的假母,即“鸨母”。
《汉语称谓大词典》(以下简称《称大》)也收“嬷嬷”,有五个义项:①母亲的俗称。②口语中老年男子称其妻子。③通称老年妇女。④乳母的通称。⑤称老年仆妇。《称大》唯缺“鸨母”义,乃一遗憾也。
三、“嬷嬷”和“妈妈”
从“嬷嬷”的上述义项,笔者又联想到“妈妈”这个称谓,《汉大》有四个义项:①母亲。②称年长的已婚妇女。③称老妻。④称老年女仆。《近代汉语大词典》:①老夫称老妻。②称老年仆妇。③泛称年长的已婚妇人。④对鸨母的称呼。《称大》有六个义项:①母亲。②老年男子对妻子的俗称。③对老年妇人的尊称。④对乳母的尊称。⑤称妓女的养母,鸨儿。⑥对老年仆妇的敬称。
综观以上解释,应该说《称大》的义项是最全面的。承上所述,笔者以为义项④和义项⑥可以合并。毋庸置疑,显然《汉大》和《近大》义项失收。而且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嬷嬷”和“妈妈”应该是一词多形的关系,“嬷”是“妈”的异体字。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1988):“为什么会造成一词多形的现象呢?简单地说,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汉字有异体。一个字有了异体,就意味着它所代表的词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其次,由于用来表示某一个词的字是可以更换的。同一个词先后或同时有两个以上不同的字可以用来表示它的现象,是常见的。”又:“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1]《汉大》:“嬷,一本作‘妈’。”《辞海》说“嬷”同“妈”,更进一步说明了两者是异体字关系。“嬷”和“妈”意义相同,上文已经论及,那么,读音上两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妈:《玉篇》:莫补切,母也。《广韵》:莫补切。《龙龛守镜》:“莫补反,母也。”《字汇》:“满初切,音母…… ”《重刊详校篇海》:“莫补切,音某,母也。又牡马。”《正字通》:“旧注莫补,切音母……今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可见,“妈”字本读mǔ ,后来受其部件“马”的影响俗读成 mā 。
嬷:《四声篇海》:“牡皤切,俗呼母亲为嬷嬷也。”《字汇》:“嬤,忙果切,俗呼母为嬤嬤,亦作。”《龙龛手镜》:“,音摩,尼。”《正字通》:“嬤,旧注音麼,俗呼母为嬤嬤。按嬤即妈之转音,俗改从麼,省作。篇海别作。”《说文解字》:“麼,细也,从幺麻声,亡果切。”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讲到语气词“吗”的来源时提到:“‘吗’的较古形式是‘麽’。我们知道,‘麽’在中古属戈韵(据《集韵》),起初念muɑ(细也),后来由于韵头失落,变为mɑ,估计借用为语气词的时候,‘麽’已经是mɑ,后来整个歌戈韵演变为o,uo,ə,只有‘他’‘麽’等少数字成为强式,没有参与变化。”[2]吴福祥认为,“麽(磨摩)在唐初均由作语气词的“无”蜕变而来。[3]那么“摩”本应同“麽”,读作mɑ。《汉语大词典》中“摩”作疑问助词时也读mɑ,并注同“麽”。很明显,“嬷”旧注音“麽”,或音“摩”,即读mɑ。在现行的字典辞书中,“嬷”存在异读,如《汉大》读mó,《汉语大字典》注mā,《汉语方言大词典》为mā,《称大》也读mā,《辞海》mā,又读mó。“嬷”在方言中也存在异读,如北京、山东的桓台和青岛、浙江诸暨、江山、安徽铜陵、甘肃兰州等地读mā,上海、武汉、山西运城等地读mó。方言中某个字存在异读我们无可厚非,然在普通话中,势必应有个统读。“嬷”既是“妈”的异体字,读音该与“妈”同。“妈”现读mā,“嬷”也应读mā。另外一方面,“嬷”在北京官话中读mā,而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4],照此规定,“嬷”也应统读mā。
无独有偶,许征教授在《“嬷”读异议》一文中也提到“‘嬷嬷’‘妈妈’是同一个称谓,‘嬷’与‘妈’是异体字”。[5]既然是异体字,那么“嬷嬷”与“妈妈”意义相同也就不足为怪了,且进一步说明“嬷嬷”的本义是指母亲。因此,“嬷嬷”至少应该有五个义项:①母亲。②称老妻。③对老年妇人的尊称。④对老年仆妇的敬称,有时专指乳母。⑤称妓女的养母,鸨儿。
四、“嬷嬷”意义演变余论
谭耀炬先生在《“嬷嬷”考踪》一文中谈到“嬷嬷”的意义演变时说:“据我们调查,“嬷”字大约始用于元代。《全宋诗》、《全宋词》、禅宗语录、《广韵》、《集韵》以及广收俗字的《龙龛手镜》等均不见“嬷”字。“嬷”字最早出现在元代的俗文学杂剧及散曲中。《全元曲》里的“嬷嬷”称老年妇女,如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妾身张嬷嬷,这是李妗妗,这是闵大嫂,俺们都是杜蕊娘姨姨的亲眷。’”[6]因此,谭先生认为“嬷嬷”之“称老年妇女”义比“母亲“义产生早,其实不然。金代韩孝彦《四声篇海》:“嬷,牡皤切,俗呼母亲为嬷嬷也。”金在元代之前,由此可见,“嬷”字并非最早出现在元代,而且可以肯定,“嬷嬷”俗称“母亲”义最迟在金代就已经产生了。我们知道,“情感原则”是汉语称谓的最大原则之一,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及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亲属称谓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有泛化的趋势,即把称呼有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人身上,如称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为“大哥”“大姐”,称呼比自己小的同辈为“小兄弟”“小妹妹”,称跟母亲年岁差不多的女性为“阿姨”,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龄较大的男子为“伯父”、比父亲小的同辈男子为“叔叔”等等。表示一种融洽亲和的情感关系,能拉近没有血缘关系的称者与被称者的心理距离。举个代表性的例子“亲娘”(“亲娘”本指亲生母),如:
(33)我惜你亲娘贞列,古今谁比!(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卷十二)
(34)亲儿落马撞杀了,亲娘如何不疼。(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
(35)府尹就问达生道:“这敢不是你亲娘?”达生大哭道:“是小的生身之母。怎的不是?”(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七)
后来,“亲娘”又引申为对女性的尊称。如:
(36)徐婆道:“喜得亲娘管店,个个道你做人和气,生意比周舍时更兴。”(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三回)
(37)张家妹子搭了李店姨婆,赵氏亲娘约了钱铺妈妈,嘻嘻哈哈,如痴如醉,都捺不住。(明·袁于令《隋史遗文》第二十二回)
(38)[末]老亲娘还是顿载,还是搬场,请问明白?……(明·袁晋《西楼记》第十四出)
笔者以为,“嬷嬷”的意义演变轨迹同“亲娘”意义的变化发展如出一辙,同样遵循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规律,由表示亲属关系的“母亲”义发展到“尊称老年妇人”义。
(本文系课题《“二拍”称谓语研究》的阶段成果,受浙江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K2008083”]经费资助、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课题经费资助。)
附 注: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58,205.
[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M]:中华书局,1980:522-523.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4.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
[5]许征.“嬷”读异议[J].语言与翻译,2002,(2):76.
[6]谭耀炬.“嬷嬷”考踪[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2):114.
参考文献:
[1]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2]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谭耀炬.“嬷嬷”考踪[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2).
[5]李树新,杨亭.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J].内蒙古社
会科学,2005,(3).
[6]许征.“嬷”读异议[J].语言与翻译,2002,(2).
[7]张丽,储小旵.“嬷嬷”音义补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
(6).
(王晓丽 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310018)
关键词:嬷嬷 辞书 释义 补正
一、“嬷嬷”称仆妇和乳母小议
“嬷嬷”是近代汉语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称谓,而且含义丰富。查《汉语大词典》(以下统称《汉大》)收“嬷嬷”,有三个义项,分别为:①“母亲”的俗称;②乳母;③称老年妇人。
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下称《近大》)有两个义项:①乳母;②老年仆妇。“仆妇”,顾名思义,即年龄较大的女仆。这不免使人产生疑问,近代汉语中,作为“乳母”的“嬷嬷”也是与家主存在雇佣关系的女仆,是仆妇之一种,那么《近大》的这两个义项不就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了吗?显然这种义项分立是不尽合理的。在近代汉语戏曲抑或是小说中,“嬷嬷”作为仆妇之名是一个统称,但因分工不同,专职“嬷嬷”通常会用前加成分或后补词语加以说明。例如:
(1)今日清明,举家俱往祖茔祭祀。妹子身体有些不快,不能去的,留下管家嬷嬷并梅香看视,问候汤粥。(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2)(正旦扮嬷嬷上,云)老身是萧公家管家的嬷嬷。两月前东人命温州张云杰作馆宾,那秀才情通九经。不料东人妹淑兰留心于那生身上,终日魂劳梦断。(同上,第二折)
(3)第二日清早,杨奶奶差掌房的老嬷嬷抬个小轿儿到东庄特看圣姑姑,敲门进来道:“奶奶闻知法眷同住,怕不方便,不好自来看。叫老身多多致意!”(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三回)
(4)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5)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同上)
(6)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褕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同上)
(7)宝玉的奶母李嬷嬷因说道:“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姐姐妹妹一处顽顽罢。姨妈那里摆茶果子呢。我叫丫头去取了斗篷来,说给小幺儿们散了罢。”(同上,第八回)
(8)一时贾琏的乳母赵嬷嬷走来,贾琏凤姐忙让吃酒,令其上炕去。(同上,第十六回)
(9)偏奶母李嬷嬷拄拐进来请安, 瞧瞧宝玉,见宝玉不在家,丫鬟们只顾玩闹,十分看不过。(同上,第十九回)
(10)同贾母吃毕饭,贾母犹欲同那几个老管家嬷嬷斗牌解闷,宝玉记着袭人,便回至房中,见袭人朦胧睡去。(同上,第二十回)
(11)刚至沁芳亭畔,只见宝玉的奶娘李嬷嬷从那边走来。(同上,第二十六回)
(12)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同上,第二十九回)
(13)说着,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外间值宿的老嬷嬷嗽了两声,因说道:“姑娘们睡罢,明儿再说罢。”(同上,五十一回)
(14) 恰好阿珍、靓儿都醒了,奶嬷抱到床前,李夫人也瞧一瞧,说道:“我不管了!”(清•魏秀仁《秋月痕》第三十八回)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各司其职的“嬷嬷”往往在前面注明“管家”“管家的”“掌房的”“值宿的”“教引”等不同职务。而指称“乳母”时形式似乎更加丰富,可以前加成分,如“奶母”“奶娘”“乳母”或一个字“乳”“奶”等;也可以后附说明,加上“奶母”“奶娘”“乳母”这样的词语,如例(12)。由于乳母担负着的是哺育孩子的任务,所扮演的角色如同母亲,所以乳母在近代汉语中也称“嬷嬷妈”,乳母的丈夫则称为“嬷嬷爹”。如:
(15)偶然到亲戚一家儿走走,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16)﹝何玉凤﹞不想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忽然来了个知疼着热的世交伯母……又是嬷嬷妈,嬷嬷妹妹,一盆火似价的哄着姑娘。(同上,第二十回)
(17)又有公子的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同上,第一回)
(18)玉凤姑娘听如此说,便隔窗叫他道:“嬷嬷爹,你先去告诉了话,进来我再瞧瞧你。”(同上,第二十回)
近代汉语中,“嬷嬷”也不全是称呼“女仆”,也有称呼普通老年妇女的。如:
(19)妾身张嬷嬷,这是李妗妗,这是闵大嫂。(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
(20)妙观开口道:“有件事要与嬷嬷商量则个。”(明•冯梦龙《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21)妙观正在心下虚怯,专望回音。见了老嬷,脸上堆下笑央道:“有烦嬷嬷尊步,所说的事可听依么?”(同上)
笔者以为,对于“嬷嬷”的上述几个义项可以分设如下:①对“母亲”的俗称;②尊称一般的老年妇人;③尊称老年仆妇,有时专指“乳母”。如此一来,既区分了老年仆妇和一般的年长妇人,也避免了意义上的重复。
二、“嬷嬷”意义补
(一)“嬷嬷”有“老妻”义
笔者在阅读近代汉语文献时发现,“嬷嬷”可用以称呼“老妻”。如:
(22)[王员外云]嬷嬷,你将这十两银子,一双鞋儿,往李家悔亲去。(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
(23)金保正听说罢,道:“这个何难?老仆自当与小主人分忧。”便进去唤嬷嬷出来,拜见小主人。又叫他带了丫头,到船边接了小主人娘子起来。老夫妻两个亲自酒扫正堂,铺叠床帐,一如待主翁之礼。衣食之类,供给周备。两个安心住下。(明•冯梦龙《拍案惊奇》卷二三)
(24)却说庆娘果然一向病在床上,下地不得。那日外厢正在疑惑之际,庆娘托地在床上走将起来,竟望堂前奔出。家人看见奇怪,同防御的嬷嬷一哄的多随了出来。(同上)
(25)江家有个嬷嬷,生得个女儿,名唤爱娘,年方十七岁,容貌非凡。(明•冯梦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26)江老送了出门,回来对嬷嬷说:“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谁想据此一场飞横祸,若非提控出力,性命难保。今虽然破费了些东西,幸得太平无事。我每不可忘恩德,怎生酬报得他便好?”(同上)
上述例子中,例(22)、(23)、(25)、(26)中的“嬷嬷”分别指王员外、金保证和江老儿的妻子,例(24)更加明显,是指防御的妻子。如果套用上述几个义项似乎都不通。“嬷嬷”用以称妻子在方言中也有迹可循。笔者家乡浙江江山方言中称妻子为“老嬷”。《汉语方言大词典》“嬷”的第四个义项是:“妻子。闽语。广东潮州[bou53]。《潮州民歌》:‘谁人来取你做嬷,岂是山顶老猴精。’广东潮阳揭阳[bou53]嬷死嬷后生,翁死翁生芽(妻子死了续娶的越娶越年轻,丈夫死了再嫁的越嫁越年老)。”因此,笔者以为“嬷嬷”该增个“老妻”义项。
(二)嬷嬷有“鸨母”义
(27)话说宋朝钱塘有个名妓苏盼奴,与妹苏小娟,两人俱俊丽工诗,一时齐名。富豪子弟到临安者,无不愿识其面。真个车马盈门,络绎不绝。他两人没有嬷嬷,只是盼儿当门抵户,却是姊妹两个多自家为主的。(明•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28)漱玉道:“我前年见过一面,才晓得他嬷死了。以后闻人说,他哭母致疾,闭门谢客。近来我不大出门,便两年多没见人提起他踪迹。如今长安名花多着哩,迟日招一个人领你去逛逛吧。”(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
(29)红卿道:“说起娟娘,我也摸不出他的意思。我家向日避贼入陕,投奔于他,深感他思义。后来我撑起门户,他嬷便死了。娟娘素来孝顺,将衣饰尽行变换,以供丧葬。自此不涂脂粉,长斋奉佛。前年三月初三夜,忽来与我作别,说要去南海前观音。我方劝他,‘心即是佛,不必跋涉数千里路,况目下南边多事,如何去得?’次日即有人传说,娟娘留一纸字给他姊妹,领一婢不知去向。你道奇不奇呢?”(同上)
(30)秋痕见他嬷说起这些话,想道:“我命真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便歪着身睡去了。(同上,二四回)
(31)采秋道:“这事我们总要替他圆成才好呢。”荷生道:“大难,大难!采秋,你不看你嬷么?”采秋支颐不语。(同上,二五回)
(32)原来秋香死后,荷生赏秋香的老嬷五十两银,把秋英收为婢女。(同上,四三回)
很显然,上述例子中的“嬷嬷”“你嬷”“他嬷”“老嬷”都是指妓女的假母,即“鸨母”。
《汉语称谓大词典》(以下简称《称大》)也收“嬷嬷”,有五个义项:①母亲的俗称。②口语中老年男子称其妻子。③通称老年妇女。④乳母的通称。⑤称老年仆妇。《称大》唯缺“鸨母”义,乃一遗憾也。
三、“嬷嬷”和“妈妈”
从“嬷嬷”的上述义项,笔者又联想到“妈妈”这个称谓,《汉大》有四个义项:①母亲。②称年长的已婚妇女。③称老妻。④称老年女仆。《近代汉语大词典》:①老夫称老妻。②称老年仆妇。③泛称年长的已婚妇人。④对鸨母的称呼。《称大》有六个义项:①母亲。②老年男子对妻子的俗称。③对老年妇人的尊称。④对乳母的尊称。⑤称妓女的养母,鸨儿。⑥对老年仆妇的敬称。
综观以上解释,应该说《称大》的义项是最全面的。承上所述,笔者以为义项④和义项⑥可以合并。毋庸置疑,显然《汉大》和《近大》义项失收。而且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嬷嬷”和“妈妈”应该是一词多形的关系,“嬷”是“妈”的异体字。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1988):“为什么会造成一词多形的现象呢?简单地说,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汉字有异体。一个字有了异体,就意味着它所代表的词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其次,由于用来表示某一个词的字是可以更换的。同一个词先后或同时有两个以上不同的字可以用来表示它的现象,是常见的。”又:“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1]《汉大》:“嬷,一本作‘妈’。”《辞海》说“嬷”同“妈”,更进一步说明了两者是异体字关系。“嬷”和“妈”意义相同,上文已经论及,那么,读音上两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妈:《玉篇》:莫补切,母也。《广韵》:莫补切。《龙龛守镜》:“莫补反,母也。”《字汇》:“满初切,音母…… ”《重刊详校篇海》:“莫补切,音某,母也。又牡马。”《正字通》:“旧注莫补,切音母……今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可见,“妈”字本读mǔ ,后来受其部件“马”的影响俗读成 mā 。
嬷:《四声篇海》:“牡皤切,俗呼母亲为嬷嬷也。”《字汇》:“嬤,忙果切,俗呼母为嬤嬤,亦作。”《龙龛手镜》:“,音摩,尼。”《正字通》:“嬤,旧注音麼,俗呼母为嬤嬤。按嬤即妈之转音,俗改从麼,省作。篇海别作。”《说文解字》:“麼,细也,从幺麻声,亡果切。”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讲到语气词“吗”的来源时提到:“‘吗’的较古形式是‘麽’。我们知道,‘麽’在中古属戈韵(据《集韵》),起初念muɑ(细也),后来由于韵头失落,变为mɑ,估计借用为语气词的时候,‘麽’已经是mɑ,后来整个歌戈韵演变为o,uo,ə,只有‘他’‘麽’等少数字成为强式,没有参与变化。”[2]吴福祥认为,“麽(磨摩)在唐初均由作语气词的“无”蜕变而来。[3]那么“摩”本应同“麽”,读作mɑ。《汉语大词典》中“摩”作疑问助词时也读mɑ,并注同“麽”。很明显,“嬷”旧注音“麽”,或音“摩”,即读mɑ。在现行的字典辞书中,“嬷”存在异读,如《汉大》读mó,《汉语大字典》注mā,《汉语方言大词典》为mā,《称大》也读mā,《辞海》mā,又读mó。“嬷”在方言中也存在异读,如北京、山东的桓台和青岛、浙江诸暨、江山、安徽铜陵、甘肃兰州等地读mā,上海、武汉、山西运城等地读mó。方言中某个字存在异读我们无可厚非,然在普通话中,势必应有个统读。“嬷”既是“妈”的异体字,读音该与“妈”同。“妈”现读mā,“嬷”也应读mā。另外一方面,“嬷”在北京官话中读mā,而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4],照此规定,“嬷”也应统读mā。
无独有偶,许征教授在《“嬷”读异议》一文中也提到“‘嬷嬷’‘妈妈’是同一个称谓,‘嬷’与‘妈’是异体字”。[5]既然是异体字,那么“嬷嬷”与“妈妈”意义相同也就不足为怪了,且进一步说明“嬷嬷”的本义是指母亲。因此,“嬷嬷”至少应该有五个义项:①母亲。②称老妻。③对老年妇人的尊称。④对老年仆妇的敬称,有时专指乳母。⑤称妓女的养母,鸨儿。
四、“嬷嬷”意义演变余论
谭耀炬先生在《“嬷嬷”考踪》一文中谈到“嬷嬷”的意义演变时说:“据我们调查,“嬷”字大约始用于元代。《全宋诗》、《全宋词》、禅宗语录、《广韵》、《集韵》以及广收俗字的《龙龛手镜》等均不见“嬷”字。“嬷”字最早出现在元代的俗文学杂剧及散曲中。《全元曲》里的“嬷嬷”称老年妇女,如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妾身张嬷嬷,这是李妗妗,这是闵大嫂,俺们都是杜蕊娘姨姨的亲眷。’”[6]因此,谭先生认为“嬷嬷”之“称老年妇女”义比“母亲“义产生早,其实不然。金代韩孝彦《四声篇海》:“嬷,牡皤切,俗呼母亲为嬷嬷也。”金在元代之前,由此可见,“嬷”字并非最早出现在元代,而且可以肯定,“嬷嬷”俗称“母亲”义最迟在金代就已经产生了。我们知道,“情感原则”是汉语称谓的最大原则之一,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及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亲属称谓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有泛化的趋势,即把称呼有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人身上,如称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为“大哥”“大姐”,称呼比自己小的同辈为“小兄弟”“小妹妹”,称跟母亲年岁差不多的女性为“阿姨”,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龄较大的男子为“伯父”、比父亲小的同辈男子为“叔叔”等等。表示一种融洽亲和的情感关系,能拉近没有血缘关系的称者与被称者的心理距离。举个代表性的例子“亲娘”(“亲娘”本指亲生母),如:
(33)我惜你亲娘贞列,古今谁比!(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卷十二)
(34)亲儿落马撞杀了,亲娘如何不疼。(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
(35)府尹就问达生道:“这敢不是你亲娘?”达生大哭道:“是小的生身之母。怎的不是?”(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七)
后来,“亲娘”又引申为对女性的尊称。如:
(36)徐婆道:“喜得亲娘管店,个个道你做人和气,生意比周舍时更兴。”(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三回)
(37)张家妹子搭了李店姨婆,赵氏亲娘约了钱铺妈妈,嘻嘻哈哈,如痴如醉,都捺不住。(明·袁于令《隋史遗文》第二十二回)
(38)[末]老亲娘还是顿载,还是搬场,请问明白?……(明·袁晋《西楼记》第十四出)
笔者以为,“嬷嬷”的意义演变轨迹同“亲娘”意义的变化发展如出一辙,同样遵循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规律,由表示亲属关系的“母亲”义发展到“尊称老年妇人”义。
(本文系课题《“二拍”称谓语研究》的阶段成果,受浙江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K2008083”]经费资助、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课题经费资助。)
附 注: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58,205.
[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M]:中华书局,1980:522-523.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4.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
[5]许征.“嬷”读异议[J].语言与翻译,2002,(2):76.
[6]谭耀炬.“嬷嬷”考踪[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2):114.
参考文献:
[1]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2]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谭耀炬.“嬷嬷”考踪[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2).
[5]李树新,杨亭.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J].内蒙古社
会科学,2005,(3).
[6]许征.“嬷”读异议[J].语言与翻译,2002,(2).
[7]张丽,储小旵.“嬷嬷”音义补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
(6).
(王晓丽 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