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第19期《新湘评论》刊登了一篇千多字的文章《就在这栋老楼里办公》,引发了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相关人员的策划意识。从11月5日起,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县委大院》,聚焦临澧、衡东、石门、新邵、蓝山、岳阳、龙山、双牌、绥宁、溆浦、茶陵等11个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红砖房、木板楼、石灰墙,老房子里迎来了数十位县委书记,进进出出过好几代县委干部。这些老旧古朴的大院和当地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日益改善的百姓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也与一些地方动辄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巨资,把政府大楼打造成“地标式”豪华建筑有天壤之别。这些老建筑就像新时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让见惯了现代社会豪华楼堂馆所的人们感到震撼,却又是那样地倍感亲切,网民将这些老旧县委大院誉为“最美县委大院”。
《县委大院》系列报道播出后,引发国内200余家主流网站以视频和文字方式连续转载,同时刊载《老旧县委大院为何能获得如此赞许?》《老县委大院有什么让人感动?》《老房子为何成为新明星》《陈旧县委大院展示风气之新》《“县委大院”点亮一种精神》《“最美办公楼”是一枚作风活化石》《办公房越老为民情越浓的当下启示》《“寒酸”的县委大院折射了“慷慨”的为民情怀》等40余篇评论文章。感动于这些还在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老院子里坚守的领导干部,“最美县委大院”也引发网民热烈讨论,盛赞这些老旧县委大院简朴而亲切,毓秀而沧桑,记录着为人民服务的路程,在践行群众路线的今天,格外亮眼。
《县委大院》之所以在网上受到热捧,其实从媒体评论中可找到答案。网络媒体评论认为,这些简朴的县委大院是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老旧的县委大院创造和创新了执政党服务群众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本原,让身处这个繁华时代的党员干部备受教育,在当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给当地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出自河南南阳内乡县衙的楹联,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习总书记意在以古喻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亲民为民,以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光盘行动”到“八项规定”,从“扫四风”到“禁建楼堂馆所”,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反对浪费条例”……旨在恢复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让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一面永远鲜亮的旗帜,让新风重塑党和政府及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新形象,把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情怀演绎成当今中国的流行风。
茶陵县委大院里镌刻了毛主席的一句话,“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在全力扫除“四风”的今天,听来尤为振聋发聩。人民群众相信,几十年不换的县委大院,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信仰,是共产党人无私、奉公、为民、守义的最真实写照。老旧院子承载着艰苦奋斗的传统,驻扎了对民生冷暖的关怀。“机关的建设和民生大事比较,还是应该优先考虑民生大事”,“不是没钱,但总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临澧和蓝山县委干部的这些话,道出了为政者民生优先的价值取向。身处这个繁华时代,他们始终坚守老庭院,把钱用在群众更需要的地方。这些县委不是没有资金修建办公大楼,而是他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无限的民生服务上;不是没有调拨资金的权力,而是没有把权力用在自身享受和面子工程上。事实上,不变的是这些县委大院,变化的则是这些年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蓝山县委书记“蜗居”在10来平米的办公室,但是县里投入600万元修建了市民广场,升级了乡镇医改、村村通工程;溆浦县四大家挤在四幢老式房屋里办公,但投资5000万元修建了屈原学校,投资1.5亿元修建了怀化市最高规格的城南学校;岳阳县委“老院子修修补补又三年”,但是兴建了三个工业园,修建渔民新村,安置了1290多户上岸渔民;临澧县委四栋砖瓦办公楼一用就是60年,但当地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养老、安全饮水在湖南名列前茅。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该将什么奉为最高位置,当然不是权力、不是奢华,应该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从一座座老院子身上,人们看到一个个地方政府的政绩所在、良心所在和信仰所在。网络舆论热捧湖南“最美县委大院”,启示各级领导干部一个浅显朴素的道理: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时代在变,县委大院的人也在变,老旧县委大院“精神”不变,你将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也会把你装在心里。党委、政府的形象怎么样,不是取决于办公大楼有多豪华,而是是否心系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即使办公楼再简陋陈旧,一样是最美的“民心大厦”。而正是这些老院子,无一例外地都离群众很近,比如,衡东县委大院,同时还是群众休闲健身的场所,溆浦县委大院,把最好的房子用作信访接待,龙山县委书记办公室随时会出现一张张普通老百姓的面孔。因为,老百姓到这样的县委大院,觉着方便,觉着亲切。
网上热捧《县委大院》带给新闻媒体的启示是:最美的风景在身边,最好的新闻在脚下,关键是带着情感、带着责任、带着思考,“走转改”要有大情怀,才能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心坎上。网络评论《触摸老旧县委大院的温度》《最美县委大院是群众路线正能量》等文章对湖南卫视的这次新闻宣传高度赞赏,认为《县委大院》无论是从新闻策划还是从传播价值都体现了足够的时代共鸣,既是新闻战线“走转改”的典范之作,也是弘扬主旋律的经典之作。公众通过报道找到了一种怀旧的情愫,找到了那个党和人民心连心的感觉。
新一届中央政府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四风,五年内全面停止兴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19讲话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新闻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必须善于从大局的高度、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频频爆出豪华政府办公楼的当前,三湘大地上这批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依然在使用的县委大院,让民众了解到不一样的信息。这些老旧的县委大院正好让网民眼前一亮、心头一暖,唤起了百姓对党和政府朴素而真实的感情。这些老院子,见证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它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对艰苦奋斗、群众路线作风的传承和坚守,看到了执政为民、群众利益至上理念在闪光。有网民评价:纪实的笔调、朴实的画面、平实的视角,《县委大院》的系列报道让我们找回了对党和党的干部的信任与感情,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思维,原本以为政府部门办公地都是豪华楼堂馆所,殊不知,还有这么多简朴的县委大院就在我们身边。红墙灰瓦带给我们的不光是过去美好的回忆,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共产党勤政为民,朴实无华的品质。最美大院,给从政者鼓励,给人民以希望!
正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县委大院》这组系列报道,让公众欣喜不已,大家觉得这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依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那一栋栋老旧的县委大院,浓缩的是几代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凝聚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赖。办公房越老,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更高;大院越陈旧,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更重。正如网络评论《老县委大院有什么让人感动》所说,令我们感动的不止是老旧县委大院的风姿神采,而是这些地方县委保持艰苦奋斗勤俭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这种精神给老百姓信赖,获老百姓支持,这些县委大院也就在古色古香中折射现实警示意义而闪耀魅力。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变化过程的反映者、记录者,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呼吁者、推动者。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衡量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衡量“走转改”成效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它对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县委大院》系列报道找准了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对党中央反对“四风”要求的认真贯彻和有力配合,很好地做到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进而与老百姓产生了广泛共鸣。
《县委大院》在网络引发热议带来的双重现实启示是:作为领导干部,只有饱含为民情怀,心怀群众,才能坚守艰苦朴素,才能为民办实事,才是民心所向。当勤俭节约成为时尚,当艰苦奋斗成为时尚,当为民服务成为时尚,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必然更加巩固。同样,作为新闻媒体,只有真正脚踩在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传播正能量。
《县委大院》系列报道播出后,引发国内200余家主流网站以视频和文字方式连续转载,同时刊载《老旧县委大院为何能获得如此赞许?》《老县委大院有什么让人感动?》《老房子为何成为新明星》《陈旧县委大院展示风气之新》《“县委大院”点亮一种精神》《“最美办公楼”是一枚作风活化石》《办公房越老为民情越浓的当下启示》《“寒酸”的县委大院折射了“慷慨”的为民情怀》等40余篇评论文章。感动于这些还在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老院子里坚守的领导干部,“最美县委大院”也引发网民热烈讨论,盛赞这些老旧县委大院简朴而亲切,毓秀而沧桑,记录着为人民服务的路程,在践行群众路线的今天,格外亮眼。
《县委大院》之所以在网上受到热捧,其实从媒体评论中可找到答案。网络媒体评论认为,这些简朴的县委大院是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老旧的县委大院创造和创新了执政党服务群众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本原,让身处这个繁华时代的党员干部备受教育,在当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给当地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出自河南南阳内乡县衙的楹联,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习总书记意在以古喻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亲民为民,以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光盘行动”到“八项规定”,从“扫四风”到“禁建楼堂馆所”,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反对浪费条例”……旨在恢复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让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一面永远鲜亮的旗帜,让新风重塑党和政府及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新形象,把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情怀演绎成当今中国的流行风。
茶陵县委大院里镌刻了毛主席的一句话,“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在全力扫除“四风”的今天,听来尤为振聋发聩。人民群众相信,几十年不换的县委大院,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信仰,是共产党人无私、奉公、为民、守义的最真实写照。老旧院子承载着艰苦奋斗的传统,驻扎了对民生冷暖的关怀。“机关的建设和民生大事比较,还是应该优先考虑民生大事”,“不是没钱,但总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临澧和蓝山县委干部的这些话,道出了为政者民生优先的价值取向。身处这个繁华时代,他们始终坚守老庭院,把钱用在群众更需要的地方。这些县委不是没有资金修建办公大楼,而是他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无限的民生服务上;不是没有调拨资金的权力,而是没有把权力用在自身享受和面子工程上。事实上,不变的是这些县委大院,变化的则是这些年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蓝山县委书记“蜗居”在10来平米的办公室,但是县里投入600万元修建了市民广场,升级了乡镇医改、村村通工程;溆浦县四大家挤在四幢老式房屋里办公,但投资5000万元修建了屈原学校,投资1.5亿元修建了怀化市最高规格的城南学校;岳阳县委“老院子修修补补又三年”,但是兴建了三个工业园,修建渔民新村,安置了1290多户上岸渔民;临澧县委四栋砖瓦办公楼一用就是60年,但当地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养老、安全饮水在湖南名列前茅。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该将什么奉为最高位置,当然不是权力、不是奢华,应该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从一座座老院子身上,人们看到一个个地方政府的政绩所在、良心所在和信仰所在。网络舆论热捧湖南“最美县委大院”,启示各级领导干部一个浅显朴素的道理: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时代在变,县委大院的人也在变,老旧县委大院“精神”不变,你将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也会把你装在心里。党委、政府的形象怎么样,不是取决于办公大楼有多豪华,而是是否心系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即使办公楼再简陋陈旧,一样是最美的“民心大厦”。而正是这些老院子,无一例外地都离群众很近,比如,衡东县委大院,同时还是群众休闲健身的场所,溆浦县委大院,把最好的房子用作信访接待,龙山县委书记办公室随时会出现一张张普通老百姓的面孔。因为,老百姓到这样的县委大院,觉着方便,觉着亲切。
网上热捧《县委大院》带给新闻媒体的启示是:最美的风景在身边,最好的新闻在脚下,关键是带着情感、带着责任、带着思考,“走转改”要有大情怀,才能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心坎上。网络评论《触摸老旧县委大院的温度》《最美县委大院是群众路线正能量》等文章对湖南卫视的这次新闻宣传高度赞赏,认为《县委大院》无论是从新闻策划还是从传播价值都体现了足够的时代共鸣,既是新闻战线“走转改”的典范之作,也是弘扬主旋律的经典之作。公众通过报道找到了一种怀旧的情愫,找到了那个党和人民心连心的感觉。
新一届中央政府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四风,五年内全面停止兴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19讲话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新闻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必须善于从大局的高度、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频频爆出豪华政府办公楼的当前,三湘大地上这批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依然在使用的县委大院,让民众了解到不一样的信息。这些老旧的县委大院正好让网民眼前一亮、心头一暖,唤起了百姓对党和政府朴素而真实的感情。这些老院子,见证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它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对艰苦奋斗、群众路线作风的传承和坚守,看到了执政为民、群众利益至上理念在闪光。有网民评价:纪实的笔调、朴实的画面、平实的视角,《县委大院》的系列报道让我们找回了对党和党的干部的信任与感情,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思维,原本以为政府部门办公地都是豪华楼堂馆所,殊不知,还有这么多简朴的县委大院就在我们身边。红墙灰瓦带给我们的不光是过去美好的回忆,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共产党勤政为民,朴实无华的品质。最美大院,给从政者鼓励,给人民以希望!
正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县委大院》这组系列报道,让公众欣喜不已,大家觉得这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依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那一栋栋老旧的县委大院,浓缩的是几代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凝聚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赖。办公房越老,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更高;大院越陈旧,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更重。正如网络评论《老县委大院有什么让人感动》所说,令我们感动的不止是老旧县委大院的风姿神采,而是这些地方县委保持艰苦奋斗勤俭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这种精神给老百姓信赖,获老百姓支持,这些县委大院也就在古色古香中折射现实警示意义而闪耀魅力。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变化过程的反映者、记录者,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呼吁者、推动者。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衡量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衡量“走转改”成效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它对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县委大院》系列报道找准了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对党中央反对“四风”要求的认真贯彻和有力配合,很好地做到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进而与老百姓产生了广泛共鸣。
《县委大院》在网络引发热议带来的双重现实启示是:作为领导干部,只有饱含为民情怀,心怀群众,才能坚守艰苦朴素,才能为民办实事,才是民心所向。当勤俭节约成为时尚,当艰苦奋斗成为时尚,当为民服务成为时尚,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必然更加巩固。同样,作为新闻媒体,只有真正脚踩在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