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新哲学的诞生,即唯物史观的形成.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题.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依据,深入发掘马恩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机 构】
: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8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新哲学的诞生,即唯物史观的形成.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题.文章以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依据,深入发掘马恩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我国将“基础会计”专业的课程中慢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主要推广思政教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分析,将思政教学元素与会计专业相融合,做到专业教学中充分体现思政教学内容,同时,在思政教学中体现出会计专业要求,扩大会计学校中对思政教育的方向,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基于总体布局转化的动因,重新梳理总体布局转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自觉地汲取中华民族自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思辨传统.在把握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同时,将其作为促进人本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求总体布局转变的价值诉求更为清晰.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建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新时代实现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牢牢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文章探究如何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阐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哲学基础、鲜明主题、实践要求和当代本质,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文章选取了80例护生进行分析,时间在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以冠心病临床护理带教为例,随机分组后,一组采取常规带教方式,为对照组,一组应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学习效果、学生思维和满意度,分析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在冠心病带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观察组理论成绩(95.11±2.14)分,消毒和穿刺操作评分(83.54±5.23)分,冠状动脉造影读图评分(83.11±6.34)分,并发症识别和处理评分(87.62±5.28)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后思维评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