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东坡诗及其人生观的影响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resh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坡的诗,从语言、思想和内容方面,表现出佛教影响的印记。这些佛教印记,传达出东坡所特有的人生观。东坡站在灵魂的高度,用辩证的方法审视人生,观照世间的万物。他超然于肉体与外物之外,理性地审视生命,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关键词:东坡诗;佛教印记;人生观;生活态度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是宋代有名的佛学家,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观,而且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总观他一生所创作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他总是站在佛教思想的基础上,来观照生活和世间万物,在他的诗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他理性地观照万物的独特视角。
  一、佛教对东坡诗的影响
  东坡深爱佛教,一生曾与多位僧人有过交往,创作了大量与僧人交往的酬唱诗,这些酬唱诗在思想和语言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佛教特点。他的许多诗,有的直接引用佛经语言和词汇入诗,以此或赞扬高僧的修为,或表达自己学佛的心得体会。其中赞扬高僧的诗如《赠上天竺辩才师》。在诗中东坡将佛教术语“三毒烦恼”化为自己的语言“烦恼毒”,用“碧眼照山谷”“洗盡烦恼毒”赞扬天竺辩才师的智慧和清净心境,以儿子被辩才师治愈病这一事实,进一步赞扬和证明辩才师的修行境界。整首诗,融佛经词汇于其中,将诗人对辩才师的敬慕、感激和佛法不可思议的“妙用”,诉诸笔端。
  东坡的一些诗,内容直接来自佛经,如《吉祥寺僧求阁名》。其中“过眼荣枯电与风”一句,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来,“观色观空色即空”是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而来。这两句诗,前一句表达了佛教人生的荣华富贵皆如过眼云烟般无常、如昙花般不能久长的观点,后一句表达了佛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是空有和虚幻不实的观点。这首诗,将僧人的居所与佛教思想、僧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既阐释了“观空阁”的含义——观照佛法空性的阁,又点明了“观空阁”的独特之处——为佛家僧人修行的处所,融佛法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阁中。
  东坡的诗,有时还直接引用佛经词汇和佛教典故入诗。如:“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将维摩诘示病的故事和谢灵运学佛的故事引用到诗中。东坡有时直接以佛经的词汇入诗,举凡“无生”、“定慧”、“浮屠”、“两足尊”、“法界”、“六客”这些佛经中的专用词汇,都曾在他的诗中出现过,至于“空”、“虚”、“梦”之类的表达佛教思想的言辞,在他的诗中出现的频率则更高。
  二、东坡的人生观
  东坡是一个非常达观的人,对人生的看法也有其独到之处,总观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中多处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如“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这些诗句都透露出东坡的人生观:人生和人身都如梦幻一般,既不能长久驻世,也是虚幻不实的。他认为短促的人生就在“一俯仰”(《今和》)和“臂屈伸”(《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之间,转瞬即逝。不仅人的身体会很快从这个世间消失,而且随着人的生命的逝去,就连身外之物也会随之不再属于自己,因此他说“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随去”(《初秋寄子由》)、“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赠写真何充秀才》)。由于东坡把人在世间的这个身体与物等同视为外在的东西,因此他对人生所持的态度是“人生如朝露,要作百年客”,这种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充分体现了东坡的人生观,即把人在世间生活的这段时间,当作做客一般,不作过多的留恋。
  东坡诗中所表现的人生如梦思想,不同于以往文人的诗中所表现的人生苦短思想,以往的文人多是在饱经人世的风霜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诉诸笔端的,在以往文人的诗中所出现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在东坡的诗中,是绝对见不到的。例如曹操也写人生,但他面对“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短歌行》),所发出的是“去日苦多”(《短歌行》)的感慨,采取的是及时行乐的“对酒当歌”态度,无奈与感伤是曹操面对人力所不能左右的短暂人生的基调,他跳不出对死亡的忧虑,只能抓住有限的人生,尽情享乐,以此增加生命的密度。陶渊明也曾写过他不畏死亡的态度,但他是持“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的观点,貌似达观,却总给人一种故作乐观的感觉。
  陶渊明与苏东坡面对死亡虽然都持达观的态度,但细究起来,还是可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陶渊明的达观,给人一种既然“有生必有死”(《拟挽歌辞三首。其一》),死亡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那么与其惧怕这一必将到来的结局,倒不如顺其自然地承受的感觉,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其中也包含了些许无奈。而东坡的达观却是一种在佛教思想指导下的达观,他设立了一个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我”,并把这个“我”当作主体,把肉体和自己所拥有的物当作客体,因此当他观照人生的时候,便站在主体“我”的角度,来审视作为客体的肉体和自己在世间所拥有的一切,并由此得出:“我”存在于这个世间,犹如在世间作客一般,客人对主人所拥有的一切,只有使用权,却没有所有权,当肉体消亡的时候,“我”不仅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肉体,而且失去了生时所拥有的一切。由此可见,东坡是站在灵魂的高度,辩证地审视人生、观照死亡的,这一理性地审视人生的高度和深度,是曹操和陶渊明都未曾达到的,也是东坡诗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不同于其它诗人的独特之处。
  佛教人生如梦,万法皆空的思想,本真自我乃无生无灭的思想,都是东坡人生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也是东坡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赖以形成的原因所在。东坡的一生可以说都在躬行实践这一思想,他在艰苦的岭南所作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便是他一生随缘自适的心态的真实描述。
  参考文献:
  [1]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文杰.论佛教作为对世界的解释范式的逻辑可能性——一种元佛教研究的思路[J].学术论坛,2004(1)
  [3]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
  作者简介:
  赵晶(1982.5—),女,学位:硕士;毕业学校: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汉江师范学院教育二系;职称:中级。
其他文献
摘 要: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中极富争议的重大事件,它即是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矛盾的深层表现,又是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同时“东南互保”还象征着晚清皇权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关键词:东南互保;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清时期继天平天国运动之后的又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义和团
摘 要:诗,不仅用于教学,而且常被师者用以教育。可以说,诵诗、用诗是我国学校教育一个特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诗教”更彰显出它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是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我校语文科组选择形象生动、节奏明快、琅琅上口的儿童诗作为研究对象,既可以丰富校本资源,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组织学生学习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新兴词最多的就是出现在商业用语和广告中,因此新兴词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地位和特征。其构词的语义也展现了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内容,新兴颜色词的出现也给现代化都市带来了一股新的潮流,并紧跟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彰显了文化传承的别样风采。  关键词:现代汉语;颜色词语;现代化  现代汉语中新兴词的出现是中国汉语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这些新兴词体现了人与自然
摘 要:《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名作,其以19世纪的伦敦为时代背景,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奥利弗悲惨的遭遇,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南希在《雾都孤儿》中的形象十分突出,她有着悲惨的身世,为命运所迫,但是却十分善良。南希的形象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本文就狄更斯作品《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狄更斯作品;《雾都孤儿》;南希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其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傲慢与偏见》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不同中文译本,试着从翻译的忠实、通顺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个译本翻译的得与失。  关键词:对比分析;忠实;通顺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作者通过对四桩婚姻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奥斯汀凭借她的理智及智慧来领会世界,写出了这部反映世态炎凉的喜剧作品。  这部世界名著至今已有多个译本,我国著名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