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时至今日,副刊似乎已是风光不再,好的副刊也只能是“遥想当年”。有的传统副刊还固守着几十年的报纸模式“倚老卖老”,一味地恪守着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大板块为办报模式,就如守旧的老者在不停地诉说陈年旧事,使得受众数量越来越少,读者年龄越来越老化。这些副刊无法适应现今的市场竞争,要是一些报纸改版扩版,往往首先压缩甚至砍掉的就是这些副刊。还有的副刊,一味追求报业的“快餐性效益”和“轰动效应”,以娱乐八卦、猎奇、“性”、“暴”新闻为看点和卖点,给副刊注入了一股低俗之风,污染了文化环境和社会空气,也误导了大众。种种问题副刊的出现,使得受众对副刊已不再“感冒”。
难道副刊真的寿终正寝了吗?副刊对读者再也没有影响力了吗?非也!副刊依然有其重要性,依然在发挥其舆论引导力。《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2005年在人民网上说道:“副刊依旧有它存在的价值,一是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依然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的新闻爱好者(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需要。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副刊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加强。”
现在,副刊要做的就是复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副刊复归原位,既是复归新闻纸的表现,也是副刊卸下枷锁,依其本性有所作为的常态。副刊必须谨记“新闻为守,副刊为攻”①,要留住读者,就要迅速转型,重塑副刊的舆论引导力。
变单纯文学为有新闻的动态副刊
20世纪20年代,副刊文学之光为自己增色,提高声誉,吸引读者,甚至报纸要靠副刊促销。副刊成为培育作家的摇篮,郭沫若、方志敏等进步青年,也唤起了读者对副刊的强烈关注。
“副刊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报学现象,它是加在正刊外独立成章的报纸。”②副刊是副刊文字和新闻文字的结合体,它不是纯文学的刊物。增强副刊的新闻性,就是要在副刊的文艺性与宣传性中找到契合点,力求让副刊顺应并引导社会主流。新闻报道虽不是副刊的专职,但它可以延伸和深化新闻,通过深度特写、透视、评论等形式,延伸新闻,深化内涵,解析新闻内部的各个背景和故事,既拓展了副刊的发展空间,也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需要。如:200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郑和的故乡,《云南日报》副刊《社会纪实》敏锐地率先刊出了《郑和三大历史之谜》,从百姓关注的郑和宝船、船队编队、航行路线等三大未解之谜入手,对郑和梦缘滇池、海上壮举以及魂归大海作出了诗性表达,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报道形式还是副刊形式,但内容却带有新闻的视角和气质,直接关注大众生活的口味和兴奋点,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贴近百姓生活和实际,反映动态的社会现实,是报纸副刊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也是报纸副刊与杂志相比的优势所在。优秀的副刊是用文学的手段去抓住动态的社会热点,打造副刊独特的记叙新闻的优势。读者和社会主流的兴奋点是报纸的报道重点,通过对有趣味性、时效性的新闻加以精美的描述,是报纸副刊的特色与专长。例如《浙江日报》推出的副刊“钱塘周末”,总是配合《浙江日报》的新闻热点,又与日常文化新闻相区别。在《浙江日报》报道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同时,“钱塘周末”相继个性化推出《行走在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长廊里》、《镜头里的“运河”日记》等文章与图片。
有价值的新闻,加上副刊特色的精美雕琢,不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也拓展了副刊的发展空间。但在注重副刊的新闻性的同时,不能盲目地去寻找新闻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读者最关心的是身边的事,他们往往更热衷于他们所处地域的最新消息。由此看来,优秀的副刊也是代表其地域的文化品牌,浓厚的地域文化才是它与读者接近,显示魅力的基础。
变传统模式为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副刊
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传统副刊模式已经吊不起读者的“胃口”,读者更希望看到有特色的副刊。副刊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是分不开的,优秀的副刊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副刊。
副刊要想稳扎根基,就要研究其所在地域的百姓特点、当地山水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政经,因为副刊最大的读者群就是它的“同乡”。《云南日报》的《社会纪实》不断刊出的《豆沙关看悬棺》、《寻找茶文化的历史之谜》、《金沙江畔的“王城”》等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对地方题材重新开掘,浓浓的地方意味和文学化表现,让这些人文历史话题吸引了读者的视野。
可见,做副刊就像在做食品,它一定要针对读者的口味和喜好去调制与烹饪,上海小吃要有上海风味,天津小吃要有天津风味,最终都是在根据受众来制作。但是这种制作并不是一味地迎合与从众。副刊不能自贬身价,降低文化品位。优秀的副刊,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又保持着自身高品位的办报理念。
变通俗肤浅为高品位的时尚副刊
2003年底,中国记协副主席、解放军报社社长张世刚在首都报纸副刊编辑联谊会上致辞说:“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一样,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所附带的不良效应在报纸副刊中也有体现,“星”(明星绯闻)、“腥”(血腥暴力)、“性”(性刺激)成为副刊作品的“主旋律”。读者欣赏品位的降低也是由于报纸副刊的一味迎合。报纸副刊引导着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引导着读者是非观的确立和受众的关注趋向。成熟的副刊不是盲目的追随潮流,而是时刻聆听社会前进的足音,追踪文化潮流的走向,用清晰、正确的宣传立场对热点问题作及时的引导。几年前,台剧《流星花园》的播出,在大陆引发了浩大的“流星热”,让许多少男少女一味地追捧。《长沙晚报》在“橘洲”刊发了一篇言论《我看〈流星花园〉》,一针见血地批判了该剧中所宣扬的陈腐观念,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正确引导了社会风气。
成功的副刊,还要有一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笔者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和办刊宗旨,才能保持自身的格调与品位,大力发挥其舆论引导力。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文学报》,一直立足于高品位的文学理念,在美女文学、下半身写作及网络小说盛行的当下,面对中国文学似乎不“景气”的现状,《文学报》刊发了《中国文学的声音在哪里?》、《“偏激”的声音能否引起警觉》等文章,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确实存在的问题。并常有著名作家在线,为其宣传理念提高了更大的可信度。
坚持向新闻本位靠拢,做高品位、有地域特色的报纸副刊,这些都是在内容上的变革与改变,在形式上也要有所突破。报纸副刊要在原有纸面平台上扩张势力范围,利用多样化的先进手段与读者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变单一为多样化的群众副刊
坚持群众办报、开门办报,一直以来是我们党的新闻思想。成功的副刊都拥有着一批忠实的读者群,提高读者参与度,办属于群众自己的副刊才是副刊的生存之道,就像电视节目靠收视率、电台广播靠收听率标示其成功与否一样,广大读者对副刊作品纷纷发表评价,对副刊编辑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副刊创作,才会使副刊蓬勃发展。而副刊编辑主动策划,就社会热点问题、热点文化现象为话题,组织讨论,开拓专题征文,吸引读者参与,才能与读者建立交流平台,让沟通无障碍。
知识经济的时代,要争得更多的眼球关注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时下,手机短信平台兴起、广播电视发挥其视听优势吸引了众多受众的注意。21世纪,多元化生活给读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报人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就要打造其自己的品牌报纸,运用多样化手段和多种渠道吸引读者的眼球。《长沙晚报》组织的“短信传情”征文活动,采用分阶段式主题征集的形式,由读者通过手机网络向指定的特服号码发送向其亲朋好友传情达意的创作型短信,在“橘洲”副刊上高密度地见报,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云南日报》副刊多年来坚持举办各种活动,其《花潮》自1993年举办“云南日报文学奖”大型征文活动已历十几年,这一活动吸引了众多作家、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引起了大众对文学,进而对副刊本身的关注。“云南日报文学奖”已成为《云南日报》一个品牌性的活动,同时也成为云南文学的精品,成为推文学新人的有力平台,对繁荣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顺应时代,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是副刊发展的应有之道。重塑副刊舆论引导力,贴近群众、多样化、高品位的动态副刊,将更有力地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优秀的副刊日复一日地将高品位的读者群众紧紧联系起来,团结在周围。
注 释:
①郑兴东、沈史明、陈仁凤、包慧:《报纸编辑(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1页。
②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页。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文传学院)
编校:郑 艳
时至今日,副刊似乎已是风光不再,好的副刊也只能是“遥想当年”。有的传统副刊还固守着几十年的报纸模式“倚老卖老”,一味地恪守着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大板块为办报模式,就如守旧的老者在不停地诉说陈年旧事,使得受众数量越来越少,读者年龄越来越老化。这些副刊无法适应现今的市场竞争,要是一些报纸改版扩版,往往首先压缩甚至砍掉的就是这些副刊。还有的副刊,一味追求报业的“快餐性效益”和“轰动效应”,以娱乐八卦、猎奇、“性”、“暴”新闻为看点和卖点,给副刊注入了一股低俗之风,污染了文化环境和社会空气,也误导了大众。种种问题副刊的出现,使得受众对副刊已不再“感冒”。
难道副刊真的寿终正寝了吗?副刊对读者再也没有影响力了吗?非也!副刊依然有其重要性,依然在发挥其舆论引导力。《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2005年在人民网上说道:“副刊依旧有它存在的价值,一是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依然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的新闻爱好者(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需要。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副刊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加强。”
现在,副刊要做的就是复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副刊复归原位,既是复归新闻纸的表现,也是副刊卸下枷锁,依其本性有所作为的常态。副刊必须谨记“新闻为守,副刊为攻”①,要留住读者,就要迅速转型,重塑副刊的舆论引导力。
变单纯文学为有新闻的动态副刊
20世纪20年代,副刊文学之光为自己增色,提高声誉,吸引读者,甚至报纸要靠副刊促销。副刊成为培育作家的摇篮,郭沫若、方志敏等进步青年,也唤起了读者对副刊的强烈关注。
“副刊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报学现象,它是加在正刊外独立成章的报纸。”②副刊是副刊文字和新闻文字的结合体,它不是纯文学的刊物。增强副刊的新闻性,就是要在副刊的文艺性与宣传性中找到契合点,力求让副刊顺应并引导社会主流。新闻报道虽不是副刊的专职,但它可以延伸和深化新闻,通过深度特写、透视、评论等形式,延伸新闻,深化内涵,解析新闻内部的各个背景和故事,既拓展了副刊的发展空间,也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需要。如:200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郑和的故乡,《云南日报》副刊《社会纪实》敏锐地率先刊出了《郑和三大历史之谜》,从百姓关注的郑和宝船、船队编队、航行路线等三大未解之谜入手,对郑和梦缘滇池、海上壮举以及魂归大海作出了诗性表达,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报道形式还是副刊形式,但内容却带有新闻的视角和气质,直接关注大众生活的口味和兴奋点,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贴近百姓生活和实际,反映动态的社会现实,是报纸副刊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也是报纸副刊与杂志相比的优势所在。优秀的副刊是用文学的手段去抓住动态的社会热点,打造副刊独特的记叙新闻的优势。读者和社会主流的兴奋点是报纸的报道重点,通过对有趣味性、时效性的新闻加以精美的描述,是报纸副刊的特色与专长。例如《浙江日报》推出的副刊“钱塘周末”,总是配合《浙江日报》的新闻热点,又与日常文化新闻相区别。在《浙江日报》报道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同时,“钱塘周末”相继个性化推出《行走在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长廊里》、《镜头里的“运河”日记》等文章与图片。
有价值的新闻,加上副刊特色的精美雕琢,不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也拓展了副刊的发展空间。但在注重副刊的新闻性的同时,不能盲目地去寻找新闻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读者最关心的是身边的事,他们往往更热衷于他们所处地域的最新消息。由此看来,优秀的副刊也是代表其地域的文化品牌,浓厚的地域文化才是它与读者接近,显示魅力的基础。
变传统模式为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副刊
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传统副刊模式已经吊不起读者的“胃口”,读者更希望看到有特色的副刊。副刊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是分不开的,优秀的副刊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副刊。
副刊要想稳扎根基,就要研究其所在地域的百姓特点、当地山水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政经,因为副刊最大的读者群就是它的“同乡”。《云南日报》的《社会纪实》不断刊出的《豆沙关看悬棺》、《寻找茶文化的历史之谜》、《金沙江畔的“王城”》等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对地方题材重新开掘,浓浓的地方意味和文学化表现,让这些人文历史话题吸引了读者的视野。
可见,做副刊就像在做食品,它一定要针对读者的口味和喜好去调制与烹饪,上海小吃要有上海风味,天津小吃要有天津风味,最终都是在根据受众来制作。但是这种制作并不是一味地迎合与从众。副刊不能自贬身价,降低文化品位。优秀的副刊,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又保持着自身高品位的办报理念。
变通俗肤浅为高品位的时尚副刊
2003年底,中国记协副主席、解放军报社社长张世刚在首都报纸副刊编辑联谊会上致辞说:“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一样,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所附带的不良效应在报纸副刊中也有体现,“星”(明星绯闻)、“腥”(血腥暴力)、“性”(性刺激)成为副刊作品的“主旋律”。读者欣赏品位的降低也是由于报纸副刊的一味迎合。报纸副刊引导着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引导着读者是非观的确立和受众的关注趋向。成熟的副刊不是盲目的追随潮流,而是时刻聆听社会前进的足音,追踪文化潮流的走向,用清晰、正确的宣传立场对热点问题作及时的引导。几年前,台剧《流星花园》的播出,在大陆引发了浩大的“流星热”,让许多少男少女一味地追捧。《长沙晚报》在“橘洲”刊发了一篇言论《我看〈流星花园〉》,一针见血地批判了该剧中所宣扬的陈腐观念,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正确引导了社会风气。
成功的副刊,还要有一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笔者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和办刊宗旨,才能保持自身的格调与品位,大力发挥其舆论引导力。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文学报》,一直立足于高品位的文学理念,在美女文学、下半身写作及网络小说盛行的当下,面对中国文学似乎不“景气”的现状,《文学报》刊发了《中国文学的声音在哪里?》、《“偏激”的声音能否引起警觉》等文章,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确实存在的问题。并常有著名作家在线,为其宣传理念提高了更大的可信度。
坚持向新闻本位靠拢,做高品位、有地域特色的报纸副刊,这些都是在内容上的变革与改变,在形式上也要有所突破。报纸副刊要在原有纸面平台上扩张势力范围,利用多样化的先进手段与读者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变单一为多样化的群众副刊
坚持群众办报、开门办报,一直以来是我们党的新闻思想。成功的副刊都拥有着一批忠实的读者群,提高读者参与度,办属于群众自己的副刊才是副刊的生存之道,就像电视节目靠收视率、电台广播靠收听率标示其成功与否一样,广大读者对副刊作品纷纷发表评价,对副刊编辑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副刊创作,才会使副刊蓬勃发展。而副刊编辑主动策划,就社会热点问题、热点文化现象为话题,组织讨论,开拓专题征文,吸引读者参与,才能与读者建立交流平台,让沟通无障碍。
知识经济的时代,要争得更多的眼球关注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时下,手机短信平台兴起、广播电视发挥其视听优势吸引了众多受众的注意。21世纪,多元化生活给读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报人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就要打造其自己的品牌报纸,运用多样化手段和多种渠道吸引读者的眼球。《长沙晚报》组织的“短信传情”征文活动,采用分阶段式主题征集的形式,由读者通过手机网络向指定的特服号码发送向其亲朋好友传情达意的创作型短信,在“橘洲”副刊上高密度地见报,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云南日报》副刊多年来坚持举办各种活动,其《花潮》自1993年举办“云南日报文学奖”大型征文活动已历十几年,这一活动吸引了众多作家、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引起了大众对文学,进而对副刊本身的关注。“云南日报文学奖”已成为《云南日报》一个品牌性的活动,同时也成为云南文学的精品,成为推文学新人的有力平台,对繁荣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顺应时代,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是副刊发展的应有之道。重塑副刊舆论引导力,贴近群众、多样化、高品位的动态副刊,将更有力地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优秀的副刊日复一日地将高品位的读者群众紧紧联系起来,团结在周围。
注 释:
①郑兴东、沈史明、陈仁凤、包慧:《报纸编辑(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1页。
②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页。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文传学院)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