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一系列的原因,新中国滋生出了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对此,党中央领导展开了一场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场反腐败斗争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着长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反腐败 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已久的通病,从遥远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被消灭,虽然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腐败出现的原因、形式以及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它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却始终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也曾经发生了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针对这些腐败现象,党中央积极开展了反腐败斗争,有效地抑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反腐经验。
一、建国初期腐败出现的原因
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共产党员们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新中国也滋生出了贪污腐败现象,为什么会在建国初期出现腐败问题呢?
(一)封建官僚余毒的影响。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腐朽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十分巨大。新中国是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因而,几千年来的封建污毒,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的腐朽作风或多或少的残留下来。同时,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和政府人员没有得到彻底的教育改造,依然存在着官僚思想、腐败作风,所以,一些党員同志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在所难免的受到了毒害,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大量启用旧政府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和国营企业中启用了大量旧政府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还带有旧思想,而且成分十分复杂。虽然党和政府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和改造,但是,有一部分人仍然缺乏对新政权的百分之百忠诚,服务、奉献意识淡薄,并把之前贪污腐朽、投机钻营等不良恶习带入到新政府中,严重腐蚀了新的干部队伍。
(三)不法工商业者的糖衣炮弹。
由于旧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再加上国民党的多年反动统治和战争影响,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党在建国初期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考虑到私营工商业的特殊性,中央决定调整工商业应在遵循“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下,抓好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这三个主要环节,加强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并投放货币,收购农副土产品,扩大城乡交流。城市工商业经过此番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私营工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但是,资本家中的不法分子不满足于用正常方式获得一般利润,力图用向国家干部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取高额利润。 他们采用请客、送礼、贿赂等各种手段来腐蚀、拉拢国家干部,收买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正如毛泽东曾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住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的面前要打败仗。”
因此,一些不法资本家的腐朽拉拢,也导致了党内腐败分子的出现。
(四)环境变化导致部分干部腐朽变质。
经过长期的革命和战争,绝大部分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十分高,在建国后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但是,由于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和平建设时代,变成了全国的执政党,从贫困的农村走进了繁华的城市,这对党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党内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由于地位出现变化,条件变得优越而开始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有的甚至贪图享乐、居高自傲、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继而出现了贪污等腐败行为。
(五)新中国的制度尚不健全。
在战争年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延续下来,十分不利于领导干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且,新的法律尚在制定中,就使得一些思想腐朽的领导干部更容易贪污腐败,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
(一)加强对党员的反腐倡廉教育。
1、在重大会议中对党员进行告诫、教育。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设里来十分重视,多次强调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政党整风来提高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党的队伍的纯洁性。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就指出要防止党内产生居功自傲的情绪和资产阶级思想对党员的腐蚀,毛泽东还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4年2月,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中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作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反对不适当地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作用,反对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
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
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才能提高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使广大党员自觉抵制敌人的糖衣炮弹和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3月20日,又下发《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体党员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提高工农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让全党各方面的干部进入党校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开展反腐败运动。
1、整风运动。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展开整风运动的指示》。同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进一步对整风运动做出了详细的部署。
1950年下半年到1950年底,整风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次整风的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要求他们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防止贪污腐败等错误的发生。整风过程一般是先组织学习指定文件,然后进行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虽然这次整风运动时间只持续了半年左右,但初步解决了党内作风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改善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整党运动。
1951年2月,中央发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整顿,提高党员条件,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
1951年3月28日至4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对整党工作做出了详细的部署。
根据中央批准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整党运动有步骤地在全党展开。第一步是对广大党员普遍进行关于党纲党章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第二步是进行党员登记,第三部是党组织对党员作审查鉴定,最好是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组织处理。①
3、“三反”运动。
1951年12月,结合整党运动,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全国发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三反”運动开展后,1952年2月,党中央发出《关于“三反”运动和整党运动结合进行的指示》;同年5月,又发出《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指出:要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党员八项条件的教育,并对党员登记、审查、处理。
“三反”运动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许多突出点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在“三反”运动过程中,通过新闻工具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1950年4月,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提出“在一场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各地报纸、杂志、电台都集中揭露重大的案件以及工作中的错误,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许多地区还召开公审大会,依法审判重大案件的贪污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2)党中央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在这场反腐斗争中,党中央的态度十分坚决,层层发动,是反腐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951年11月30日,毛泽东就指出,“反贪污反浪费是全党一件大事,自从东北局揭露大批的贪污犯以后,我们已告诉你们严重地注意此事。我们认为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 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才能克服二中全会所早已料到的这种情况,并实现二中全会防止腐蚀的方针,务请你们加以注意。”
在反腐斗争中,毛泽东身体力行,亲自制订了许多反腐方针,并亲自督促落实。薄一波、周恩来等其他党中央领导也都奋战在斗争一线。
在运动中,毛泽东还要求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头作自我批评,亲自检查本地区运动发展的状况,实行“首长负责制”,并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
正是因为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毛主席的身体力行,各级领导干部十分重视,有力开展反腐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抓住典型。
在“三反”运动中,党中央注重对重大典型案件的处理,充分显示了反腐败的决心,引起了全国的警惕和重视。
如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专员张子善,他们都曾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身居高位却没有为民谋利,而是滥用职权、倒买倒卖、腐化堕落,贪污盗窃国家财产高达171亿元。党中央经过谨慎思考和多方讨论,最终决定处决二人,并将他们的公审大会拍成电影,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警惕、教育了一大批干部。
(4)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反”运动采取了群众运动的方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充分地发挥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1952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团拜会上的祝词中,号召“我国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雷厉风行地开展大规模的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斗争。
“三反”运动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群众,在运动初期,党中央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放手发动群众,鼓励群众举报,还对检举有功的群众做出奖励并保证检举人的安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检举揭发运动就很快展开来。
在群众监督的强大威慑力下,许多贪污腐败分子被揭露出来,有力地推动了反腐败斗争。
1952年10月25日,“三反”运动宣告结束。在持续十个多月的“三反”运动中,全国揭露出许多贪污盗窃案件和腐化变质分子,严重的犯罪分子得到了法律的严惩,党的威信得以维护。
4、“五反”运动。
随着“三反”运动的大力展开,许多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以及他们与党内贪污受贿行为的密切关系也暴露了出来。
1952年1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彻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毛泽东在《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中要求“在全国一切城市,首先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向着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以配合党政军民内部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现在是极为必要和极为适时的。” 来势迅猛的“五反”运动揭露、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教育了工商业者应该守法经营,推动了私营企业中的民主改革,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提供了保证。
“五反”运动和“三反”运动相互结合,不仅促进了“三反”运动的成功完成,也进一步巩固了“三反”运动的成果。
三、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和启示
建国初期的这场反腐败斗争清除了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是新中国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次宝贵探索,虽然其中也存在了一些缺陷,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验和启示,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把反腐倡廉当作大事来抓。
在新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并且,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反腐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
反腐败斗争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需要结合实际的条件、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才能逐渐消除,所以,我们仍要坚持不懈地把反腐倡廉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重视反腐败斗争,认真把反腐倡廉这项工作做好,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新时期的反腐败斗争虽然不再采取运动的形式,但是,仍然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腐败斗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这样,可以增加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密切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社会舆论,保证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反腐败斗争要敢于查处大案要案。
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中,查处了许多典型的重大案件,在党内引起了极大大的震动,引发了全社会的警惕和重视。
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过:“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大案要案涉及面广、影响大、教育性强,在新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加大反腐力度,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
从高级千部抓起,敢于查处大案要案可以表明党反腐倡廉的决心,鼓勵人民群众加入到反腐败的斗争中来,是搞好反腐败斗争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法律保证。
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中,党中央制订了许多法规,基本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到法制轨道,提高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政府结合具体的新形势,制定出新的的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彻底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是反腐败斗争的有力保证。
总而言之,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丰富了我们进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和经验,为我们今天进行反腐倡廉工作树立了信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反腐倡廉的力度,坚持从严治党,相信党一定能带领全体人民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315页,第170页.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页.
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528页.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反腐败 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已久的通病,从遥远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被消灭,虽然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腐败出现的原因、形式以及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它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却始终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也曾经发生了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针对这些腐败现象,党中央积极开展了反腐败斗争,有效地抑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反腐经验。
一、建国初期腐败出现的原因
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共产党员们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新中国也滋生出了贪污腐败现象,为什么会在建国初期出现腐败问题呢?
(一)封建官僚余毒的影响。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腐朽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十分巨大。新中国是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因而,几千年来的封建污毒,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的腐朽作风或多或少的残留下来。同时,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和政府人员没有得到彻底的教育改造,依然存在着官僚思想、腐败作风,所以,一些党員同志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在所难免的受到了毒害,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大量启用旧政府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和国营企业中启用了大量旧政府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还带有旧思想,而且成分十分复杂。虽然党和政府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和改造,但是,有一部分人仍然缺乏对新政权的百分之百忠诚,服务、奉献意识淡薄,并把之前贪污腐朽、投机钻营等不良恶习带入到新政府中,严重腐蚀了新的干部队伍。
(三)不法工商业者的糖衣炮弹。
由于旧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再加上国民党的多年反动统治和战争影响,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党在建国初期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考虑到私营工商业的特殊性,中央决定调整工商业应在遵循“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下,抓好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这三个主要环节,加强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并投放货币,收购农副土产品,扩大城乡交流。城市工商业经过此番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私营工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但是,资本家中的不法分子不满足于用正常方式获得一般利润,力图用向国家干部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取高额利润。 他们采用请客、送礼、贿赂等各种手段来腐蚀、拉拢国家干部,收买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正如毛泽东曾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住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的面前要打败仗。”
因此,一些不法资本家的腐朽拉拢,也导致了党内腐败分子的出现。
(四)环境变化导致部分干部腐朽变质。
经过长期的革命和战争,绝大部分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十分高,在建国后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但是,由于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和平建设时代,变成了全国的执政党,从贫困的农村走进了繁华的城市,这对党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党内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由于地位出现变化,条件变得优越而开始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有的甚至贪图享乐、居高自傲、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继而出现了贪污等腐败行为。
(五)新中国的制度尚不健全。
在战争年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延续下来,十分不利于领导干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且,新的法律尚在制定中,就使得一些思想腐朽的领导干部更容易贪污腐败,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
(一)加强对党员的反腐倡廉教育。
1、在重大会议中对党员进行告诫、教育。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设里来十分重视,多次强调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政党整风来提高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党的队伍的纯洁性。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就指出要防止党内产生居功自傲的情绪和资产阶级思想对党员的腐蚀,毛泽东还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4年2月,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中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作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反对不适当地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作用,反对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
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
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才能提高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使广大党员自觉抵制敌人的糖衣炮弹和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3月20日,又下发《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体党员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提高工农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让全党各方面的干部进入党校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开展反腐败运动。
1、整风运动。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展开整风运动的指示》。同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进一步对整风运动做出了详细的部署。
1950年下半年到1950年底,整风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次整风的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要求他们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防止贪污腐败等错误的发生。整风过程一般是先组织学习指定文件,然后进行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虽然这次整风运动时间只持续了半年左右,但初步解决了党内作风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改善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整党运动。
1951年2月,中央发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整顿,提高党员条件,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
1951年3月28日至4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对整党工作做出了详细的部署。
根据中央批准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整党运动有步骤地在全党展开。第一步是对广大党员普遍进行关于党纲党章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第二步是进行党员登记,第三部是党组织对党员作审查鉴定,最好是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组织处理。①
3、“三反”运动。
1951年12月,结合整党运动,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全国发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三反”運动开展后,1952年2月,党中央发出《关于“三反”运动和整党运动结合进行的指示》;同年5月,又发出《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指出:要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党员八项条件的教育,并对党员登记、审查、处理。
“三反”运动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许多突出点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在“三反”运动过程中,通过新闻工具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1950年4月,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提出“在一场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各地报纸、杂志、电台都集中揭露重大的案件以及工作中的错误,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许多地区还召开公审大会,依法审判重大案件的贪污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2)党中央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在这场反腐斗争中,党中央的态度十分坚决,层层发动,是反腐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951年11月30日,毛泽东就指出,“反贪污反浪费是全党一件大事,自从东北局揭露大批的贪污犯以后,我们已告诉你们严重地注意此事。我们认为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 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才能克服二中全会所早已料到的这种情况,并实现二中全会防止腐蚀的方针,务请你们加以注意。”
在反腐斗争中,毛泽东身体力行,亲自制订了许多反腐方针,并亲自督促落实。薄一波、周恩来等其他党中央领导也都奋战在斗争一线。
在运动中,毛泽东还要求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头作自我批评,亲自检查本地区运动发展的状况,实行“首长负责制”,并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
正是因为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毛主席的身体力行,各级领导干部十分重视,有力开展反腐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抓住典型。
在“三反”运动中,党中央注重对重大典型案件的处理,充分显示了反腐败的决心,引起了全国的警惕和重视。
如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专员张子善,他们都曾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身居高位却没有为民谋利,而是滥用职权、倒买倒卖、腐化堕落,贪污盗窃国家财产高达171亿元。党中央经过谨慎思考和多方讨论,最终决定处决二人,并将他们的公审大会拍成电影,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警惕、教育了一大批干部。
(4)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反”运动采取了群众运动的方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充分地发挥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1952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团拜会上的祝词中,号召“我国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雷厉风行地开展大规模的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斗争。
“三反”运动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群众,在运动初期,党中央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放手发动群众,鼓励群众举报,还对检举有功的群众做出奖励并保证检举人的安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检举揭发运动就很快展开来。
在群众监督的强大威慑力下,许多贪污腐败分子被揭露出来,有力地推动了反腐败斗争。
1952年10月25日,“三反”运动宣告结束。在持续十个多月的“三反”运动中,全国揭露出许多贪污盗窃案件和腐化变质分子,严重的犯罪分子得到了法律的严惩,党的威信得以维护。
4、“五反”运动。
随着“三反”运动的大力展开,许多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以及他们与党内贪污受贿行为的密切关系也暴露了出来。
1952年1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彻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毛泽东在《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中要求“在全国一切城市,首先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向着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以配合党政军民内部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现在是极为必要和极为适时的。” 来势迅猛的“五反”运动揭露、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教育了工商业者应该守法经营,推动了私营企业中的民主改革,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提供了保证。
“五反”运动和“三反”运动相互结合,不仅促进了“三反”运动的成功完成,也进一步巩固了“三反”运动的成果。
三、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和启示
建国初期的这场反腐败斗争清除了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是新中国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次宝贵探索,虽然其中也存在了一些缺陷,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验和启示,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把反腐倡廉当作大事来抓。
在新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并且,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反腐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
反腐败斗争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需要结合实际的条件、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做许多细致的工作才能逐渐消除,所以,我们仍要坚持不懈地把反腐倡廉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重视反腐败斗争,认真把反腐倡廉这项工作做好,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新时期的反腐败斗争虽然不再采取运动的形式,但是,仍然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腐败斗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这样,可以增加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密切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社会舆论,保证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反腐败斗争要敢于查处大案要案。
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中,查处了许多典型的重大案件,在党内引起了极大大的震动,引发了全社会的警惕和重视。
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过:“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大案要案涉及面广、影响大、教育性强,在新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加大反腐力度,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
从高级千部抓起,敢于查处大案要案可以表明党反腐倡廉的决心,鼓勵人民群众加入到反腐败的斗争中来,是搞好反腐败斗争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法律保证。
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中,党中央制订了许多法规,基本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到法制轨道,提高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政府结合具体的新形势,制定出新的的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彻底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是反腐败斗争的有力保证。
总而言之,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丰富了我们进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和经验,为我们今天进行反腐倡廉工作树立了信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反腐倡廉的力度,坚持从严治党,相信党一定能带领全体人民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315页,第170页.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页.
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528页.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