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建设:乡村学校的文化发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的发展,需要一面能够鼓舞自己、感动他人、指引未来的旗帜,这面旗帜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旗帜可以是学校的办学梦想、理念主张,或者行动准则,以这些为方向,精心开展主题建设,将是学校文化发展的一个有效路径。
  关键词:主题建设;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03-2
  我当校长的时间不长,到现在还不足三年。但这两年多的时间却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比如,我现在特别信奉菲律宾的赫查讲过的一句话,“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帜,走在前面。”那么,校长的手里应该举怎样的旗帜呢?我认为校长手里的旗帜可以是学校的某种办学梦想,可以是学校的某种理念主张,还可以是学校的某种行动准则……
  我想说的是学校的发展,比如一所乡村学校,如果能有一面足以鼓舞自己,足以感动他人,足以指引未来的旗帜,或许这所学校的发展轨迹将从此改变。其实,旗帜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比如我所在的东社学校,一所位于通州东部乡村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原东社小学和正面临生源危机的原东社中学于2012年合并而成,自举起“真远行知”主题建设这面旗帜以来,虽尚未完全摆脱发展危机,但改变已然发生。
  一、寻找方向就是发现自我
  2013年10月19日,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国家级验收所急,也是学校自身发展所需,关于东社学校校训、校风等指引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2013年10月16、17、18、19日,校长室、行政组,教师代表、学校友人等连续多次开会讨论。
  在查阅原东社小学、东社中学历史档案,归纳提炼历任校长办学思想的前提下,现形成初步意见如下,计划先行在11月上旬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应用,待东社学校首届教代会进一步讨论。
  校风“博雅存真,静思致远”,是借校内“博雅楼(综合楼)、存真楼(小学楼)、静思苑(图书馆)、致远楼(中学楼)”之名,亦为历任校长办学理念的提炼融合。校训“真远”,取校风“博雅存真,静思致远”之“真”“远”二字,为便于学生接受,以“求真致远”作解。
  我是2013年8月底到东社学校的。那时我面临的第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通州区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国家级验收。记得评估工作的具体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一项是关于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的。我走访了学校里的许多老师,包括部分已经退休的同志,遗憾的是学校建校这么多年,关于校训还从来没有过一个明确词语。我深知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学校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在多次“漫无边际”的讨论后,我们终于形成了一个初步结论。清晰地记得那天讨论结束前,我们给前任的老校长打电话,告诉他我们把他起的楼名作为校风和校训时,他很是激动。我猜想老校长曾经一定是想用那些楼名来告诉老师和孩子们什么的!在今天看来,以这样的方式来确定校训,或许还不是最恰当的,但是必须承认,今天的学校凝聚了前辈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印记已经深深融进了学校的历史,所以今天的工作一定是建立在昨天的基础上的,校训的确定同样如此。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是我在东社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因为我对前任校长的尊重,大家认为我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从此,“真远”二字开始出现在学校的各种海报、标语、展板当中,并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新的起点和基因。校训,成了师生心中的一面旗帜,一面属于大家的旗帜!因为这一面旗帜不是我一个人举起的,是很多人共同举起的。
  二、凝聚人心就能汇集资源
  2013年11月29日。
  下午2:00,到教育工会开会,钱国华副局长、教育工会钱卫东主席、费杰副主席,还有几所农村学校的校长一起,讨论成立“南通市通州区‘活的教育·系列行知’学陶促进社”有关事宜。会上,东社学校解释了校风“博雅存真、静思致远”的由来和校训“真远”的提炼过程,提出“真远行知”构想,得到了钱局长肯定。
  从这一天开始,东社学校开始思考“活的教育”该怎样来理解,学陶师陶工作该怎样着手,刚刚确立不久的校训“真远”又该如何起到统领的作用?
  2014年3月11日。
  学陶促进社的成立仪式初步确定放在我校举行。在今天上午的筹备会议上,教育局钱国华副局长,教育工会钱卫东、费杰两主席,还有其他几位成员学校的领导,一同围着桌子讨论了半天时间,初步的结论是来我校时间放在3月底,最迟为4月初。3月20日左右,钱局长和教育工会的两位主席将先期到我校现场察看会议筹备工作。
  一所乡村的薄弱学校,能有南通市和通州区的行政领导以及学陶师陶方面的专家学者特地前来,的确是不易的,所以,我们很珍惜这次机会以及活动本身。许云昆主任(我校94届毕业)为陶行知塑像的事情,和塑像的捐赠人单卫星先生(94届校友)几乎是每天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单总为此多次奔波甚至耽搁了生意上的事情,让我尤其地感激。
  91届部分校友也捐赠了一些书款,季晓松校长(我校91届毕业)估计明天能够把买书的事情最终敲定,这些书将用于武装“知行书吧3”,用于孩子们的集体阅读。书吧三间房子的照明灯具,今天晓松校长和立国校长最终商定了。小丁校长下午与负责学校网站管理的高红旗老师商定,在网站上新加进“真远行知”栏目。明天,“书吧2”的有关事情还要和刘校长再做商量。
  还是农历正月初四的时候,在94届校友的同学聚会上,我向大家介绍了学校“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构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活动结束后,校友们就主动来联系,想为“真远行知”主题建设做些什么。经过商量,最后单卫星先生捐赠了两尊陶行知塑像(室内、室外各一尊),曹鹤鸣、王雅静等其他校友合资为学校捐建了三间书吧,老师一间,学生两间。   一面旗帜,居然成了汇聚资源的“磁场”。有感于东社学校的努力,区学陶促进社决定把交流活动的现场放在了东社学校;因为对母校的情谊,再加上看到今天母校的努力,校友们也主动伸出了援手,为“真远行知”这面旗帜的真正高举在外在的形式上做出了贡献;上级和校友的帮助,更是给予了刚刚重新启程的东校人强大的动力!
  三、感动他人就能带来机遇
  还是2013年11月29日。
  下午,南通市教育局局长助理葛俊和区局部分领导因考察学生校外教育基地,顺道东社学校指导工作。在和市局领导的交流中,我汇报了东社学校“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工作构想和“虽无法阻止城镇化进程的脚步,但学校一定努力让仍留守乡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教育”的想法,并自称这是“中国梦·东社分梦”。葛局长幽默地说,“我支持你的‘中国梦·南通分梦·东社支梦’!”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的阵地被不断地压缩,东社学校同许多乡村学校一样饱受冲击。然而“进城读书”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当在行为习惯、语言差异、家庭背景等方面出现落差的时候,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就自然而然被城里的孩子“比”下去了。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进城读书,在群体分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很多孩子被再一次“边缘化”。
  现实在这头,梦想在那头,这中间的路怎么走?东社学校认为,“依托乡村,接轨城市,挖掘自身,根据乡村孩子生命成长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各项具体的教育活动”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打开一扇连接过去、通往未来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他们能够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2014年7月8日,“快乐英语”夏令营第九天。
  下午3点,学校的礼堂内人声鼎沸。今天,志愿者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场以“地球村”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志愿者们图文并茂地向孩子们介绍了自己国家的人文风情,包括文化、饮食、风景名胜等。来自摩洛哥的Amina、阿曼的Abdallah和安哥拉的Mauro穿上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来自法国的Inès是拥有法国和葡萄牙双重国籍的混血儿,她身披两个国家的国旗,为孩子们介绍了法国和葡萄牙;而来自捷克的David则准备了许多自己祖国的特色小点心。讲演结束后,现场还安排了法国、安哥拉、摩洛哥、阿曼、澳大利亚、捷克等6个分课堂,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进一步走近这些国家。
  “地球村”活动是一趟如节日盛会般的异国之旅,在这里,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各国的异域风情,开拓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收获到了极大的快乐,一扇崭新的世界之窗在孩子们的面前悄然打开。
  四、举旗前行就是引领方向
  学校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学生成长的需要就成了学校管理的出发点。随着各项行动的不断推进,东社学校“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框架也愈加清晰。“真远行知”,就是行走在“学陶师陶”的道路上,追随先生的理想和情怀,跟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办好东社学校,办好“活的教育、真的教育、远的教育”,努力让乡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教育。
  改变,首先从老师开始。学校以承办通州区学陶促进社成立大会为契机,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学陶师陶活动,高举“活的教育、真的教育、远的教育”的旗帜,用行知精神凝聚人心,学校上下呈现出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面对生源流失的被动局面,全校上下坚定农村学校也能办出优质教育的信念,冷静分析现状,以“真远”校训为核心,为学校规划发展愿景,提出实施路径,激发全体员工的士气。学校承办“通州区校长沙龙交流活动”、“通州区德育工作沙龙”等区级活动,组织成立了“乡村学校发长互助联盟”,邀请通州名师进校园与老师同台会课等,为教育教学工作输入新鲜空气,帮助老师拓宽思路,积极与外界接轨。学校为了帮助老师树立自信,还在教师层面开展寻找好教师活动,就是“寻找好课堂、寻找好论文、寻找好试卷”活动,并尽可能把老师们派出参加各种培训。
  农村儿童,是农村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更是农村教育的人本起点。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农村教育有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但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遗存,又是农村学校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农村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儿童适应现代社会的种种能力,还要培养农村儿童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意识。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观,构建适合地方与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上,打破惯性思维,用开放的态度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带领学生朝着“读活书、活读书;求真知、做真人;立远志、能致远”的方向不断前行。
  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强调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杜威思想的指引下,东社学校“乡”系列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乡”系列校本课程可初略地分为“知、行、情”三个分系列:“知(视界)”系列,主要包括暑期快乐英语夏令营(外籍志愿者任教)、国学微课程(古琴、书画、茶艺)等,预达到打开农村儿童视野的目的;“行(实践)”系列,主要包括春节·元宵系列活动、科技节、传统游戏开发等,预达到培养农村儿童手能力的目的;“情(情感)”系列,主要包括乡土阅读、忠孝文化(依托通州忠孝文化园)、乡土旅行等,预达到培养农村儿童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建设农村的责任感的目的。到目前为止,“乡”系列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欢迎,学校将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2014年5月5日,我在日记中写道——
  繁忙的四月之后,我想让内心安静下来!东社学校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也已经融入到东社学校的历史当中,还记得之前常说的一句话,“小不是美,大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或许今天,东社学校尚在艰难中徘徊,但如同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一般,我们已经和东社学校建立了无法割裂的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面一切,继续用一颗坚忍的心来执着地度过在东社学校的每一天呢?
  过去的八个月,我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关心我们的领导没有嫌弃我们,热爱我们的学生没有怀疑我们,我们还吸引了媒体的注视,我们也办成了可以载入学校历史的几件事情……或许,在很多地方还只是配角,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未来又怎会不眷顾我们?
  因为“活的教育、真的教育和远的教育”,2015年,东社学校被南通市教育局确定为“南通市课改建设样板培育学校”,指向“活、真、远”的“疑趣课堂”建构已经成为东社学校“真远行知”主题建设的又一个主阵地。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信仰!今天,“真远行知”的大旗不仅飘扬在东社学校的上空,更是飘扬在东校人的心中,我相信旗帜的力量!
其他文献
王建平是一家建材公司的业务员,今年楼市不景气,好多开发商欠了公司不少建材款,使得公司的运转陷入了困境。老板派王建平出来要账,好不容易熬了两天两夜,终于要到了十万块钱,老板要他赶紧把钱送来,工人们等着发工资呢。王建平立马联系上一辆顺风车,准备回公司,谁知正值下班高峰期,司机被堵在路上。王建平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就钻进了路旁的一家“羊汤馆”,想喝碗羊汤,暖暖身子。走进“羊汤馆”,王建平发现店里只有两个客
替人缝尸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城有一个皮匠,外号叫“皮筷子”。皮筷子也算半个裁缝,平时靠给别人缝个羊皮袄,做个狗皮褥子,赚个仨瓜俩枣维持生计。这一天,皮筷子肚中的酒虫又开始咬他的痒痒肉。他跑到“春常在”酒楼,屁股刚坐下,还没等沽酒点菜,掌柜的便跑了过来,把脸一沉,向他要酒钱。原来,这皮筷子爱赊账,这半年的光景,已经欠了一屁股酒钱啦,怎样才能还上酒钱呢?皮筷子掐指一算,计上心来:今天菜市口又要“出红差”
山风吹在脸上已经有一点冬天的味道了。昏昏太阳照着掰了玉米还没来得及砍玉米秸的山地,照着地中间的柿子树,以及公路下枯瘦的江水,一摊一摊,淡淡的。四野呈现出衰败的迹象,连空气里都透着一种荒凉。只是这荒凉还保留着秋天的水汽,湿漉漉的,又间杂着斑斓的秋色,呈现出一种凄艳的美。  殷红的柿子树叶和枫树叶挂在高枝上,但它们的美却是向下的,微弱的山风也能吹落片片,飘落在早先的落叶上。看它们飘落的路线、姿态,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