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使用抗生素的现状和有关案例的分析发现近年来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使抗生素在治療的同时,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因此再次号召医药学界对防止抗生素滥用引起足够重视,和同行切磋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 耐药性 合理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细菌在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时,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人,若剂量不足时,病原体会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滥用抗菌药物可以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如果许多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耐药,这种局面更为可怕,即这些细菌感染将变得所向无敌,人类对它们束手无策。
一、 国内外抗生素使用现状
据美国疾病管理中心调查,美国每年约1.5亿件抗生素处方,其中1/3是非必要处方,感冒的有1800万件处方均为非必要处方。使用抗生素后,生命力弱的细菌可被杀灭,但残存的细菌则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增加耐药菌似乎与抗生素用量成正比例增加。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后,如不使用更加强有力的抗生素则疗效欠佳。如果一旦出现完全获得耐药性,后果不堪设想。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在8625例次外科手术的不合理用药案例中,选药占了15.6%,用法用量占15.7%,用药途径占0.8%,在溶媒选择上占0.7%,联合用药占9%,围手术期用药上占51.9%;“根据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由于群众用药知识的缺乏,大约有30%的人把抗生素当成一种‘万能药’,只要感觉不舒服就吃一点儿。”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的数字仍如警钟鸣在耳畔。
二、有关案例
案例一:2006年3月,北京一知名医院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尽管医生给他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仍然没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细菌培养发现,病人体内感染的病菌对各种抗生素均耐药。医生分析,这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生活习惯。患者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天天吃,日积月累,最后就出了问题。
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思考:1.谁应当为他的死亡负责?2.为什么没有人指导他合理使用抗生素?3.他服用的抗生素是从哪里获得的?
案例二: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待一患咽炎患者,患者仅有咽痛,不发烧,肺部也无阳性体征。既往有慢性咽炎史。医生开出头孢曲松2克,2/日静脉点滴,连续使用7天。
案例三:媒体曾经报道:一名李姓患者因急性阑尾炎住入某医院,采用保守疗法,住院19天共花费医疗费用1.3万元,其中抗生素费用就达8344元,占总医疗费用的63%。该省医保中心在抽查该患者病例时发现,患者住院期间在血常规正常、体温正常、腹部无压痛、反跳痛的情况下,被连续使用抗生素药舒普深达9天之久。
这些案例表明:如果我们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再不加以控制,若干年后,我们将没有抗生素可用?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说:“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三、必需合理使用抗生素
“广义的说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要从细菌的敏感性考虑,还应从药物的药效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而且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使用,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
1. 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这种盲目性是极大的错误。一定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就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2.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3)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4)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5)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①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②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③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④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⑤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⑥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⑦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⑧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6)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3.考虑抗生素产生的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4.合理联合使用抗生素。有些人认为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其实不然;抗生素之间的联合使用有协同、累加、拮抗和无关等情况;据临床药学工作者统计:约60%~70%的情况表现为无关作用或相加作用;约20%~25%的情况表现为增强作用;约10%~15%的情况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因此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加不合理用药因素,反而降低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为此,凡使用一种抗生素能够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只有对那些感染特别严重、估计有两种以上细菌合并感染、或估计使用一种抗生素难以控制感染时,才考虑联合使用相应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王乃礼.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华儿科杂志,1999(7)
[关键词]抗生素 耐药性 合理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细菌在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时,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人,若剂量不足时,病原体会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滥用抗菌药物可以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如果许多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耐药,这种局面更为可怕,即这些细菌感染将变得所向无敌,人类对它们束手无策。
一、 国内外抗生素使用现状
据美国疾病管理中心调查,美国每年约1.5亿件抗生素处方,其中1/3是非必要处方,感冒的有1800万件处方均为非必要处方。使用抗生素后,生命力弱的细菌可被杀灭,但残存的细菌则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增加耐药菌似乎与抗生素用量成正比例增加。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后,如不使用更加强有力的抗生素则疗效欠佳。如果一旦出现完全获得耐药性,后果不堪设想。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在8625例次外科手术的不合理用药案例中,选药占了15.6%,用法用量占15.7%,用药途径占0.8%,在溶媒选择上占0.7%,联合用药占9%,围手术期用药上占51.9%;“根据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由于群众用药知识的缺乏,大约有30%的人把抗生素当成一种‘万能药’,只要感觉不舒服就吃一点儿。”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的数字仍如警钟鸣在耳畔。
二、有关案例
案例一:2006年3月,北京一知名医院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尽管医生给他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仍然没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细菌培养发现,病人体内感染的病菌对各种抗生素均耐药。医生分析,这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生活习惯。患者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天天吃,日积月累,最后就出了问题。
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思考:1.谁应当为他的死亡负责?2.为什么没有人指导他合理使用抗生素?3.他服用的抗生素是从哪里获得的?
案例二: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待一患咽炎患者,患者仅有咽痛,不发烧,肺部也无阳性体征。既往有慢性咽炎史。医生开出头孢曲松2克,2/日静脉点滴,连续使用7天。
案例三:媒体曾经报道:一名李姓患者因急性阑尾炎住入某医院,采用保守疗法,住院19天共花费医疗费用1.3万元,其中抗生素费用就达8344元,占总医疗费用的63%。该省医保中心在抽查该患者病例时发现,患者住院期间在血常规正常、体温正常、腹部无压痛、反跳痛的情况下,被连续使用抗生素药舒普深达9天之久。
这些案例表明:如果我们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再不加以控制,若干年后,我们将没有抗生素可用?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说:“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三、必需合理使用抗生素
“广义的说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要从细菌的敏感性考虑,还应从药物的药效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而且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使用,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
1. 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这种盲目性是极大的错误。一定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就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2.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3)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4)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5)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①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②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③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④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⑤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⑥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⑦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⑧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6)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3.考虑抗生素产生的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4.合理联合使用抗生素。有些人认为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其实不然;抗生素之间的联合使用有协同、累加、拮抗和无关等情况;据临床药学工作者统计:约60%~70%的情况表现为无关作用或相加作用;约20%~25%的情况表现为增强作用;约10%~15%的情况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因此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加不合理用药因素,反而降低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为此,凡使用一种抗生素能够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只有对那些感染特别严重、估计有两种以上细菌合并感染、或估计使用一种抗生素难以控制感染时,才考虑联合使用相应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王乃礼.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华儿科杂志,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