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德育的哲学思考

来源 :绥化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网络文化的哲学层面(一)特殊人群性。由于网络技术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这一文化的形成首先发端于城市青少年阶层。并向广大城镇青少年群体漫延。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亿个网络用户,到了2005年,网络的用户将会超过电话网的用户,突破10亿大关。我国目前的网民约1700万,到2003年达到3300万.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83.2%,18岁以下未成年人(高中生以下)占40%左右。而从德育的观点看,青少年学生这一人群具有高可塑性,心理上有不稳定性,正是德育的主流阵地。
其他文献
分析了平顶山市矿业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是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措施.
本文根据历史学固有的及社会人为赋予的根本属性和有利于历史学地位确定及其发展 ,有益于实现历史学为社会现实服务功能的原则 ,认同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定的历史学两重性质 ,并
人们通常把语言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其中阅读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沈从文是一位与水有着万千联系的作家,沈从文从水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获取了认识世界和思索问题的方法.沈从文的笔下浸透出无限的水意。探究沈从文笔下水的特性及表现,是
沈从文从切身的经历中形成了歌颂人的原始野性和生命强力的内容,企图建立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对现代文明中道德沦丧的人性的疗救.
对于<老人与海>,传统的分析大多数对老人的硬汉性格持肯定态度.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老人桑地亚哥的潜意识中实际上存在着深深的自恋情结.如果说老人是一个胜利者的话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标准不断提高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备受人们推崇,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人际关
朦胧诗的崛起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人通过直觉思维的运角,审美对象的变形,通感手法的运用,意识流的引入实现对意象思维的新拓展,从而使朦胧诗的传达技巧得到完善,成为
本文主要总结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业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课题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内容、方法、目的、意义,发展战略构想,互动发展对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