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活动中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ming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一)倾听与表达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中提出:能结合情景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中提出: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情节,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教育建议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蕴含着逻辑思维。如图画书《猜猜看,谁做了什么?》,作者通过画面中的脚印表现了主人公起床以后的一系列活动,读者需要对这些脚印进行推理从而理解故事内容,而推理则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能力之一。再如故事《晴朗的一天》。小狐狸偷喝了老婆婆的牛奶,老婆婆砍下了它的尾巴。小狐狸想要回尾巴,老婆婆说:“把我的牛奶还给我,我就把尾巴还给你。”于是,小狐狸找到奶牛要牛奶,奶牛说给我带些青草来。小狐狸来到原野上,原野提出要用水来换,于是小狐狸来到小河边,小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这样,小狐狸一个一个地找下去,最后找到磨坊主,磨坊主给了它一些谷子,小狐狸用谷子换了鸡蛋,用鸡蛋换了蓝色的珠子,用珠子换了水罐……最终换回了自己的尾巴。这个故事中蕴含了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过程,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明确这些推理,从而理解故事中角色与物品之间的联系。
  如何利用这些文学作品支持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我在大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以故事《晴朗的一天》开展了大班语言领域故事教学活动,并基于不同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两次活动。
  不同的活动目标
  在第一次活动中,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制定目标:1.在倾听与欣赏中感受故事语句的特点,尝试进行简单复述;2.结合自己原有经验,理解以“交换”为线索展开的故事,把握角色与物品之间的联系。而当我们有意识地要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后,结合故事本身蕴含的多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结构,我制定了第二次活动的目标:1.能注意倾听,初步理解故事情节;2.尝试通过假设进行故事新编;3.在活动中尝试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推理性思考,理解角色间的逻辑关系,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从目标中可以看出,第二次活动更加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思考过程。
  不同的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在第一次活动中,基于目标设置的活动过程如下。
  1.引出故事名字,调动原有经验,激发倾听兴趣。
  “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名字,你觉得故事会讲一件什么事啊?。”
  2.第一次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和角色。
  3.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大致内容和主要角色。
  “故事听完了,小朋友觉得怎么样啊?”
  “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结合提问和幼儿回答,一同回顾故事内容,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线索的理解。
  4.第二次完整讲述故事,教师出示材料,一边操作一边讲述,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线索。
  “刚才小朋友听故事听得很认真,有的小朋友听到了××,有的小朋友听到了××,每个人听到的地方都不一样。李老师用这些卡片再讲一次,小朋友认真地听,看看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5.提出问题:“好听的故事又讲完了,小朋友这次听到了什么刚才没听到的内容?”鼓励幼儿进行描述,根据幼儿的描述再次一同回顾故事。
  6.发给幼儿故事包,鼓励幼儿观察故事包中的卡片,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7.第三次完整讲述,鼓励幼儿一边操作材料,一边和老师一同讲述。
  此次活动中注重幼儿听的过程,教师的提问以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为主,引导幼儿听懂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了每种物品与故事角色之间的联系;能结合角色卡片进行简单复述。
  第二次活动
  首先,故事《晴朗的一天》中蕴含的推理过程属于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既肯定某种条件存在,就必然肯定某种结果的存在。例如,如果小狐狸把牛奶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就会把尾巴还给它。现在假如小狐狸真的找来牛奶还给了老婆婆,所以老婆婆就应该把尾巴还给它。在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推理过程,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提问。
  环节一
  教师:“老婆婆对小狐狸说:‘如果你能把牛奶还给我,我就把尾巴还给它。’假如说,现在小狐狸真的找来牛奶还给了老婆婆,那么老婆婆就应该怎么样呢?”
  幼儿:“老婆婆应该把尾巴还给小狐狸。”
  教师:“但是小狐狸有牛奶吗?”
  幼儿:“没有。”
  教师:“没有牛奶怎么办呢?”/“没有牛奶应该去找谁啊?”
  幼儿:“去找奶牛。”
  教师:“为什么去找奶牛呢?”
  幼儿:“因为奶牛产牛奶。”
  教师:“假如小狐狸有青草给奶牛,奶牛应该怎样做?”
  ……
  这一环节,教师以肯定的条件提问,引发幼儿进行一系列推理性思考,从而推理出肯定的结果,目的是帮助幼儿理清角色和角色、角色和物品之间的逻辑关系。
  环节二
  教师:“如果好心的农场主把谷子给了小狐狸,小狐狸就能从母鸡那里换来鸡蛋,但是,现在假定小狐狸没有能够从母鸡那里换来鸡蛋,这说明了什么呢?(农场主怎么样?)最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幼儿回答:“农场主没有给小狐狸谷子。”
  教师:“如果母鸡能把鸡蛋给小狐狸,小狐狸就能从货郎那里拿到珠子,现在假定小狐狸没能从货郎那拿到珠子,说明什么呢?”
  幼儿:“母鸡没有把鸡蛋给小狐狸。”
  ……
  在此环节中,教师以否定的结果提问,引导幼儿做出否定的前提条件的推理,从而进行反事实推理,以加深对角色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同时,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这一推理过程对故事进行新编。
  环节三
  教师:“假如磨坊主没有直接把谷子给小狐狸,而是对小狐狸提出了新的要求,你们觉得会是什么要求呢?小狐狸又会怎么做呢?试着自己编一编。”
  幼儿:“农场主说如果给我一些肉,我就给你一些谷子。”
  ……
  在环节三中,教师把绘本上原来没有的但却是很合理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交给幼儿,引发他们从多角度继续思考,尝试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自编新的推理。
  幼儿的不同发展
  第一次活动中,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了每种物品与故事角色之间的联系;能结合角色卡片进行简单复述。第二次活动中,幼儿能通过推理进行相关内容的思考,理清角色和角色、角色和物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师的提问支持下通过假设进行反向思维,进行反事实推理,加深对角色间逻辑关系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故事进行新编;通过推理尝试进行合理推测的续编。通过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表达,分析出幼儿在两次活动中获得的不同发展:获得的经验从语言领域扩展到进行思维活动方面;直观的思考扩展到进行更多的推理性思考,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从了解角色与事物间的表面关系扩展到明确故事中相关角色和事物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复述故事扩展到尝试进行合理的续编;从活动中根据故事表面的线性线索进行直观思考,到发现故事中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网状关系,并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