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教育科研非正常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课题立项中的非正常现象
1 “课题”崇拜,眼睛向上
在一部分校长和教师眼中,课题立项的级别往往比课题本身的研究价值更重要。认为“课题”的级别越高,说明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越高。于是,几乎所有校长都特别希望争取高级别的立项“课题”。什么“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等。有的甚至到处要课题跑课题,不惜花钱买课题,也不管这个课题是否符合本校实际。而没有立项的研究项目,无论其研究价值多高,多么贴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因为没有级别,也就无人问津。
2 盲目跟风,追赶时髦
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大多应该是实践性的研究,应该立足于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然而,我们有些教育科研课题的“灵感”往往来自“上面”——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部门的文件、领导人最近发表的谈话和题词。他们所关注的不是学校教育实践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始终盯着上面的选题指南,揣摩上级的意图,研究如何迎合上级领导的胃口,以提高课题立项的命中率,从而使选题脱离了教育现实的需要。即使所设想的课题或计划来自教育实践,但在形成文字时也一定要用“新精神”来包装,用新名词来点缀。于是,教育科研成了赶时髦。
3 依仗专家,攀龙附风
放眼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相当一部分是一些高校、“学会”或“研究中心”的子课题。本来,与高校等科研部门联合研究是件好事,无可非议。然而,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专家学者总是顶礼膜拜,只要是总课题组分配的子课题,哪怕是游离于本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之外,也照单全收。这样的课题研究,只能是徒有虚名,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都毫无益处。
(二)研究活动中的非正常现象
1 研究与实践“两张皮”
研究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表现为研究归研究,实践归实践,没有将研究的过程与教育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教育科研成了在另外的时间做另外的事情。教育科研活动可能搞得热火朝天,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念、措施,但说归说做归做,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依然故我,死气沉沉。
2 研究表面化
研究的表面化主要表现为研究工作不愿深入,只作表面文章,应付检查。有的课题研究方案上写有十几位参研教师,好几个实验班级,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进行过实质性的研究,实验班级也徒有虚名,也没有进行教改实验。课题组找一个写作高手上上网、翻翻书,编撰一些研究计划、调查分析报告、阶段小结、课题年报,以应付检查。有的课题只注重社会效应,一次小小的“课题研讨会”就被折腾成“盛大的节日”。折腾者要的就是“热闹”本身而不是潜心的研究。因此,课题研究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有什么“货真价实”的东西。
(三)结题推广中的非正常现象
1 成果报告弄虚作假
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即使是最后的研究报告,也是科研实践瓜熟蒂落之自然结晶。然而现在的相当一部分论文或研究报告是闭门造车硬写出来的,凭空想象,编造数据。没有教改方法的研究与总结,有的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原则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无法推广应用。
2 主研人员名不副实
长期以来,就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在教育科研这个工作中,普通教师的蜡烛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信,请看:有一个学校的课题是《自然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研究》。从课题就不难看出,这纯属一个学科研究,研究者主要是自然学科的教师和实验员。但课题结题时,主研人员除一人是本学科教师外,其余四人全是学校领导。可以想象,这个学校的教师,今后谁还会去搞教育科研,谁还会傻到继续给领导作嫁衣。在现实中,像这种“工作教师做、荣誉领导享”的课题不在少数。
3 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往往要耗费研究者许多心血才能取得。这些成果如果能更广泛地、合理地移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更广泛地为教师所接受、运用,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然而,我们的许多教育科研成果,一旦结题或获奖,就功德圆满,束之高阁。
中小学教育科研中
非正常现象的主要成因
(一)管理者方面的原因
1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是全程的、全面的。然而,管理者有多少人敢说他管理到位,可能就连辖区内有多少个立项课题,每个课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可以说,有些地方,除立项管理以外,其他管理几乎是失控的。
在一些地方,科学的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管理部门评估学校、学校评估教师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课题数量和成果数量上。至于研究过程的真实性、研究的实效性以及成果的质量和推广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因此,只要有数量有形式就能带来利益。难怪有人说:课题研究并不难,临时突击还超前。
2 缺乏有效的指导
我们发现,一些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往往以下发“指导性”的红头文件进行发号施令,缺乏深入基层指导,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相互沟通。因此,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绝大多数都是自行艰苦探索,往往是有始无终,有终无果。即使下去指导了,也是指导研究教师去寻找课题的“理论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理论假设”、“概念界定”、“可行性分析”之类;或者在题目的标新立异上大做文章,对研究过程缺乏实质性的专业引领。
(二)研究者本身的原因
1 研究目的功利化
真正的教育科研,其过程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然而,有些学校、教师却认为搞“教育科研”很“风光”,也很容易“出名”。因为他们关注的并非课题研究的本身,而是课题以外的东西。换句话说,研究是否科学,研究能否促进教育教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所带来的功利性的东西。因此,学校、教师热衷于立项时攀级别、傍高校,结题时弄虚作假,申奖时跑奖要奖。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研究者水平问题
研究者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方向、深度、质量。特别是有些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就是集中学习上级领导的讲话或报告,至于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形式、方法便无从了解。大量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教育科研方法生疏、信息面狭窄是导致认识模糊,研究表面化、浅层次的主要原因。
改变中小学教育科研
非正常现象的对策
(一)端正研究心态
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衡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指标。中小学的教育科 研,应该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旨在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避免追逐名利的浮躁心态。至于研究结果带来的外在荣誉,那只能是研究本身以外的收获,不应该首先列入研究目的去考虑。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应提倡校本课题研究,在课题选择上不要贪大好高,应脚踏实地地着力于微观领域的研究,创造性地探索解决方案。当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那些研究基础扎实,发展前景良好的校本小课题升华为规划课题。
(二)加强过程管理
1 加强研究指导
学校教科室要加强研究过程的具体指导,组织召开科研工作例会,听取各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人员进行课题论证、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成果总结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邀请相关学科教研员和课题研究专家来校指导,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争取达到课题研究成果效益的最优化。
2 建立研究档案
每一项课题都必须建立研究档案。研究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典型教案、课堂实录、观察记录;②各种调查、检测的数据及评价记录;③典型事例、方案;④研究日记、学习笔记;⑤文献检索等渠道所获得的相关课题信息、动态的有关资料;⑥阶段性计划、研究活动记录簿、纪要;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⑧阶段性总结材料;⑨论文;⑩资料性照片、音像资料、课件等等。
3 落实督促检查
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督促检查,要采取上级检查和自我检查相结合,平时检查和年终督导相结合,结题评估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对各课题的研究情况要了然于胸,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三)注重成果运用与推广
1 强化领导者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和行为。
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观念,通过巡回讲学献课、课题成果展示等形式,为优秀的科研成果拓展推广渠道,让成果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同时,对成果转化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鼓励,形成一种自觉运用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2 强化研究者的科研成果“下嫁”意识和行为。
课题研究人员不能把结题鉴定、成果获奖作为科研工作的休止符,要把成果推广作为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选好推广对象,通过讲座、上示范课等形式,把成果变成具体实在的教育教学行为。
3 强化其他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行为,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来说,也应该虚心学习,向科研成果要质量,要积极实践先进的科研成果,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四川华蓥市教研室)
(一)课题立项中的非正常现象
1 “课题”崇拜,眼睛向上
在一部分校长和教师眼中,课题立项的级别往往比课题本身的研究价值更重要。认为“课题”的级别越高,说明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越高。于是,几乎所有校长都特别希望争取高级别的立项“课题”。什么“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等。有的甚至到处要课题跑课题,不惜花钱买课题,也不管这个课题是否符合本校实际。而没有立项的研究项目,无论其研究价值多高,多么贴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因为没有级别,也就无人问津。
2 盲目跟风,追赶时髦
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大多应该是实践性的研究,应该立足于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然而,我们有些教育科研课题的“灵感”往往来自“上面”——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部门的文件、领导人最近发表的谈话和题词。他们所关注的不是学校教育实践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始终盯着上面的选题指南,揣摩上级的意图,研究如何迎合上级领导的胃口,以提高课题立项的命中率,从而使选题脱离了教育现实的需要。即使所设想的课题或计划来自教育实践,但在形成文字时也一定要用“新精神”来包装,用新名词来点缀。于是,教育科研成了赶时髦。
3 依仗专家,攀龙附风
放眼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相当一部分是一些高校、“学会”或“研究中心”的子课题。本来,与高校等科研部门联合研究是件好事,无可非议。然而,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专家学者总是顶礼膜拜,只要是总课题组分配的子课题,哪怕是游离于本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之外,也照单全收。这样的课题研究,只能是徒有虚名,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都毫无益处。
(二)研究活动中的非正常现象
1 研究与实践“两张皮”
研究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表现为研究归研究,实践归实践,没有将研究的过程与教育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教育科研成了在另外的时间做另外的事情。教育科研活动可能搞得热火朝天,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念、措施,但说归说做归做,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依然故我,死气沉沉。
2 研究表面化
研究的表面化主要表现为研究工作不愿深入,只作表面文章,应付检查。有的课题研究方案上写有十几位参研教师,好几个实验班级,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进行过实质性的研究,实验班级也徒有虚名,也没有进行教改实验。课题组找一个写作高手上上网、翻翻书,编撰一些研究计划、调查分析报告、阶段小结、课题年报,以应付检查。有的课题只注重社会效应,一次小小的“课题研讨会”就被折腾成“盛大的节日”。折腾者要的就是“热闹”本身而不是潜心的研究。因此,课题研究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有什么“货真价实”的东西。
(三)结题推广中的非正常现象
1 成果报告弄虚作假
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即使是最后的研究报告,也是科研实践瓜熟蒂落之自然结晶。然而现在的相当一部分论文或研究报告是闭门造车硬写出来的,凭空想象,编造数据。没有教改方法的研究与总结,有的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原则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无法推广应用。
2 主研人员名不副实
长期以来,就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在教育科研这个工作中,普通教师的蜡烛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信,请看:有一个学校的课题是《自然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研究》。从课题就不难看出,这纯属一个学科研究,研究者主要是自然学科的教师和实验员。但课题结题时,主研人员除一人是本学科教师外,其余四人全是学校领导。可以想象,这个学校的教师,今后谁还会去搞教育科研,谁还会傻到继续给领导作嫁衣。在现实中,像这种“工作教师做、荣誉领导享”的课题不在少数。
3 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往往要耗费研究者许多心血才能取得。这些成果如果能更广泛地、合理地移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更广泛地为教师所接受、运用,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然而,我们的许多教育科研成果,一旦结题或获奖,就功德圆满,束之高阁。
中小学教育科研中
非正常现象的主要成因
(一)管理者方面的原因
1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是全程的、全面的。然而,管理者有多少人敢说他管理到位,可能就连辖区内有多少个立项课题,每个课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可以说,有些地方,除立项管理以外,其他管理几乎是失控的。
在一些地方,科学的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管理部门评估学校、学校评估教师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课题数量和成果数量上。至于研究过程的真实性、研究的实效性以及成果的质量和推广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因此,只要有数量有形式就能带来利益。难怪有人说:课题研究并不难,临时突击还超前。
2 缺乏有效的指导
我们发现,一些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往往以下发“指导性”的红头文件进行发号施令,缺乏深入基层指导,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相互沟通。因此,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绝大多数都是自行艰苦探索,往往是有始无终,有终无果。即使下去指导了,也是指导研究教师去寻找课题的“理论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理论假设”、“概念界定”、“可行性分析”之类;或者在题目的标新立异上大做文章,对研究过程缺乏实质性的专业引领。
(二)研究者本身的原因
1 研究目的功利化
真正的教育科研,其过程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然而,有些学校、教师却认为搞“教育科研”很“风光”,也很容易“出名”。因为他们关注的并非课题研究的本身,而是课题以外的东西。换句话说,研究是否科学,研究能否促进教育教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所带来的功利性的东西。因此,学校、教师热衷于立项时攀级别、傍高校,结题时弄虚作假,申奖时跑奖要奖。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研究者水平问题
研究者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方向、深度、质量。特别是有些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就是集中学习上级领导的讲话或报告,至于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形式、方法便无从了解。大量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教育科研方法生疏、信息面狭窄是导致认识模糊,研究表面化、浅层次的主要原因。
改变中小学教育科研
非正常现象的对策
(一)端正研究心态
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衡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指标。中小学的教育科 研,应该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旨在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避免追逐名利的浮躁心态。至于研究结果带来的外在荣誉,那只能是研究本身以外的收获,不应该首先列入研究目的去考虑。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应提倡校本课题研究,在课题选择上不要贪大好高,应脚踏实地地着力于微观领域的研究,创造性地探索解决方案。当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那些研究基础扎实,发展前景良好的校本小课题升华为规划课题。
(二)加强过程管理
1 加强研究指导
学校教科室要加强研究过程的具体指导,组织召开科研工作例会,听取各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人员进行课题论证、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成果总结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邀请相关学科教研员和课题研究专家来校指导,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争取达到课题研究成果效益的最优化。
2 建立研究档案
每一项课题都必须建立研究档案。研究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典型教案、课堂实录、观察记录;②各种调查、检测的数据及评价记录;③典型事例、方案;④研究日记、学习笔记;⑤文献检索等渠道所获得的相关课题信息、动态的有关资料;⑥阶段性计划、研究活动记录簿、纪要;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⑧阶段性总结材料;⑨论文;⑩资料性照片、音像资料、课件等等。
3 落实督促检查
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督促检查,要采取上级检查和自我检查相结合,平时检查和年终督导相结合,结题评估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对各课题的研究情况要了然于胸,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三)注重成果运用与推广
1 强化领导者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和行为。
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观念,通过巡回讲学献课、课题成果展示等形式,为优秀的科研成果拓展推广渠道,让成果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同时,对成果转化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鼓励,形成一种自觉运用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2 强化研究者的科研成果“下嫁”意识和行为。
课题研究人员不能把结题鉴定、成果获奖作为科研工作的休止符,要把成果推广作为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选好推广对象,通过讲座、上示范课等形式,把成果变成具体实在的教育教学行为。
3 强化其他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行为,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来说,也应该虚心学习,向科研成果要质量,要积极实践先进的科研成果,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四川华蓥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