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对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及几种汇率制度的比较,研究金融自由化下最适合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及新制度所需要的条件和政策配合,力求建立一个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汇率制度。
关键词:影响因素 制度安排 政策配合
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社会上各种观点、各种言论都传得沸沸扬扬,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汇率作为连接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纽带,它的变动会对其他各种经济因素产生广泛的影响,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也是继续保持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增强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二、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分析
要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要把握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各影响因素,认清在各种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下,要保持各国利益集团的均衡,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预期因素的制约或者促进,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最恰当。
(一)经济结构。
各国实行何种汇率制度与特定国家特定地区的经济结构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一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过程中会伴随汇率的升值过程,同样汇率的升值有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经济结构不完善,必然会引起制度重新选择。中国经济就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比如对外需依存度过高,国际收支不平衡,顺差连年发生,国际储备过高,出口的大多是低端加工品等等。
1、经济规模。
规模大,那么长期以来金融市场会发展比较完善,从而更愿意选择浮动汇率制。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开放经济国家则倾向于固定汇率制。
2、市场全球一体化程度。
全球一体化程度高,资本流动更频繁,市场竞争力强,有关的机制较健全,选择浮动汇率制更合适。中国外汇等金融市场仍不够完善,加快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以适应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利用竞争发展,扩大汇率制度的弹性,为社会经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贸易依存度和集中度。
依存度和集中度高,汇率变动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力会越大,所以政府更倾向于固定汇率制度。到现在为止,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4、贸易产品多样化。
贸易产品多样化程度越低,则越适合实行固定汇率制。中国主要是以粮食和纺织业出口为主,进口的确是大型重工业,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现阶段实行浮动汇率制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5、通货膨胀。
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越高,国际储备越少,对贸易的冲击力抵抗能力越低,就越需要采用固定汇率制,提高政策的公信力。从经济结构的整体水平来看,中国目前实行完全浮动是不可能的,而对于之前提出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也只可能维持在很小的浮动区间,以保护本国的贸易竞争力。
(二)社会结构。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灵活度越低,则浮动汇率制度越难实行。根据蒙代尔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在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的情况下,实际上只有两种政策搭配方式:选择汇率稳定,则必须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则要实施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放弃汇率稳定目标。(见图1)
图1 “三元悖论”分析图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等边三角形的另两条边只能择其一,对于中国而言,现阶段的外汇市场并不完善,容易遭到各国压力的影响,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争取不受外界的较大冲击,保护经济的自主性,使汇率制度始终保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是目前改革的特征。
2.金融部门。
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是选择汇率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其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二是本国的货币市场不愿发放长期贷款。以至于本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时产生阻碍,而在向外国借款时,就会产生汇率问题,如果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那么会加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如果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又会增大国外资本的投机,进而影响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所以金融职能分工的进一步明确,金融监管的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浮动汇率制的建立。
3、监管部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对金融自由化下的监管体系表现出谨慎的态度,推动金融稳定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金融的效率和安全,促进产业创新,在各部门的职能充分结合,不断建立监管机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监管者的管理水平,运用先进的科学监管手段,监管信息的透明度及监管人员的应变能力,使风险减少到最少,成本减到最小。安全的监管体系对汇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各国利益集团的均衡。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国内主体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它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利益的影响,如果新制度的选择会降低或威胁到产权主体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可能会继续采用原有的效率较低的制度,只有当预期收益高于执行新制度的成本,而且绝大多数利益主体都能达到利益均衡时,才会采取行动进行汇率改革,汇率制度改革是各集团不断博弈,并最终达到均衡的结果。各个国家的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的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央行都尽力协调各国间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力图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来达到支持本国货币稳定的目的。
总之,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从一段长时间来观察,经济因素是制约制度选择的基本因素,而社会、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应与经济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汇率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三、金融自由化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安排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到,在金融自由化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应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应对其他国家带来的压力。以下通过对几种主要汇率制度的比较,以及根据以上的分析情况,大体可以认为,管理浮动是目前金融自由化下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必然,而自由浮动也可能在未来慢慢实现。
这里主要对盯住汇率制度、管理浮动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盯住、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三2种汇率制度对比表
(参考文献[1]、[5]、[6]、[7])
汇率制度的安排,应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国具体国情决定。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加深,无论是盯住还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都不适合,管理浮动制才是较适合中国的经济状况的选择。盯住美元与中国较开放的金融环境、贸易格局及国际经济地位越来越不适应,持续盯住美元不仅加大成本而且降低收益,所以实施浮动汇率制,使汇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成为一种必然,而对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又不具备自由浮动的条件,中国当前的企业竞争力不强,金融市场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比起发达国家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较强的企业竞争力,较稳定的风险防御机制和已成为国际货币的币种,过度波动的汇率对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稳定都有负面影响。基于中国现实的国情,退出盯住制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这同时也可以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而完全放弃对汇率的管理又是不可行的,我们应在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浮动后,适时调整目标区,以最终实现自由浮动和强大经济为目标,这也是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趋势所在。
四、选择增大汇率制度弹性所需要的配套措施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制度安排也同样如此,合理的制度是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结合相适应的,所以在选择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时,也不能忘记改革各项配套措施,以便和制度相辅相成,达到更完美的目的。
(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币值稳定、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财政政策方面应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扩大汇率制度的弹性,最终实现自由浮动。
(二)政府干预公开政策。
在目前政府完全退出市场干预是不太可能,但是也应该适度,干预的大体过程应该公开化,受市场监督。中央银行已经逐渐从市场参与者的地位逐渐淡出,只是在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时入市进行干预,这是金融市场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的有利政策。
(三)国际收支均衡政策。
随着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管理等部门的重要政策取向。不过这并不是朝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改革。万事都讲求一个“度”,只有适当减少外汇储备,达到贸易均衡,经济发展才可能均衡,才可能发挥汇率政策的最优作用。
(四)完善监管机制政策。
能否建立全面、完善的外汇风险监督控制系统不仅对汇率转型,对扩大汇率的弹性有重要意义。监管部门应对银行和企业的外汇资产负债表进行严密的监控,利用监管手段对主要指标进行控制,督促它们完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评估机制,并建立有效的全国性电子化监管系统,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使整体汇率风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汇市场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更加弹性化,汇率波动性会加大,市场的风险也会加大,我们应努力建设一个公平、高效、成熟的市场,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07级)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纯威.人民币名义汇率超稳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陆前进.货币危机的理论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海财经出版社,2003.
[4] 龚刚. 博弈中的人民币汇率.金融时报,2005-5.
[5]冯用富. 汇率制度:理论架构与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的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 丁剑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河北日报,2001-12.
[7] 戴相龙刘东凯.央行官员:中国将实行弹性的浮动汇率.新华网,2002-12.
[8]刘荆敏.金融全球化下汇率制度的选择.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1).
[9] 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与模型.经济研究,1999 ,(12).
关键词:影响因素 制度安排 政策配合
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社会上各种观点、各种言论都传得沸沸扬扬,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汇率作为连接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纽带,它的变动会对其他各种经济因素产生广泛的影响,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也是继续保持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增强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二、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分析
要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要把握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各影响因素,认清在各种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下,要保持各国利益集团的均衡,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预期因素的制约或者促进,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最恰当。
(一)经济结构。
各国实行何种汇率制度与特定国家特定地区的经济结构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一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过程中会伴随汇率的升值过程,同样汇率的升值有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经济结构不完善,必然会引起制度重新选择。中国经济就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比如对外需依存度过高,国际收支不平衡,顺差连年发生,国际储备过高,出口的大多是低端加工品等等。
1、经济规模。
规模大,那么长期以来金融市场会发展比较完善,从而更愿意选择浮动汇率制。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开放经济国家则倾向于固定汇率制。
2、市场全球一体化程度。
全球一体化程度高,资本流动更频繁,市场竞争力强,有关的机制较健全,选择浮动汇率制更合适。中国外汇等金融市场仍不够完善,加快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以适应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利用竞争发展,扩大汇率制度的弹性,为社会经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贸易依存度和集中度。
依存度和集中度高,汇率变动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力会越大,所以政府更倾向于固定汇率制度。到现在为止,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4、贸易产品多样化。
贸易产品多样化程度越低,则越适合实行固定汇率制。中国主要是以粮食和纺织业出口为主,进口的确是大型重工业,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现阶段实行浮动汇率制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5、通货膨胀。
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越高,国际储备越少,对贸易的冲击力抵抗能力越低,就越需要采用固定汇率制,提高政策的公信力。从经济结构的整体水平来看,中国目前实行完全浮动是不可能的,而对于之前提出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也只可能维持在很小的浮动区间,以保护本国的贸易竞争力。
(二)社会结构。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灵活度越低,则浮动汇率制度越难实行。根据蒙代尔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在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的情况下,实际上只有两种政策搭配方式:选择汇率稳定,则必须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则要实施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放弃汇率稳定目标。(见图1)
图1 “三元悖论”分析图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等边三角形的另两条边只能择其一,对于中国而言,现阶段的外汇市场并不完善,容易遭到各国压力的影响,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争取不受外界的较大冲击,保护经济的自主性,使汇率制度始终保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是目前改革的特征。
2.金融部门。
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是选择汇率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其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二是本国的货币市场不愿发放长期贷款。以至于本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时产生阻碍,而在向外国借款时,就会产生汇率问题,如果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那么会加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如果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又会增大国外资本的投机,进而影响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所以金融职能分工的进一步明确,金融监管的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浮动汇率制的建立。
3、监管部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对金融自由化下的监管体系表现出谨慎的态度,推动金融稳定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金融的效率和安全,促进产业创新,在各部门的职能充分结合,不断建立监管机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监管者的管理水平,运用先进的科学监管手段,监管信息的透明度及监管人员的应变能力,使风险减少到最少,成本减到最小。安全的监管体系对汇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各国利益集团的均衡。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国内主体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它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利益的影响,如果新制度的选择会降低或威胁到产权主体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可能会继续采用原有的效率较低的制度,只有当预期收益高于执行新制度的成本,而且绝大多数利益主体都能达到利益均衡时,才会采取行动进行汇率改革,汇率制度改革是各集团不断博弈,并最终达到均衡的结果。各个国家的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的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央行都尽力协调各国间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力图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来达到支持本国货币稳定的目的。
总之,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从一段长时间来观察,经济因素是制约制度选择的基本因素,而社会、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应与经济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汇率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三、金融自由化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安排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到,在金融自由化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应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应对其他国家带来的压力。以下通过对几种主要汇率制度的比较,以及根据以上的分析情况,大体可以认为,管理浮动是目前金融自由化下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必然,而自由浮动也可能在未来慢慢实现。
这里主要对盯住汇率制度、管理浮动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盯住、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三2种汇率制度对比表
(参考文献[1]、[5]、[6]、[7])
汇率制度的安排,应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国具体国情决定。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加深,无论是盯住还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都不适合,管理浮动制才是较适合中国的经济状况的选择。盯住美元与中国较开放的金融环境、贸易格局及国际经济地位越来越不适应,持续盯住美元不仅加大成本而且降低收益,所以实施浮动汇率制,使汇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成为一种必然,而对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又不具备自由浮动的条件,中国当前的企业竞争力不强,金融市场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比起发达国家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较强的企业竞争力,较稳定的风险防御机制和已成为国际货币的币种,过度波动的汇率对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稳定都有负面影响。基于中国现实的国情,退出盯住制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这同时也可以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而完全放弃对汇率的管理又是不可行的,我们应在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浮动后,适时调整目标区,以最终实现自由浮动和强大经济为目标,这也是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趋势所在。
四、选择增大汇率制度弹性所需要的配套措施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制度安排也同样如此,合理的制度是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结合相适应的,所以在选择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时,也不能忘记改革各项配套措施,以便和制度相辅相成,达到更完美的目的。
(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币值稳定、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财政政策方面应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扩大汇率制度的弹性,最终实现自由浮动。
(二)政府干预公开政策。
在目前政府完全退出市场干预是不太可能,但是也应该适度,干预的大体过程应该公开化,受市场监督。中央银行已经逐渐从市场参与者的地位逐渐淡出,只是在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时入市进行干预,这是金融市场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的有利政策。
(三)国际收支均衡政策。
随着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管理等部门的重要政策取向。不过这并不是朝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改革。万事都讲求一个“度”,只有适当减少外汇储备,达到贸易均衡,经济发展才可能均衡,才可能发挥汇率政策的最优作用。
(四)完善监管机制政策。
能否建立全面、完善的外汇风险监督控制系统不仅对汇率转型,对扩大汇率的弹性有重要意义。监管部门应对银行和企业的外汇资产负债表进行严密的监控,利用监管手段对主要指标进行控制,督促它们完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评估机制,并建立有效的全国性电子化监管系统,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使整体汇率风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汇市场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更加弹性化,汇率波动性会加大,市场的风险也会加大,我们应努力建设一个公平、高效、成熟的市场,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07级)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纯威.人民币名义汇率超稳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陆前进.货币危机的理论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海财经出版社,2003.
[4] 龚刚. 博弈中的人民币汇率.金融时报,2005-5.
[5]冯用富. 汇率制度:理论架构与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的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 丁剑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河北日报,2001-12.
[7] 戴相龙刘东凯.央行官员:中国将实行弹性的浮动汇率.新华网,2002-12.
[8]刘荆敏.金融全球化下汇率制度的选择.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1).
[9] 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与模型.经济研究,199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