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anc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
  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分钟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銀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反复强调“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记忆能力的培养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困生做为学生中的一支,也渴望进步,渴望成功,虽然他们在小学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因智力聪愚有别造成的学困生;基础知识差,信心不足造成的学困生;因对教师有敌对情绪的而形成的学困生;因家教不当而形成的学困生几个方面对学困生加以分类并提出了具体的转化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对症下药;分类转化;赏识;鼓励  学困生
期刊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编排方式上的更新都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带来了教学观念、方式的巨大改变。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位课改教师面前的任务。而要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我们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知识教学”,轻“语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忽视了语言运用的具体情景和语境,从而造成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根据相关教学理论,提出了“合理设计教学情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情境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知识教学”,轻“语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忽视了语言运用的具体情景和语境,从而造成学生在社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活力不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实效性降低。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教师方面的,也包括学生方面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 要:句子修辞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语境对句子修辞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修辞学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里,语境与句子修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关键词:句子修辞;语境  汉语修辞学是门大学问,学习之后,感触颇多。  句子是语法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交际与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句子修辞就像是一片建筑群中的建筑物,若没有它,一切构图布局的斟酌推敲都将落空。而语境就像是这片建筑群中的整体布局,没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体现在过于关注引导技巧,忽略引导的价值源泉;问题过于细碎,打破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引导表述不明,难以把握引导意图;方式不够灵活,课堂引导缺少灵动。  关键词:语文;引导;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引导本身,却忽略了它的有效与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实
期刊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
期刊
摘 要: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应发挥课后作业的四种功能——引导学生复习、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功能;引导学生消化课堂内容功能;预防、纠正错误功能以及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功能。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对课后作业功能的论述,配以物理作业的具体布置案例,旨在说明如何通过有效布置课后作业,使课后作业的三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后作业;功能;有效布置  课后作业是课程内容的补
期刊
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因此写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重视,自然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作文教学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学生的生活枯燥,作文无题材可写,所以写作兴趣不大,尽管教师费时费力地批改,却仍收效甚微。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向专家请教,与同事探讨以及反思,积累了一点经验,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识字关提前过好了,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迅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识字量降到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这不仅拖了阅读与作文的后腿,也拖了其他学科的后腿,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识字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形成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从集中识字到分散识字,又有听读识字,汉字标音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字理识字等识字教学法,但农村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