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转型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全过程。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举办“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希望与会者深入探讨如何发挥法制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完善体制机制上作了进一步部署,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重大决策的本质,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绿色转型。
  循环经济可从源头和生产过程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最佳路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中循环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有很高的协同效应。循环发展,就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最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式循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少排放或不排放污染物,其基本理念是没有废物,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质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解决资源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说,如果整个经济实现了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水平会大大提高。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逐步由高速发展阶段向中高速发展阶段减速换挡,进入新的发展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综合效应。发展循环经济,可培育新的产业,增加就业,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必然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视察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时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你们要再接再厉”。李克强总理在北京视察循环经济企业时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任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把资源吃干榨尽,使废弃物变废为宝,对企业来讲,可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全社会来说,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素质和发展质量,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李克强总理多次批示要求,研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张高丽副总理指出“中国这么大,特别是实体经济也达到一定规模,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非常重要。”他多次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
  二、十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为经济绿色转型探索出了有效模式和实现路径,也培育了新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超过1万亿元,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结十年来我国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刻体会到,正是有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相关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规范,循环经济才得以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有效作法大概有五条:
  一是法律规范,强化制度约束。要把循环经济从理念向实践转化,需要强化法律法规建设,使循环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国家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是世界上第三部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公布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发布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已经进入法制化轨道。
  二是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环境禀赋密切相关,科学规划是更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就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和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提出了8个方面共计26项保障措施。
  三是政策驱动,建立激励机制。要实现循环经济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开展示范试点。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行了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水价和燃煤发电脱硫、脱硝、除尘加价政策,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发电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   四是科技支撑,注重技术引领。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支撑,链接技术是关键。国家启动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示范”和“循环经济决策支持与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批准建设了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布了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十个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我国循环经济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例如,装甲兵工程学院研发的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五是示范试点引路,带动全面发展。国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从省、市、园区、企业等多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凝练了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支持了900多个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支持建设了45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个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75个产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83个城市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每年可资源化利用各类废弃物约2亿吨,与利用原生资源相比,相当于节能近1亿吨标煤。
  三、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技术体系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理念并未在全社会得以普及,法规约束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统计、服务等基础能力薄弱。循环经济规模有待扩大、水平有待提高,实现“十二五”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难度很大。发展循环经济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依法治国战略,发挥法制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加快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议抓紧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增强法律的约束性。加快建立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建立废物、垃圾分类制度,对一些低价值、难回收的废弃产品要建立押金回收制度,提高回收率;建立生产企业强制使用一定比例再生资源(再生原料、产品)的制度,完善再生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加大推广力度。
  二是开展循环经济评价。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产出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性指标,完善统计核算方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开展对政府、园区、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推动责任的落实。
  三是完善政策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循环经济可持续的核心。研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的比价关系。研究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改革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提高征收率。研究进一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和引领作用。
  四是强化技术支撑。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循环经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支持有关方面建立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开发中心;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五是加大示范推广。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生产过程协同处置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等示范工程。继续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选择1000家企业开展示范并实施资源产出率提升工程。组织实施一批产品生态设计示范工程。不断总结示范试点经验,加大推广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行动。协会是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贴近市场、服务企业的优势。希望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等协会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服务等支撑。也希望大家在这次论坛上发表真知灼见,深入讨论,进行思想碰撞,为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贡献智慧。
  (摘自作者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其他文献
在银行的业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核对顾客身份的真实有效性,所以就产生了用户账户密码.
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李克强总理十次谈及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在由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作出
教师是一种被人崇尚的职业。在教育界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加强师德建设的今天,许多教师本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兢兢业业地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和潜在的“危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中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  一、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的持续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我国学者就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了“知识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第三方支付作为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支付方便及信用的同时,仍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环保住宅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就住宅给排水设计来讲,环保节能设计是给排水设计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因为给排水设计能否达到环保
1.银证通系统介绍rn“银证通”是指客户利用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Call Center等)和券商的虚拟交易系统(电话委托、网上交易、自助委托、CallCenter等)进
【摘要】桩基础施工技术可以增加建筑物的荷载力,可以有效的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由于社会经济在持续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与之增长的是对于建筑构造、建筑效果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来说,相对比较复杂的建筑形式需要得到基础工程的支持,桩基础施工技术可以较好的确保建筑物的整体性,桩基础可以提供更多的承载力,不单单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也能够尽这项技术最大的可能去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构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业管理中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愈加广泛。为规范智能化、数字化示范工程建设和管理行为,建设部制定了物业智能化、数字化小区AAA 标准,为了引导新建居住小区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就需要对居住小区智能化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更加规范健康的持续发展。保证物业管理工作适应现代科技与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保持物业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基于此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形下,现有道路荷载量不断提升,给道路带来较大负担.并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道路会因使用时间、质量以及环境等
十多年前,手机还是富人的奢侈品,而今却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校园里,中学生使用手机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处可见。走进校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手机的普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处。然而,它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列现象就是很好的佐证。  现象一:开学初,八年级某班一学生迟迟未到校报到,班主任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其家长说,孩子要求买手机,否则就不上学。  现象二:九年级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