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看震前的“微破裂波”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aibitian_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对包括汶川大地震等一些实测资料的分析,并借用断裂力学和断裂物理的概念,可以认为存在一种震前出现的"微破裂波"。即,震前地层中发生的"微破裂"过程可以产生"微破裂波"。由于破裂过程的微观复杂性,微破裂波中有电磁波、声波和重力波等不同成分,而且有频率覆盖范围宽、信号相对较弱等特点。微破裂波一般都产生于主破裂之前约1~10天之内。只要有合适的有着足够高灵敏度和足够宽的频率响应能力的仪器系统,就可能探测到微破裂波,也就获取了一种重要的有临震预警意义的信息。
其他文献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地震动反应分析中,除输入地震动特征对其有直接影响以外,地表下基岩地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松散覆盖土层与基岩介质的动力特性相差悬殊,基岩地形的变化很容
本研究提出一种计算同震垂线偏差变化的方法,给出关于四种独立震源的格林函数,并将其应用于重力卫星GRACE观测数据的解析研究。方法:针对球形地球模型,依据目前为止作者提出的球形地球位错理论的基本研究思路,计算四种独
目前,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和支持下,廊坊大地公司在首都圈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资料的应用,已经纳入了"华北地区强震强化监视跟踪工作方案",正在分析处理中。郑州晶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等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的资料,正在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工作,现正对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另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正在十三陵地震台开展4种仪器的对比观测试验,并支持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地震电磁扰动信息分析实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成因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是否由于紫坪埔水库蓄水而诱发汶川8.0级地震的争论不绝于耳,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列出相关证据阐述自己的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汶川MS8.0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自我国有详细前兆观测记录以来,这是首次发生8.0级逆冲型大地震。这样的大地震事先未能察觉,与缺少该类型大震的震例和经验有关,毕竟目前的地震预测还主要依赖已有的经验。因此,这次大地震发生后,回顾和研究已有的各种观测资料,从中寻找逆冲型大地震孕育发生的机理,研究大震前后地壳形变场的演化特征,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另外,必
以华北地区典型中硬工程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一维等效线性方法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研究中硬场地对不同地震环境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采用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方法得到的
大震前中强地震大尺度空间分布有序图像是一种重要的时空非稳态图像,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蕴含着大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的重要信息,具有深刻的动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