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11日下午,北京。
经过初雪的洗礼,北京的天空格外湛蓝。虽然室外温度很低,但冬日的斜阳却让人感到了融融暖意。特别是日本遗孤访华团的成员们从心底里感到十分温暖,因为,他们马上就能见到日思夜盼的温家宝总理了。
日本遗孤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日本人,也是“中国人”。日本战败后,当时侵华的一些日军家属、“开拓民”及其他在华日本人,因急于撤退,而将自己幼小而且病弱的子女2000余人遗弃在中国,成为日本孤儿。是善良的中国养父母收养了这些遗孤,将他们抚育成人,并送回了日本。这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造就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因战争与父母生死离别,但却幸运地被中国养父母收养,长大成人。如今他们回来就是向中国政府、人民及养父母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温总理要会见代表团让所有的孤儿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当满载着日本遗孤的大巴抵达中南海时,温总理已经站在了紫光阁外的平台上,迎着寒风亲自迎接代表团的各位成员。
看到温总理主动伸出的手,听到温总理说“我来接你们了!”,遗孤们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代表团团长65岁的池田澄江紧紧握住总理的手,热泪从脸颊滚落,她一边流泪一边说道:“谢谢您,谢谢您,见到您太高兴了,总理。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感人的场面无法让人不为之动容,为之落泪。
遗孤们簇拥着总理走进了紫光阁,总理待大家落座后说,“在和你们见面之前,我看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个录像,很感人,当时就决定要把你们请到中南海来!我要对你们说,你们回家了!你们回家来看望父母,看望亲人,看望中国人民,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也是你们的亲人对你们表示欢迎。”温总理用慈爱的目光看着遗孤们,一度止住泪水的孤儿们再次抽泣起来,遗孤代表宇都宫孝良、清水文雄起身深深鞠躬,许多团员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和你们谈谈心,然后带你们在中南海走一走,特别是到周总理住过的地方—西花厅去看一看。我们这是亲人之间的谈话,不拘形式,你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温总理微笑着说。总理知心的话语让遗孤们很激动,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多话想对总理倾诉,代表团成员纷纷起身发言。
首先向总理倾诉衷肠的是代表团团长池田澄江,她在黑龙江牡丹江生活了37年,白山黑水养育的她曾有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徐明”,她和同龄的东北女性一样,讲一口纯正的东北方言。她用充满感情的东北话对温总理说:“今天,能够见到总理是我们今生最大的幸福。我们这些侵华战争的残留孤儿,是中国的爸妈以宽大的胸怀照顾和抚养我们长大。中国人民的这种情意我们永生难忘,我们要教育子孙永远记住中国人民的救命之恩、养育之情。中国人民救命之恩重如山,养育之情深如海,我们要成为日中世代友好的桥梁!”
温总理欣慰地点了点头说:“日本是你们的祖国,你们身上流着日本的血脉,中国是你们的家乡,这里有养育你们的父母,父母之恩比天大,比海深。你们一直没有忘记父母,没有忘记家乡。今天你们回来寻亲,把感恩之心带回来了,虽然有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但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感知,也会很欣慰的。
一席话让本已知心的感情变得更加贴近,很多人不停地点头,很多人用手帕擦拭着眼角的泪花。讲到这至深的骨肉亲情,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早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升华成了人性的光芒,不仅中国的养父母,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一直在关心着每一个遗孤归国后的生活。
在2007年4月对日本展开的“融冰之旅”中,温家宝总理在国会众议院发表了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其中专门提到遗孤的话题,使这个在日本社会并不被重视的集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遗孤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权与尊严所进行的各种斗争也变得广为人知,遗孤们为了维护自我权益对日本政府所提起的诉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温总理的演讲也给支持遗孤的政治家和帮助他们诉讼的律师团以很大的感动和鼓励,日本政府终于在3个月之后出台了新的遗孤援助方案,使遗孤们的生活、医疗待遇得到了很大改善,遗孤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普通的日本人民可以感受到,遗孤们则更能感受到。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真心。他们从小和中国的孩子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没有人对他们另眼相看,大家都把遗孤们当作自己的同胞。而遗孤们也时刻心系中国,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中国就是他们的故乡、养育他们的地方,所以无论中国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深深地牵动每一位遗孤的心。去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以后,遗孤们在自身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迅速捐款1600多万日元,在灾区援建了一所“日中友好希望小学”。
温总理感慨地说:“你们的善举让我十分感动,你们不仅一直没有忘记家乡,而且还一直关心家乡。四川遭受地震以后,你们生活并不宽裕,你们把积攒的钱捐献给了灾区,为灾区的人民、灾区的孩子建设了一所希望小学。虽然这所学校在四川,但是那里寄托了你们对家乡的思念、热爱和感恩。”
说到这里,温总理又语重心长地对遗孤们说:“中国和日本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苦痛。我们一贯认为,这场战争的责任应该由少数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中日关系进入了友好互惠的新轨道,有了新的开端。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懂得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我们一定要把握两国合作的大方向,坚持世代友好,希望你们做中日友好的使者、桥梁和纽带!”
“我们一定要成为日中友好的桥梁!”遗孤们用坚定的语气来回答温总理对大家的期望。紫光阁里,有笑声,有抽泣声,有赞叹声,有掌声,各种复杂情感在此刻得到了畅快淋漓的宣泄。遗孤们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了亲人,他们最想把自己所有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恩都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随着日落,室外越来越寒冷,室内却在这炙热的情感交汇中变得越来越温暖。
每位遗孤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恩和感受向总理倾诉。来自鹿儿岛的鬼冢健一郎曾在吉林省敦化市生活了40多年,他对总理说:“中国的养父母,救活了近3000名残留孤儿,把我们养大成人,这不就是对日中友好作出的最大贡献吗?我们要永远不忘中国,永远不忘中国父母的恩情。”
来自牡丹江市如今已72岁高龄的清水宏夫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总理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我们这些孤儿被中国养父母、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所救,因此我们才能够活到现在,是中国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这些人从未被当过外人,我自少年开始,长在红旗下,戴过红领巾,加入了共青团、共产党。我们很多人在政府的重要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信任。因此说,我们这些残留孤儿,除了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以外,完完全全是中华民族的化身。”
代表团中有一些遗孤回国后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对于他们来说这一生给予他们父母关爱的就是中国的养父母。因此,这份爱对他们来说更加显得珍贵和崇高。原来在湖北省生活过的芳贺史夫对总理说:“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是中国人民养育了我们,这是中国人民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创造的一个奇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有这样伟大的义举。多年来,我们这些残留孤儿回到日本后,心里依然怀念着中国人民,我们的心里始终是热爱中国、心向中国的,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为日中友好作出更大的贡献。”
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衷肠。他们的话语中虽没有优美的修饰、华丽的词藻,但却句句表达出他们对中国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更有有心者,借用《说句心里话》的旋律,将他们对中国的这种感情编成了歌曲《我有两个家》。69岁的松田桂子毛遂自荐,为总理献上这首代表团每一个遗孤都耳熟能详的歌曲,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说句心里话,我有两个家,一个家在东瀛,一个家在中华。说句实在话,我也有恨,战争带来的灾难,永远记住它。虽然回到祖国,更想中国的家。没有中国的养父母,谁能把我收养,谁把我养大,谁把我养大。”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中国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我也有情,是中国那个老妈妈把我抚养大。虽然回到祖国,更想中国的妈。希望归国的姐弟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那个妈,老人家,中国的老妈妈!”
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温总理的眼睛湿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都为之动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情此景,将成为一个珍贵的画面永远深植于每一个亲历者的心中。这份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深情厚意,这份中国父母对日本养子女的无私大爱将成为中日关系史中永载史册的篇章,成为两国友好关系里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会见结束后,温总理和遗孤代表团全体成员在紫光阁门前合影,灿烂的笑容,爽朗的笑声将傍晚时分的中南海映衬得格外美丽。总理还亲自带遗孤们前往周总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西花厅参观。一路上,遗孤们亲热地簇拥着温总理,不断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
参观完西花厅,很多遗孤意犹未尽,他们还想借这个珍贵的机会和温总理多照几张合影。温总理欣然地接受了遗孤们的邀请,和他们在西花厅门前再度合影。闪光灯不知闪了多少回,快门不知被按动了多少下,温总理一直以最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大家合影留念。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度过,转眼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过去了。遗孤们依依不舍地和总理话别,温总理叮嘱他们保重身体,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傍晚时分,寒气袭人,但是温总理和每一位遗孤都握了手,把他们送上车。有一位遗孤走得很慢,温总理一直等着她,并亲自把她送上了大巴。车上遗孤们的眼睛再次湿润了,遗孤们表示他们今生乃至他们的后代都要永远为日中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总理目送着满载遗孤的大巴驶离中南海,遗孤们在车上不停地挥手表示依依不舍的心情,温总理也一直挥手,此情此景再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
远处树枝上的积雪在一点点消融,感恩的泪水和感动的笑容却永远留在了中南海的庭院里,永远留在了亲历这段中日友好佳话的人的心中……
经过初雪的洗礼,北京的天空格外湛蓝。虽然室外温度很低,但冬日的斜阳却让人感到了融融暖意。特别是日本遗孤访华团的成员们从心底里感到十分温暖,因为,他们马上就能见到日思夜盼的温家宝总理了。
日本遗孤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日本人,也是“中国人”。日本战败后,当时侵华的一些日军家属、“开拓民”及其他在华日本人,因急于撤退,而将自己幼小而且病弱的子女2000余人遗弃在中国,成为日本孤儿。是善良的中国养父母收养了这些遗孤,将他们抚育成人,并送回了日本。这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造就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因战争与父母生死离别,但却幸运地被中国养父母收养,长大成人。如今他们回来就是向中国政府、人民及养父母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温总理要会见代表团让所有的孤儿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当满载着日本遗孤的大巴抵达中南海时,温总理已经站在了紫光阁外的平台上,迎着寒风亲自迎接代表团的各位成员。
看到温总理主动伸出的手,听到温总理说“我来接你们了!”,遗孤们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代表团团长65岁的池田澄江紧紧握住总理的手,热泪从脸颊滚落,她一边流泪一边说道:“谢谢您,谢谢您,见到您太高兴了,总理。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感人的场面无法让人不为之动容,为之落泪。
遗孤们簇拥着总理走进了紫光阁,总理待大家落座后说,“在和你们见面之前,我看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个录像,很感人,当时就决定要把你们请到中南海来!我要对你们说,你们回家了!你们回家来看望父母,看望亲人,看望中国人民,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也是你们的亲人对你们表示欢迎。”温总理用慈爱的目光看着遗孤们,一度止住泪水的孤儿们再次抽泣起来,遗孤代表宇都宫孝良、清水文雄起身深深鞠躬,许多团员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和你们谈谈心,然后带你们在中南海走一走,特别是到周总理住过的地方—西花厅去看一看。我们这是亲人之间的谈话,不拘形式,你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温总理微笑着说。总理知心的话语让遗孤们很激动,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多话想对总理倾诉,代表团成员纷纷起身发言。
首先向总理倾诉衷肠的是代表团团长池田澄江,她在黑龙江牡丹江生活了37年,白山黑水养育的她曾有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徐明”,她和同龄的东北女性一样,讲一口纯正的东北方言。她用充满感情的东北话对温总理说:“今天,能够见到总理是我们今生最大的幸福。我们这些侵华战争的残留孤儿,是中国的爸妈以宽大的胸怀照顾和抚养我们长大。中国人民的这种情意我们永生难忘,我们要教育子孙永远记住中国人民的救命之恩、养育之情。中国人民救命之恩重如山,养育之情深如海,我们要成为日中世代友好的桥梁!”
温总理欣慰地点了点头说:“日本是你们的祖国,你们身上流着日本的血脉,中国是你们的家乡,这里有养育你们的父母,父母之恩比天大,比海深。你们一直没有忘记父母,没有忘记家乡。今天你们回来寻亲,把感恩之心带回来了,虽然有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但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感知,也会很欣慰的。
一席话让本已知心的感情变得更加贴近,很多人不停地点头,很多人用手帕擦拭着眼角的泪花。讲到这至深的骨肉亲情,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早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升华成了人性的光芒,不仅中国的养父母,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一直在关心着每一个遗孤归国后的生活。
在2007年4月对日本展开的“融冰之旅”中,温家宝总理在国会众议院发表了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其中专门提到遗孤的话题,使这个在日本社会并不被重视的集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遗孤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权与尊严所进行的各种斗争也变得广为人知,遗孤们为了维护自我权益对日本政府所提起的诉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温总理的演讲也给支持遗孤的政治家和帮助他们诉讼的律师团以很大的感动和鼓励,日本政府终于在3个月之后出台了新的遗孤援助方案,使遗孤们的生活、医疗待遇得到了很大改善,遗孤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普通的日本人民可以感受到,遗孤们则更能感受到。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真心。他们从小和中国的孩子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没有人对他们另眼相看,大家都把遗孤们当作自己的同胞。而遗孤们也时刻心系中国,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中国就是他们的故乡、养育他们的地方,所以无论中国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深深地牵动每一位遗孤的心。去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以后,遗孤们在自身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迅速捐款1600多万日元,在灾区援建了一所“日中友好希望小学”。
温总理感慨地说:“你们的善举让我十分感动,你们不仅一直没有忘记家乡,而且还一直关心家乡。四川遭受地震以后,你们生活并不宽裕,你们把积攒的钱捐献给了灾区,为灾区的人民、灾区的孩子建设了一所希望小学。虽然这所学校在四川,但是那里寄托了你们对家乡的思念、热爱和感恩。”
说到这里,温总理又语重心长地对遗孤们说:“中国和日本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苦痛。我们一贯认为,这场战争的责任应该由少数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中日关系进入了友好互惠的新轨道,有了新的开端。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懂得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我们一定要把握两国合作的大方向,坚持世代友好,希望你们做中日友好的使者、桥梁和纽带!”
“我们一定要成为日中友好的桥梁!”遗孤们用坚定的语气来回答温总理对大家的期望。紫光阁里,有笑声,有抽泣声,有赞叹声,有掌声,各种复杂情感在此刻得到了畅快淋漓的宣泄。遗孤们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了亲人,他们最想把自己所有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恩都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随着日落,室外越来越寒冷,室内却在这炙热的情感交汇中变得越来越温暖。
每位遗孤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恩和感受向总理倾诉。来自鹿儿岛的鬼冢健一郎曾在吉林省敦化市生活了40多年,他对总理说:“中国的养父母,救活了近3000名残留孤儿,把我们养大成人,这不就是对日中友好作出的最大贡献吗?我们要永远不忘中国,永远不忘中国父母的恩情。”
来自牡丹江市如今已72岁高龄的清水宏夫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总理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我们这些孤儿被中国养父母、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所救,因此我们才能够活到现在,是中国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这些人从未被当过外人,我自少年开始,长在红旗下,戴过红领巾,加入了共青团、共产党。我们很多人在政府的重要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信任。因此说,我们这些残留孤儿,除了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以外,完完全全是中华民族的化身。”
代表团中有一些遗孤回国后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对于他们来说这一生给予他们父母关爱的就是中国的养父母。因此,这份爱对他们来说更加显得珍贵和崇高。原来在湖北省生活过的芳贺史夫对总理说:“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是中国人民养育了我们,这是中国人民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创造的一个奇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有这样伟大的义举。多年来,我们这些残留孤儿回到日本后,心里依然怀念着中国人民,我们的心里始终是热爱中国、心向中国的,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为日中友好作出更大的贡献。”
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衷肠。他们的话语中虽没有优美的修饰、华丽的词藻,但却句句表达出他们对中国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更有有心者,借用《说句心里话》的旋律,将他们对中国的这种感情编成了歌曲《我有两个家》。69岁的松田桂子毛遂自荐,为总理献上这首代表团每一个遗孤都耳熟能详的歌曲,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说句心里话,我有两个家,一个家在东瀛,一个家在中华。说句实在话,我也有恨,战争带来的灾难,永远记住它。虽然回到祖国,更想中国的家。没有中国的养父母,谁能把我收养,谁把我养大,谁把我养大。”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中国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我也有情,是中国那个老妈妈把我抚养大。虽然回到祖国,更想中国的妈。希望归国的姐弟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那个妈,老人家,中国的老妈妈!”
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温总理的眼睛湿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都为之动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情此景,将成为一个珍贵的画面永远深植于每一个亲历者的心中。这份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深情厚意,这份中国父母对日本养子女的无私大爱将成为中日关系史中永载史册的篇章,成为两国友好关系里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会见结束后,温总理和遗孤代表团全体成员在紫光阁门前合影,灿烂的笑容,爽朗的笑声将傍晚时分的中南海映衬得格外美丽。总理还亲自带遗孤们前往周总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西花厅参观。一路上,遗孤们亲热地簇拥着温总理,不断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
参观完西花厅,很多遗孤意犹未尽,他们还想借这个珍贵的机会和温总理多照几张合影。温总理欣然地接受了遗孤们的邀请,和他们在西花厅门前再度合影。闪光灯不知闪了多少回,快门不知被按动了多少下,温总理一直以最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大家合影留念。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度过,转眼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过去了。遗孤们依依不舍地和总理话别,温总理叮嘱他们保重身体,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傍晚时分,寒气袭人,但是温总理和每一位遗孤都握了手,把他们送上车。有一位遗孤走得很慢,温总理一直等着她,并亲自把她送上了大巴。车上遗孤们的眼睛再次湿润了,遗孤们表示他们今生乃至他们的后代都要永远为日中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总理目送着满载遗孤的大巴驶离中南海,遗孤们在车上不停地挥手表示依依不舍的心情,温总理也一直挥手,此情此景再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
远处树枝上的积雪在一点点消融,感恩的泪水和感动的笑容却永远留在了中南海的庭院里,永远留在了亲历这段中日友好佳话的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