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清福”,一样的愁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在《想北平》中比较了北平与其他知名大都市的好处后,用一句平实的话自然收束: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而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提到“寒效的散步”时,也认为“在北方的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清福”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带点自嘲自贬的味道,含什么都不用做,光享受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清闲安适的生活”;《汉语大辞典》释成“清闲之福”,《辞海》里也是同样的意思。其中有一个意思很明确,偏重“清闲”,指清静闲暇。就写作背景与作者自身遭际而言,似乎与“清福”搭不上什么边,这个词就值得我们咀嚼与玩味了。在熟读两篇文章之后,笔者认为,这两个“清福”除“清闲”之意外,另有三层不一样的含义:
   一是勾勒城市之韵,另一是描摹乡野之趣。
   老舍在文章中着力呈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北平,而特指“我的北平”。“我的北平”就不是读者印象中那般庄严雄伟,而是有其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故乡的味道,家园的味道。“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般的游客或是过客是怎么也体会不出来的,一定得在其中生活多年对这座城有深厚感情的人才會如此写。除了拥有城市特有的交通、购物便利之外,“我的北平”又有着农村或城郊的种种好处——宁静安适、接近自然、物产新鲜,其他大城市是怎么也比不上的。
   《江南的冬景》里体现“江南”特色的就是乡野。几幅图景中,除“曝背谈天”指向比较含糊外,后面的几幅都是描写“冬郊”“小村子”“村”“郊外”。晴日里,去郊外散步,看芦花、红叶、乌桕树上雪白的桕子;微雨中,在茅屋里喝点小酒,聊会儿闲天;雪后,欣赏美丽迷人的雪景。郁达夫把冬日里乡野之趣渲染得淋漓尽致,由不得人们不喜爱。
   一是再现生活之实,另一是表现艺术之虚。
   老舍笔下的北平离读者很近,感觉很亲切,都是一些具体生活场景,如坐在石上看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如老远能看见每一个城楼和牌楼,如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韭菜叶。即使是顺带提及的什刹海与玉泉山,呈现的也是具体情境,“雨后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极具画面感。文章后半篇出现了三个带感叹号的句子:“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长城墙!”“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特别形象,绘形绘声,尤其是第二句中的“呢”字甚至都可以想见老舍写到此处时嘴角上扬的情形。作者就在景中,人就是景的一部分。
   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富有诗意的美丽,一个场景一个场景读下来,越到后面越虚化。写微雨寒村图景,就用模拟作画的写法来凸显其悠闲;写到下雪,就纯粹用诗句来表现乡村雪景的迷人。而且在描写中,郁达夫善于用自己的感觉来衬托景物,“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你不但不会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句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直接唤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在景外,就是在纯粹的赏景。
   一是反映老舍的平民视角,另一体现郁达夫的文人情趣。
   于老舍而言,北平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些大家所熟知的名胜,而在于日常平凡的点滴事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有院子与树”的胡同、“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韭菜”“带着一层白霜儿”的果子;“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他日常做什么呢?闲居,“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上街,在街上“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养花,“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买菜,“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我们感受不到北京城的繁华喧嚣,而对一个市井平民便利惬意的生活能咂摸上几分。
   郁达夫则把“寒郊的散步”当作“清福”。《江南的冬景》多次提及“散步”。散步、漫步从来都是文人哲人专属的步调,一边散步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中国有很多古诗词和文章就是在散步时获得灵感的,以“散步”为题的诗就有好几首。郁达夫笔下的“芦花”“红叶”“乌桕树”都不纯是客观事物,而是文人眼中的极具美感的审美对象。他写乌桕树,“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写草,“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只有文人甚至诗人般的眼光才能欣赏这样的细腻与美丽。而散步除了可以感受江南冬天的特有的生气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如后文中所提及的那样“恣意地享受”“快活”“逍遥”,也就是说可以抛却现实的种种羁绊与束缚,在自然里率性自由。这样的“清福”明显就带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习气和情趣。
   老舍笔下的北平让人很安适,不嘈杂,反而有一种岁月静好之感;郁达夫笔下冬天的江南总体比较明朗,无论是午后冬郊的生气,还是微雨寒村的悠闲,都那样的不涉世事,与世无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把北平、江南写成宁静的、不涉世事的、人可以自由随性的桃花源式的地方,其实都反映出内心的忧惧不安。
   《想北平》原载1936年6月16日《宇宙风》第19期。1936年,华北局势岌岌可危。当时身处异地的老舍想起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时,除毫不掩饰的喜爱之外,又有一种心爱之物遭人觊觎、即将失落而产生的深深担忧。当然,北平后来沦陷了,老舍的忧虑成为事实,他的小说《四世同堂》里这么描写北平沦陷后的情形:“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象晴光下的古墓!”“人们的眼,画家的手,诗人的心,已经不敢看,不敢画,不敢想北平的雄壮伟丽了!”几乎是字字见血,声声带泪,至今读来令人心痛。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时年39岁,正处在江南。《江南的冬景》成文于1935年12月1日,就在11月29日的日记里他写道: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领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有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既愁家国的命运,也愁个人际遇。满腔的郁闷、愁情遂借江南的美好冬景以出之。因自然山水本就可以让人怡情养性,暂得自由的呼吸,有心的读者自可从文章中屡屡出现的“有劲”“可爱”“悠闲”“快活”“恣意”等如此诱人的字眼窥知一二。
   北平之于老舍,江南之于郁达夫,其实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让他们的愁情可以暂得纾解,心灵在乱世中可以暂得栖息、安放。
   参考文献:
   [1]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郁达夫.郁达夫日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一、“弃妇”:评价立场的失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王先生原意是想剖析作者与生活的关系,笔者这里借用来是想说明,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解读作品时,既要做到“入乎其内”,又要做到“出乎其外”,即读者除了要运用感同身受、设身处地、
引进散文化叙事方式,不能“原装改进”,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散文化叙事方式告别戏剧化叙事方式,将大量日常生活现象写进文艺作品中,这本身具有革命性意义,但不少作品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烦琐性问题。如,崛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小说派,其代表作品,萨罗特的《趋向性》、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布托尔的《变化》等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上述问题。如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作品围绕一个旅行推销员在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话题。为了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2年开始进行“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现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导、评为
讲到課文《藤野先生》第5自然段,有些学生提出了疑问:这个自然段没有必要写,应该删掉。他们的理由是:这段主要讲作者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受到当地民众“优待”的情况,与课文的主题关系不大。   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   课本第24页注解⑥说“鲁迅原是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到日本学医的”。可见课文的主题是通过回顾“我”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体现了作者鲁迅学医救国的爱国主义精
情境化作文教学方式强调将学生带入题目所设置的情境中,使他们有所感受和体悟后再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中。但这一教学方式并非适合所有的作文题目,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文题目而言,常常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当下的作文教学要求,亟待引入其他作文教学方式。本文试图在分析情境作文的优劣情况下探讨如何将成语故事引入小学作文课堂。   一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多有学生就文本中不能自洽处提出疑问,虽然有些问题笔者难以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复,但我们师生广泛搜集资料,在求证中增长了见识,在探究中初步掌握了思考的路径,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终身学习的层面看,某些问题的提出甚至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基。由此可见,文本中的不自洽处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窦娥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做法。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
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达成人本化、生活化、生命化,这似乎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但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条路似乎又走得相当艰难。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免不了现实的功利性,另一方面也因为难以找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阅读的文本本身丰富复杂,涉及面及广;阅读主体更是多样、多变,他们在知识积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作为阅读引导者的教师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如同一面旗帜,有着导向作用。教材与课标相互联系吸引着人们的思考与实践,部编本的编撰历时四年于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全国将有数百万初中生使用部编本。新教材伴随着深入基础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投入使用时间较短,这一輪的初中老师对部编本的了解不及人教版深入透彻,对部编本单元的组织结构(阅读体系、选文、助学系统、语文知识)、教材的体系结构(阅读、
【课堂导入】  师:1.电影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就可以动人心弦。影片里人物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在某个瞬间,震撼着你的心。前几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观看了一部主题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今天这节课借助《寻梦环游记》开始我们“任务驱动作文”的“寻梦环游之旅”吧。  “环游记”一:情节回顾  师:时隔七年,李·昂克里奇再次为我们塑造了一部经典——《寻梦环游记》,在这部109分钟的影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