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卓越的宣言书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育图书编辑,我负责编辑过教育学者的专著,编辑过教师的教育随笔,而编辑这样一本介于教育专著和教育随笔的书却是第一次。任勇先生的这本《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感性与理性并存,激情与冷静同在。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自己的编辑身份,成了这本书的读者,思维和激情跟随任勇先生的笔而涌动。一本不算太厚的书,我编辑了很久。编辑到最后几页的时候,竟然有种不忍编完之感。
  这本书是有些特别的,它在向传统观念挑战!大多数舆论宣传都是这样倡导的:教师要甘于平凡,默默奉献一生。很多教师也这样定位自己:燃烧自我的蜡炬。而这本书却向这种世俗观念发出7挑战。任勇先生追求卓越,他从来没有放弃这样的渴望——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于是,他走出了这样的教育人生轨迹:普通教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名校校长——教育局副局长。
  这本书是有些特别的,书还未出版,就被预订7。任勇先生不但自己追求卓越,更引领所有的教师追求卓越,于是有了“走向卓越”的讲座。讲座受到热捧。听众期待读到任勇先生对“走向卓越”的更深入的解读,于是有了——《走向卓越,为什么不?》。于是,这本书还未出版,就被预订了。
  这本书是有些特别的。封面上书名为“走向卓越:为什么不?”,而到封底,文字却变为了“走向卓越:为什么不!”。从问号到感叹号,这并不是书的封面设计上的独出心裁、哗众取宠,而是任勇先生贯穿本书的一个思路——引发教师从甘于平凡到走向卓越的思考,唤起教师走向卓越的激情。
  这本书是有些特别的,既有教育管理者的宏观视野,有名校校长思考问题的中观视野,也有普通教师观察问题的微观视角。走向卓越,不只是一个教师个人的事情。一个教师走向卓越,受益的不只是一个教师。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任勇先生不仅是一个践行者,更是一个引导者。他在校长的位置引领全校教师追求卓越,在副局长的位置上引领一方教育者追求卓越。在这本书里。任勇先生指出了一个学校、一个区域应该如何如何打造卓越的教师。
  这本书是有些特别的,既是任勇先生的人生宣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进步的指南。在这本书中。走向卓越并不只是一句人生口号,作者用自己的“走向卓越”的回顾。作者对所了解的他人“走向卓越”的总结,以及作者对“走向卓越”的思考,按照名师篇、教学篇、课程篇、育人篇、学习篇、教研篇、发展篇、境界篇八个篇章论证了如何走向卓越。任勇先生用自己走向卓越的经历。用自己走向卓越的研究为普通教师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广阔的视野,深入的研究,文字中涌动的激情,让读者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到走向卓越的意义和途径。
  一个起步于龙岩县城的普通中学老师,而今已成为治教一方的教育局副局长。对照这本正在编辑的书,我不禁反观自身,从小受到的就是做人要,甘于平凡的教育,我是否已经丧失了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激情?
  这本书的读者对象应该不只是教师。那些像我一样被甘于平凡思想束缚的人应该读这本书,他们会通过这本书冲破思想的樊篱。勇于晨露自己的锋芒;那些被平淡生活磨去激情的人应该读这本书,他们会通过这本书重新唤起追求卓越人生的激情;那些正在追求卓越的人应该读这本书,他们会通过这本书找到志同道合者。
  能成为这样一本书的编辑,我感到十分幸运。在这里,我愿写下我走向卓越的宣言书……
  
  (责任编辑:林彦)
其他文献
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感觉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障碍,而且每一种障碍都是递增式发展的。    1 情感方面障碍。    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在情感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布卢姆认为:“学习成绩中的四分之一的差异是由于学习前的情感特点造成的。”我们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常常是按照“失败一再失败一还是失败”的过程进行的。当老师同学不断给他们以失败性的评价,他们会把前一次学习活动中的失败情感带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从
期刊
因工作需要,听了不少教师的说课。在说课活动中发现了一些制约说课朝更高层次发展的共性问题。即误区。  误区一:大玩“空手道”。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述“为什么要这样教”。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运用得越多,说课含金量就越大,自己的水平就越高。于是。盲目地搬用名家论述、滥用理论术语,至于具体的教材该如何处理,具体的程序该如何设计,具体的文本内容该如何取舍等,则谈及甚少,
期刊
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小学美术课是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美术教师在导课设计中,除了遵循普通教育和一般艺术教育的规律外,还应遵循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    一、紧扣教学目标导入    导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  如《重复图案》的导人:教师出示一只白色的硬纸盒,让学生改变这只盒子面貌
期刊
有位教育家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如今的品德课程,一改“事例”加“遁理”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用精彩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用现实的生活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影响。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构建开放和谐的教学空间,让学生成为
期刊
在一节“圆锥的体积”课上,老师先拿出圆柱与圆锥形的量杯各一个说:大家来猜一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第一个学生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2接着又有学生说是1/3、1/4、1/8等。然后老师又接着说:到底哪位同学猜对了呢?下面请大家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做个实验,老师为每组各准备了底和高都相等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量杯各一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实验,用圆锥量杯将水往圆柱量杯里倒,看一看要
期刊
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建模能力    模式是从众多个别题例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该知识的共性。它本身有抽象性、概括性,对学习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直观手段展现题目中具体数量和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用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新的解题模式,提高建模水平和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发现厦门市同安第二实验小学编写这套校本教材是在书稿已经基本成型时。暑假期间一次下校时,碰到蒋大营老师和陈少敏校长正商讨将此校本教材正式出版,粗翻一下,极为兴奋,顿来兴致,于是,支持本教材的正式出版便成分内之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化的沿袭主要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其生命力在于有用、有味、有趣,其表现形式在于直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于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并予以传承。  同
期刊
有人说得不到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因为计较得太多。快乐。其实很简单。  镜头一:  某日,在校园楼梯拐角,偶遇一戴眼镜的可爱小女孩。  女孩很有礼貌地问:“校长好!”  “你好!”  小女孩侧抬着头,甜甜地笑:“校长,你教几年级?”  “六年级!”  又问:“是二班吗?”  “嗯。”(摸摸她的小脑袋)  小女孩转过身子,很开心,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走了。  镜头二:  走廊尽头,碰到一同事女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估算和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期刊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是年过七旬的渡边淳一的最新人生感悟。在他看来,“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看起来不够机灵也不够聪明,却总能在竞争中胜出。就是这种钝感让他不像一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