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多一点贪婪

来源 :股市动态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场决定观点。此时此刻,我毫不掩饰“贪婪”——在我看来,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最后一跌。同时,助涨催化剂已经出现,只是因为群体性悲观预期浓厚,而令A股市场显得“麻木”。不过,如果“预期趋势”确实转变了,那么市场必然如梦方醒。
  与其他乐观投资人不同,我更关注引发“预期趋势”转变的催化剂,更关注令市场趋势发生转变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那些已经众人皆知,确定性极高的看涨因素。比如相对估值低于998点,作为买入理由,在我看来并不靠谱,只是试图用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交换的中期策略而已。
  如何看待现在的A股市场?目前市场在“二楼”,而不是“二十楼”。至于地板下面有沒有地下室,还需要观察。不过,这并不等于策略上就什么都不做。须知,如果投资人们都确定了沒有地下室,那么恐怕市场已经回到了五楼,甚至十楼了。这就是我们身处的市场,“不确定性”就是博弈成本。沒有不确定性,就毫无博弈价值。
  策略上,此刻应该做些什么?不是沿着趋势去猜,因为我们已经在“二楼”了。继续向下“看”,可以;继续向下“做”,不可以。
  从时间周期上看,趋势拐点出现的时间窗口非常接近。十月第一周,已是本轮下跌周期的第48个交易周。从2008年以来的中期周期循环中,47周以后都出现了中期拐点,即便2008年金融危机风雨飘渺的阶段,第50周也出现了A股集体涨停。
  从群体性行为研究的角度而言,第47周很可能是“绝望”情绪的最后宣泄。而现在,一个契机,一个理由的莫名出现就会让情绪面出现惊人逆转,例如德法承诺救市、汇金突然增持银行股这些意外事件。
  所以,十月策略,我们建议扣住扳机随时准备“扫射”,睁大眼睛关注消息面可能出现的标志性事件,而不是心灰意冷在一旁“麻木”。
  
  海外市场:乐观消息增多
  未来市场趋势,一定是尚未发生的事情所决定的。当前出现了两则需要仔细端详的消息——一是德法承诺救市,二是汇金突然增持。如何具体看待事情本身?如何看待市场趋势的影响?这是不是我们所等待的、点燃市场情绪的一个契机或理由?
  此前曾经给大家讲给本次危机演化的三套“剧本”:A方案——“否极泰来”——标志性事件是“成立欧联邦财政部”。全球股市将迎来系统性机会,一轮可持续的中长期上涨行情,A股也必然惠及。B方案——“虎口脱险”——标志性事件是“防火墙的建立”。欧债危机“短期见底”,三个月左右的平稳期将出现。A股则迎来2011年“年内确定性最强”的一轮上涨周期。C方案——“生灵涂炭”——标志性事件是“防火墙被攻破”。全球经济病入膏肓,数年萧条不可避免,特别是,凯恩斯主义所指导下的货币政策一旦开“倒车”(迫于通胀压力而紧缩),负面作用相互叠加,全球经济将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整个事态正在朝B方案演化,而不是众人预期中的C方案。
  ——法国和德国已将10月底列为最后期限,约定在此之前达成共识,出台一套全面措施以稳定欧元区,其中包括对欧洲各银行进行资本重组(如果相关银行需要的话)。法国最大的五家银行已准备接受政府100亿-150亿欧元的注资。
  ——由欧央行牵头,五大央行联手提供美元流动性以帮助欧洲银行业应对年底的流动性匮乏。
  这些消息说明了什么?“防火墙”的厚度将超出预期。在欧债危机得以“根本性解决”之前,“防火墙”的厚度决定了危机蔓延的进度。一方面,流动性危机将被“防火墙”阻截,另一方面,希腊违约可能引发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也同样被“防火墙”阻截。
  或许,有人会认为“防火墙”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欧债危机,甚至于救市资金的来源还沒找到下家。沒错,我同意这个看法。不过,站在投资人的角度,预期拐点并非欧债危机彻底解决,而是“防火墙”的建立与加固。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十一长假期间利空消息频频,欧美市场却出现了连续反弹?”
  希腊违约与否已经不重要了。投资人的关注点已经转移至“欧洲银行会不会得以保命”。倘若各国政府“立誓”联合出手为欧洲各国银行“保命”,希腊违约抑或退出欧元区所造成的负面风险将会被“防火墙”完全阻隔,风险传导链就会被打断,负面预期的反身循环将会被逆转(至少是阶段性逆转)。在过去几个月所看到的,不断恶化的趋势将会出现转机。
  救市资金有沒有下家买单已经不重要了。投资人的关注点已经转移至“明确清晰的救市方案何时制订完成”。最新消息显示,俄罗斯公开承诺做好帮助应对欧债危机的准备。期待欧盟国家宣布一个具体、清晰的解决危机战略。如果这一战略的框架内需要俄罗斯或者其它金砖国家帮助的话,大家都作好了提供帮助的准备。显而易见,救市资金的来源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当欧洲银行业再次出现一个雷曼,才会迎来转机?我认为,不一定。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人们总是希望在可预期事件或结果发生之前,采取最理性的行动。既然我们沒有理由相信政界领袖们都是些酒囊饭袋,那么即便是常人,也会在可预期的、可参照的案例面前,选择“最合理”的策略——“雷曼之死”的重演,将是一记非常响亮的耳光,沒有人愿意让这记耳光打在自己脸上,而被世人嘲笑“摔倒在同一个地方”。换句话说,欧洲各国政府拿出超预期的银行救助方案,时间节点很可能会早于市场预期——假设大家都在等待下一个雷曼出现的话。
  汇金增持:不可忽视的政治意义
  汇金增持多少银行股,增持会持续多久就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相信管理层对于10月份A股的动态变化一定非常关注。
  从历史经验来看,管理层从来都不会让某个部委或机构“单兵作战”。比如2008年汇金增持同期还有财政部宣布印花税降低、发改委鼓励上市公司增持、证监会放宽增持限制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因此,孤立去看待汇金增持意义不大,而应该看到背后的这只大手有沒有“手心向天”!
  汇金此时增持,代表着管理层不愿意看到市场预期出现进一步的“负循环”,维稳之心溢于言表。这不是普通的股东增持,更不是从价值角度的投资举措。可以肯定的说,“价值投资”绝不是汇金增持的“主要原因”。时机才是。
  管理层究竟看到了什么“时机”呢?年初,银监会负责人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多次强调“10月份很关键”!为何?今年美欧银行业还有1.2 万亿的银行债务会到期,此前的两万亿消化的部分现在还有1.5 万亿的美元要重新靠借新还旧,这个借新还旧的时点是7月份、10月份是高峰。而国内,房地产商在10月也是还款压力最大的时间点。简单来说,10月份就是今年最后一道坎。在管理层看来,这个时候是需要“维稳”一下的时机,而这个判断早在几个月前就形成了,并不是今天才审时度势。
  汇金增持不一定意味着“趋势拐点”。无论是2008年还是2009年,汇金增持都沒有踩到“最低点”,原因是海外局势的预判与演化存在一定的“时差”(不过,后续跌幅相当有限)。因此,此次汇金出手能否抓住“趋势拐点”,依然需要关注海外局势的后续变化。
  不过,这并不影响短期对于A股市场成为利好刺激。因为汇金突然增持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市场预期,必然会形成市场人气阶段性回暖。综合来看,汇金增持短期内毋庸置疑一定会得到市场预期的“正反馈”。基于海外局势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与A股转暖的政策面存在出现“共振”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大可以把视野放的更远一些,信心更多一些,对于四季度行情多一些期待,“贪婪”一些又何妨呢?
其他文献
<正>2015年7月12日,一代管理大师、本刊总顾问成思危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成思危辞世,又一次震惊中国管理界和知识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大媒体纷纷刊文悼念,党和国家
温家宝总理一句“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拉开了政策调整、甚至转向的大幕。  首先,何为适时?现在或许正当其时。高利贷资金链的断裂,加大了社会不安的因素,而这背后,与持续的紧缩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可以从道义上批判待高利贷放贷与借贷人,也可以从制度的因素上去深挖,但当务之急应该是纾缓现在的资金紧张状况,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小微型企业的融资窘境。救急当前!  同时,一连串的跑路背后是企业经营情况的急转
积极因素开始积累  虽然A股市场特别是中小盘个股从9月开始跌幅比较大,但是债券市场上,各个品种都迎来了今年最重要的上涨。债券市场对于政策和资金面的理解往往都会领先于A 股市场几个月时间,这在05年以及08年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的現象。  这是我们确信,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将会带动市场整体估值的抬升。并且我们认为这次的抬升是单方向的,因为我们认为从09年中开始的货币政策紧缩带来的流动性收紧导致的市场整体估值
在未对硅片进行任何切割或分离的基础上,利用碱液腐蚀方法在单硅片上制备两个相互分离的pn结区;然后利用丝网印刷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串联的双发电单元。通过Berger测试系统采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