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信谊药厂于1924年由我国药师何子康和德国人霞飞合作创办,当时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弄堂厂,生产维他赐保命。1936年初具规模,股本达60万元,职工百余人,并增设医用橡皮膏厂。1937年归民族资本家经营,1938年增设血清厂,生产好力生、食母生、葡萄糖注射液等产品。抗战初期,磺胺药刚问世,信谊药厂首先利用进口原料,制成消治龙针、片剂,畅销国内及南洋一带,成为名牌产品。1942年起,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以及新加坡、曼谷等地设立办事处,办理经销业务。抗战胜利后,进口药品充斥市场,上海各药厂处境困难,而信谊药厂的消治龙因重视工艺,讲究质量,销路仍然不减,1946年营业额达到历史上的高峰,1947年12月增资到100亿元(法币),为当时上海最大的一家制药厂,但主要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解放前夕,由于通货膨胀,市场呆滞,信谊药厂营业萎缩,企业面临严重困境。解放初期,信谊药厂得到人民政府贷款、订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