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消化道末端平滑肌发育的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乙烯硫脲致畸的肛门直肠畸形(ARMs)大鼠模型后肠平滑肌的发育过程及演变规律.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组和ARMs组,ARMs组为以乙烯硫脲制作的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模型,取不同胎龄(E13.5、E14、E14.5,E15、E16、E17、E18和E21)的正常组和ARMs组胚胎,经常规处理制成蜡块,行矢状面切片,以α-SMA作为平滑肌的标志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过程.结果 从胚胎E15开始,可在正常组和ARMs组观察到在后肠壁内出现α-SMA阳性细胞组成的环肌层,并有轻微的末端膨大,表现出肛门内括约肌的特点;E15、E16时,正常组与ARMs组的环肌发育无明显差异,E17~21,ARMs组的后肠末端环肌膨大部分在到达后肠末端漏斗样过渡区后逐渐变薄弱,并形成一个锐角末端,而在正常组这一末端膨大是以钝圆性的末端结束的,且ARMs组的肌束界限较模糊,排列略紊乱;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胚胎的末期.从E17开始纵肌层片段在后肠间断出现,到E21时,后肠的纵肌层才完全连续,ARMs组的直肠纵肌同样在E17时出现,在近段后肠发育与正常组相似,在后肠末段发育较差.结论 正常组及ARMs组的肛门内括约肌在E15开始出现于后肠末端,直肠纵肌在E17开始出现,ARMs组的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较正常组发育差。

其他文献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牵拉脊髓圆锥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往往会导致患儿严重膀胱功能障碍[1]。
目的 研究Wnt7b在Nitrofen诱导的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胎肺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其在CDH肺发育不良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Wnt7b基因在妊娠E17.5、E19.5、E21.5的Nitrofen诱导CDH大鼠模型胎肺及正常对照大鼠胎肺中的相对表达量,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Wnt7b蛋白在胎肺中的
小儿寰枢椎旋转畸形(atlantoaxial rotatory deformity,AARD)是一类临床上不同原因导致的小儿突发性斜颈、疼痛和头颈活动受限,影像学上表现为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和(或)旋转移位的疾病总称。
患儿:男,10个月.因尿频7 d而入院.病前2 d曾因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因出现尿潴留症状,经导尿后排出约200 ml略显混浊之尿液,之后开始出现尿频症状,每天约10多次,经B超及CT检查提示:膀胱内肿瘤.后转来本院治疗。
复发性气管食管瘘是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在第一次手术后的发生率为3%~14%[1].大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国内外曾有人报道运用食管支架和生物蛋白胶来填堵瘘孔[2]。
乳糜胸是新生儿期胸腔积液最常见的原因,发病率在出生婴儿中约1/10 000,在监护室(NICU)中高达1/2 000.此病可引起严重的呼吸、营养和免疫障碍,病死率曾高达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