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角色的政策定性:领导与管理专业人员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这种政策定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充分彰显了校长工作的两大属性:更加精准地抓住和表达了校长的角色和责任担当:是对校长领导与管理工作有关偏见的一种强力警示与纠正:对长久以来观点各异的校长角色扮演起到了澄明方向的作用。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校长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专业人员;领导与管理素养;学校领导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34-03
  近年来。笔者受邀参与了一些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的名优校长培养工作。在与一些行政官员和中小学校长交流对话的过程中,笔者不时地感到,能够自觉反思、深究领导与管理工作的中小学校长真是太少了。“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句话是被明明白白地写入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并被开宗明义地强调的,这种政策定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充分彰显校长的工作属性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关于“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的政策规定。是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所明示的“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及“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彼此映衬、遥相呼应的。
  这种规定相比于“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表述来说,具有实质性的进展。“最高行政负责人”之说虽然突出了校长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校长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上仍然难免泛化和笼统。而“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的表述,则彰显了校长工作的两大属性。一是校长与教师一样。同属专业人员。所谓专业人员,简单地说就是以某种专业活动为生的人。他们受过系统的专门教育,掌握了从事特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活动,必须满足和符合相应的教育培训条件。严守相应的行业行为标准与职业伦理规范。二是校长与教师又不一样,有其不同的任务。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需要理解教育事业的意义和价值,热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而校长的主要任务是要做好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通过民主领导和科学管理,推动学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校长担负着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及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
  二、精准表达校长的责任担当
  上述政策定性。无疑更加精准地抓住和表达了校长的角色和责任担当,这成为了当代校长研究新近成果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于校长工作的新认识与新期待。遗憾的是,现在有部分中小学校长,虽然从事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多年。但对这一政策要求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
  譬如:某省几年前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要求培养对象总结和阐发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入选该工程的培养对象中,起初有一部分是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学名师,但一旦入选并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大多数培养对象都会从普通教师身份转任为当地学校的副校长或者校长。面对这样一个主体由校长构成的特殊培养群体。笔者曾以为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一定会是他们重点关注和发生兴趣的领域。笔者相信。这些阅历丰富、见过世面和颇有成就的培养对象。虽然不会去盲目追捧和信奉某种领导与管理理论,但他们对于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也断然不会反感,更不会避之唯恐不及。而实际情况却让人有些意外。笔者在所参加的培养对象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多次感受到,这些培养对象似乎更醉心于“课程”问题、“教学教法”问题。而对他们从事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常是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边缘化。研讨会上培养对象激情飞扬谈论的主题。多是一些人性问题、哲学问题抑或爱与责任一类的问题。这似乎在传递着某种信息,这些实际上身为校长的培养对象更乐意被标榜为一名教学名师或者“思想者”。而不太愿意被称呼为担负着领导与管理之责的学校校长或者“实干家”。
  三、对偏见的强力警示与纠正
  为什么现实中总有校长坦承“做校长实属迫不得已,还是想回去重做学科教师”?为什么总有校长津津乐道于学科教学而不愿意涉猎学校领导与管理研究呢?以笔者所从事的领导与管理研究经历分析,这也许与有人觉得学校领导与管理太过“小儿科”不无关系。对此问题,我们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有人觉得,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是一个经验活,干久了干多了自然就懂了会了。正因如此,至今仍有人主张,从事学科教学是一种需要专门训练的活动,而从事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更多地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规范的沿袭而已。一个人只要具备良好的德性和足够的责任就能在校长岗位上应对自如了。二是也有校长认为,学校领导与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服务是与生俱来的、人人有之能之的素养。只要这个人愿意做校长。而组织上也能给他一纸任命。他就可以走马上任。而传统上所重视的那些职前思想准备与相应的专业培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表达无疑是对上述意见的一种强力警示与纠正。在既高度分工又紧密相依的现代社会和学校里。校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专业人员。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专门工作。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校长就要多在学校管理方面尽职尽责。“做该做的”事情,将该做的事做好、做细、做精,就是对“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的最好诠释与遵守。何谓专业化?“把该做的做好就是专业化,做不该做的,做得再好也是不务正业。”校长队伍的专业化与学校领导管理的专业化的相互交合与支持,成为今天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它为建设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和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直接关乎和决定着学校内涵的建设和学校品质的提升。
  四、澄明校长角色扮演的方向
  这一政策导向,对长久以来观点各异的校长角色扮演起到了澄明方向的作用。对于那些从教师成长起来的校长来说,真正实现从教师角色向校长角色的转型,增强学校领导管理意识。不断地提升办学管校和施教导学的能力,已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学习是增强领导本领的不二选择。中小学校长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有研究曾对217名校长专业发展状况展开调研,结果显示校长所学专业大多集中在语文、数学、政治、理化等领域,专修教育管理者只占5.2%。调研还表明,51.1%的校长未参加过职前岗位培训。25.8%的校长从未参加过职后培训。显然。我们在校长专业化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实际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到,较之教师专业化来说,校长专业化因易受忽略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陶行知曾如此说道。“吾国自办师范教育以来,无论高等师范、初等师范,只顾到第四项,只是以造就教员为目的,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的训练都没有相当的注意……中国学务不发达的原因固多。但是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之不得相当培养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就愈发地体认到依靠学习来提高校长领导与管理素养的重要性。中小学校长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到办学管校及学校特色品牌的创建上来。要将更多的心思投放到思考和探究学校领导与管理上来。这样做。既是因为校长担负着重要的领导与管理责任。更是因为学校领導与管理是一门专门的事业,有专门的知识和特定的理论为其提供依据和保障。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即是,“教育行政要当他为一种专门事业看待。要以专门的目光研究他。要以专门的学术办理他。”
  (编辑 许丽艳)
其他文献
目前,谁来当教育局长这个话题,颇受大家的关注。2008年3月,我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发布了一项有关我国教育局长状况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目前在全国随机抽样获得的122位教育局长(正职)中,来自教育系统外的人占到60%以上。《中小学管理》第6期以《教育局长的角色困境》为题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过程及基本结论。研究成果公开后,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教师报》和《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纷纷约我就这个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而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管理和运行体制。30年前,为了这样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小学校长办学,为了更好地探索中小学学校管理规律,当时的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后与北京教育学院合并)创立了《中小学管理》。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中小学管理》很好地实现了创立时的目标,并已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理论
当代社会是开放的,深圳更是以“开放”而引人瞩目。开放有助于尊重差异,使人变得宽容;开放可以使人消除偏见,学会鉴别。在面对时代变革与教育转型的今天,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大众与精英等文化冲突,我们如何以开放的心态,辩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重新自觉思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人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开放”地办教育,办“开放式教育”,是我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做校长这些年来着力思考和实践的。
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是健康的保护神,這个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是自动化、优化调节的。当人患病以后,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是通过促进自调机能的康复修复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珍贵的灵丹妙药不在药店,而在你的身体之中,就看你会不会利用。
本文主要探讨教育改革内部规律涉及的一些问题。  根据对教育改革内部规律中基本规律的探讨,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放到“谁来改”、“改什么”和“怎样改”这三个范畴中来。展示并分析这三个基本范畴的现状与问题,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教育改革内部规律中的具体规律,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推进教育改革。    1、关于“谁来改”的问题    “谁来改”指的是谁来发起、推动、实施、评价和监督教育
同学们:  最近,天气比较冷,黑夜长白天短,我了解到同学们为了早一点赶到学校,不到六点就起床,离开温暖的家,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寒冷黑暗,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上路,有许多同学甚至打着手电筒走山路。这是什么精神?是刻苦学习的精神。我感动,我相信你们会成为有用之才。  渐入深秋,树叶大量飘落,我看见许多同学拿着和他一般高的扫帚在用力打扫,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叫累,大家干得还很高兴。看不见就打着手电照着扫,
十年前我接到一位学生爷爷的来信。老人在信中说,开学第一天,孙子回家吃饭时郑重地对家人说:“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爷爷“吓坏了”,问此话从何来?心想小孩子谈“责任”是否过于“沉重”?孩子告诉爷爷,在开学典礼上老师们请他大声朗读了这句话。孩子的这句话触动了爷爷,于是爷爷特地写来一封语重心长的感谢信。  实际上,清华附小在每一次的开学典礼上都会请孩子们大声朗读这句话,给他们心中埋下小小的种子
摘要自主支持型教学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重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北京市某中学八年级开展的为期一学期的物理自主支持型教学实验表明,通过创设更为开放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投入度会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实验同时也发现,自主支持型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包括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不够等。  关键词自主支持型教学;学习
2007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震惊了世界,33位青年学子惨死在移民学生赵承熙的枪口下。这使人联想到2004年发生在我国大学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案犯的4位同窗好友冤死校园。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无论是弗吉尼亚枪击案还是马加爵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首先,学生心理教育缺失。两起案件的根源在于作案者扭曲的心理,前者是因身为移民受歧视
在江苏昆山举行的国际教育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同志讲了一件说明中美学生思维习惯不同的事,使我深受启发。一次,有人对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提出同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纸对折,那么最多可以折多少次?中国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对折无数次;而美国学生在用纸对折以后回答,一般最多不会超过8次。  我回家用一张A4纸试了一下,真的折到7次就折不下去了。中国学生是推理出来的,结论没有什么错,但在正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