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在教育过程中越发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是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难度较大、内容理解困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意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忽略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发展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差异,数学概念本身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研究和吸收优秀教学经验,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内容展开的主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实现自身能力的进步和成长。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一、情境交融,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限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不足,对于抽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具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与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将自身生活经验融入到学习过程当中,便于课堂数学学习的展开,为其思维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课时《分数除法》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性质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教师可以将生活当中切西瓜的场景与分数结合在一起,在课程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片段,“同学们,小明家里买了一个西瓜,为了保证公平,应该怎么分这个西瓜呢?”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吃西瓜的生活经验,对分西瓜这一过程进行想象,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对课件进行操作,将西瓜平均分成了三份,之后教师可以继续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小明家里分好了西瓜,刚刚要吃,结果小花和她的父母也到家里来做客,这时西瓜已经分成三份了,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分才能保证每个人吃到的西瓜一样多呢?”通过这种方式将数学问题与具体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用切西瓜的场景代替分数除法运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有效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二、手脑结合,实践操作强化理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记忆和背诵的方式深化他们对数学定义和公式的记忆印象,这种记忆方式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弱。为此教师可以将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推导,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在图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携带彩纸、尺子和剪刀,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用手中的工具裁剪出一个长为五厘米,宽为三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再制作一个底边长是五厘米,高为三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引导学生将两个纸片叠加在一起,思考哪一个纸片的面积更大。在课堂中有部分学生尝试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对齐,再将左侧多出的部分减掉并拼接到右侧部分,发现平行四边形重新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并且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底边长度×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强化他们对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记忆印象,在比较、猜想、推理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思维求异,鼓励培养创造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反馈到学习活动中均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此出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将其思维当中的差异性要素真正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在理解所学知识内容的同时,提出别出心裁的思考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思维。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课时《用方程解决问题》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可以将数学当中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相关例题,如市场上有一个笼子,笼子里面装着兔子和鸡,现在知道鸡和兔子一共有20只脚,而鸡和兔子总数有八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内容不断变换思考方式,寻找解题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坚持正向引导,保持学生昂扬的学习斗志,在不断的思考和训练过程中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精心设问,培养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思维本身更接近于一种思维习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深入展开等,而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有时会让学生感到无处下手,为此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适当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想法和欲望,在欲望的推动下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其今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长方体》为例,这时学生首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图形之间的差别,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哪些物品是长方体?”“长方形有几个面?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否能应用到长方体上,为什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细微处入手逐渐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差别,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结合问题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完成知识的推导过程,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雯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四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32.
[2]张艳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0(47):19.
[3]林紹海.刍议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20(25):55-56.
[4]顾建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3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差异,数学概念本身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研究和吸收优秀教学经验,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内容展开的主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实现自身能力的进步和成长。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一、情境交融,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限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不足,对于抽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具象性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与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将自身生活经验融入到学习过程当中,便于课堂数学学习的展开,为其思维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课时《分数除法》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性质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教师可以将生活当中切西瓜的场景与分数结合在一起,在课程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片段,“同学们,小明家里买了一个西瓜,为了保证公平,应该怎么分这个西瓜呢?”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吃西瓜的生活经验,对分西瓜这一过程进行想象,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对课件进行操作,将西瓜平均分成了三份,之后教师可以继续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小明家里分好了西瓜,刚刚要吃,结果小花和她的父母也到家里来做客,这时西瓜已经分成三份了,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分才能保证每个人吃到的西瓜一样多呢?”通过这种方式将数学问题与具体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用切西瓜的场景代替分数除法运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有效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二、手脑结合,实践操作强化理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记忆和背诵的方式深化他们对数学定义和公式的记忆印象,这种记忆方式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弱。为此教师可以将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推导,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在图形面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携带彩纸、尺子和剪刀,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用手中的工具裁剪出一个长为五厘米,宽为三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再制作一个底边长是五厘米,高为三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引导学生将两个纸片叠加在一起,思考哪一个纸片的面积更大。在课堂中有部分学生尝试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对齐,再将左侧多出的部分减掉并拼接到右侧部分,发现平行四边形重新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并且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底边长度×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强化他们对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记忆印象,在比较、猜想、推理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思维求异,鼓励培养创造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反馈到学习活动中均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此出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将其思维当中的差异性要素真正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在理解所学知识内容的同时,提出别出心裁的思考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思维。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课时《用方程解决问题》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可以将数学当中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相关例题,如市场上有一个笼子,笼子里面装着兔子和鸡,现在知道鸡和兔子一共有20只脚,而鸡和兔子总数有八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内容不断变换思考方式,寻找解题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坚持正向引导,保持学生昂扬的学习斗志,在不断的思考和训练过程中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精心设问,培养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思维本身更接近于一种思维习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深入展开等,而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有时会让学生感到无处下手,为此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适当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想法和欲望,在欲望的推动下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其今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长方体》为例,这时学生首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图形之间的差别,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哪些物品是长方体?”“长方形有几个面?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否能应用到长方体上,为什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细微处入手逐渐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差别,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结合问题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完成知识的推导过程,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雯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四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32.
[2]张艳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0(47):19.
[3]林紹海.刍议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20(25):55-56.
[4]顾建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