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物理手段”。根据这一定义,录音磁带、训练器材、电视节目、挂图、实物以及计算机,均可被视为教学媒体。
【关键词】多媒体课程整合应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物理手段”。根据这一定义,录音磁带、训练器材、电视节目、挂图、实物以及计算机,均可被视为教学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個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也对传统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即实施课程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其他一些实际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错误的倾向。
误区一:装点门面,华而不实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考虑环境因素,如室内光线太亮,图像模糊不清。无视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为应用媒体而运用媒体。如识字教学“鸟”“花”,一位教师用了录像。“鸟”“花”的图像在学生的眼中一晃很快就过去了,本来模糊的概念就更模糊了。像这类的识字教学,用实物、挂图、标本等传统教学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会更好。如教学“花”,出示实物,认识名称,观察外形,用手触摸、用鼻子闻。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清晰。
误区二:过多过滥
教学媒体主要起教学的辅助作用,所表达的内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用体统媒体难以表达的内容。但有些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是多多益善,取代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的朗读、思考,及其他必要的语文训练,让学生感觉“眼花缭乱”,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如一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先打出总理像的投影,然后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接着是长安街头送总理灵车的录像。一节课时间充斥着现代化的内容,成了“电教手段满堂灌”。
在使用电教媒体时我们的教师应做到适量,用得恰到好处。
误区三:生搬硬套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应使用不同的电教媒体。可有些教师较死板,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合理安排电教手段的使用时机,把电教手段统统塞到课堂上,占用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一般来说,常识性、科学性的文章中有较多生涩、抽象的词语,再加上文章背景学生较为陌生,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我们应注意放映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样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又能加深理解原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误区四:包办代替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一味追求演示的连贯性,操作过程都是自行演示。在课堂中,电教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就要求教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因此要把演示操作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益。但总的来说要遵循“精选、适量、灵活、体现主体性”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教材,掌握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方式,科学地使用,真正做到为课堂教学服务。
然而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快乐阅读网(网站)
[2]中国教育出版社《教育纵横》2002
【关键词】多媒体课程整合应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物理手段”。根据这一定义,录音磁带、训练器材、电视节目、挂图、实物以及计算机,均可被视为教学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個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也对传统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即实施课程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其他一些实际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错误的倾向。
误区一:装点门面,华而不实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考虑环境因素,如室内光线太亮,图像模糊不清。无视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为应用媒体而运用媒体。如识字教学“鸟”“花”,一位教师用了录像。“鸟”“花”的图像在学生的眼中一晃很快就过去了,本来模糊的概念就更模糊了。像这类的识字教学,用实物、挂图、标本等传统教学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会更好。如教学“花”,出示实物,认识名称,观察外形,用手触摸、用鼻子闻。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清晰。
误区二:过多过滥
教学媒体主要起教学的辅助作用,所表达的内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用体统媒体难以表达的内容。但有些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是多多益善,取代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的朗读、思考,及其他必要的语文训练,让学生感觉“眼花缭乱”,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如一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先打出总理像的投影,然后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接着是长安街头送总理灵车的录像。一节课时间充斥着现代化的内容,成了“电教手段满堂灌”。
在使用电教媒体时我们的教师应做到适量,用得恰到好处。
误区三:生搬硬套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应使用不同的电教媒体。可有些教师较死板,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合理安排电教手段的使用时机,把电教手段统统塞到课堂上,占用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一般来说,常识性、科学性的文章中有较多生涩、抽象的词语,再加上文章背景学生较为陌生,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时,我们应注意放映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样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又能加深理解原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误区四:包办代替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一味追求演示的连贯性,操作过程都是自行演示。在课堂中,电教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就要求教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因此要把演示操作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益。但总的来说要遵循“精选、适量、灵活、体现主体性”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教材,掌握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方式,科学地使用,真正做到为课堂教学服务。
然而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快乐阅读网(网站)
[2]中国教育出版社《教育纵横》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