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总结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近年来学科领域所涉及到的各类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科学分析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 医学寄生虫学 发展现状 科学研究 展望
福建寄生虫种类繁多,素有“热带病之乡”、“寄生虫王国”之称,在那长夜茫茫的年代,“华佗无奈小虫何”,寄生虫病猖獗流行,却无人问津,广大劳苦大众深受其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被毁灭的村庄达286个,死绝2742户,死亡12444人;在疟疾流行区,“目所睹者,多荒村破屋”,“死亡数目亦颇惊人”;在丝虫病流行区,“上洋丁布(地名),粗腿无数,八人同桌,狗钻不过”。由于寄生虫病连年流行,不少村庄人亡村毁,路断人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出洋谋生,情形凄惨。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领导全省人民和寄生虫病展开了持久不懈的斗争。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和其它人体寄生虫病工作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史
1.1 学科建设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的肆虐,党和人民政府迅速批准组建了专业机构,于1952年初在全国十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福清渔溪镇成立了福建省血吸虫病防治所,1959年1月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61年12月迁入福州市, 与福建省卫生研究所合署办公,仍为独立机构。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随着拨乱反正,下放人员陆续归队,于1970年并入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6年专门成立了福建省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汇集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医学院以及防治机构的专家、教授,为政府出谋献策,防治诸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在内的各种寄生虫病。1988年成立了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员培训以及科研工作,促进了防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今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网络,省寄研所形成了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技术指导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培养了一批能防能治的高级科技人才。由于福建省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5位专家先后被卫生部聘任为寄生虫学相应专业(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咨询委员会委员。
1.2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就
1.2.1 消除了血吸虫病
建国以来,我省充分发动群众与血吸虫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查螺灭螺,反复查螺面积达10亿多㎡,先后发现闽东南沿海14个县70多个乡(镇)血吸虫病流行,发现钉螺分布面积2720多万㎡,反复灭螺9510多万㎡,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1120多万㎡。查病116万多人次,治疗病人8万多例次。检查耕牛等家畜和野生动物10万多头次,治疗和处理了所有病牛、病畜。1987年11月正式宣布福建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1.2.2 消除了丝虫病
经过广大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查明了我省两种丝虫病的地理分布,马来丝虫病广泛流行于闽西北山地丘陵地带的24个县(市),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闽东南沿海的16个县(市),介于两者之间的29个县(市)为两种丝虫病的混合流行区,全省99.63%的乡(镇)均有丝虫病流行。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共查血8396.97万人次,治疗微丝蚴血症患者321.65万人次,1978年以来采用海群生拌制食盐及盐制品,对20个县(市)192个乡(镇)486.8万人口进行全民普服,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查一片、治一片、清一片、巩固一片,至1988年底,经省、地(市)、县联合考核,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平均微丝蚴率为0.15%,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经过此后十多年的监测,巩固了丝虫病防治成果,经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考核,于2002年消除了丝虫病。
1.2.3 基本消除了疟疾
建国以来,福建省出现两次全省疟疾大流行,发病高峰分别出现于1954年和1972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66.43/万和238.25/万。为迅速控制疟疾流行,保护人民健康,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常年深入灾区,组织广大群众,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和疟疾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逐步控制了疟疾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防治机构建设,组织了省际、省内抗疟联防,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加强对我省主要传疟疾媒介嗜人按蚊的调查和防制,全面开展疟疾流行后期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抗疟疾成果,1965年全省消灭了三日疟,1984年以来未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流行范围也明显缩小,感染率明显下降。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2年以后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2005年以来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1.2.4 其他寄生虫病的调查和防治
钩虫病是我省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建国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省各县均有钩虫病流行。山区以美洲钩虫为主,沿海及交通方便、人口流动频繁的乡村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我省在不同时期多次建立防治试点,探讨防治方案,开展水改粪管工作,钩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肺吸虫病是我省山区的主要寄生虫之一。广大卫生防疫人员深入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宣传群众,普及卫生知识,及时诊治病人,使该病得到了控制。
20世纪80年代,在消除或基本消除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之后,为查清本省其他寄生虫病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和部署,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于1988~1990年对本省26个县(市、区)104个点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查居民53460人,总感染率84.39%,查出人体寄生虫43种,人畜共患寄生虫8种,连同以往发现的10种,福建共有人体寄生虫61种,是全国各省寄生虫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人体寄生虫感染率高居全国第三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2 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现状
2.1 科学研究
2.1.1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
2002~2003年,按全国统一制订的调查方案,按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采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调查24个县(市、区)73个村45736人,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闽东40.26%,闽南39.80%,闽西25.69%。闽北58.64%,闽中15.12%。检出虫种14种,即蛔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鞭虫、蛲虫、东方毛线虫、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埃及棘口吸虫、布氏姜片虫、缩小膜壳绦虫、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囊尾蚴。其中,蛲虫、钩虫、鞭虫、蛔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2.06%、19.73%、11.48%和9.55%;并殖吸虫人体皮试阳性率为7.6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通过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210例的回顾性调查,查出蛔虫等21种寄生虫。人感染埃及棘口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颚口线虫、牛带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均为本省新记录的寄生人体虫种。
本次调查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6.01%,比10年前的人群感染率(84.39%)下降57.33%,其中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下降82.28%、8.78%、72.03%和52.90%。就地域而言,福州、长乐、南安下降速度最快,分别为91.19%、86.48%和77.41%。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主要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卫生状况和居住条件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表明了近10年来本省反复开展卫生宣传和驱虫收到了明显成效。但调查表明,本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速度较慢,闽北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仍居全省最高,达58.64%,反映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2.1.2 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2.1.2.1 灭螺方法的研究
钉螺是血吸虫病的媒介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的重要措施。我省寄生虫防治工作者常年深入螺区,针对我省钉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先后研究创新了一整套适合山丘地形的查灭螺方法。例如查螺方面,我省首创的“三从(从源头到下游,从平原到山上,从潮湿到积水)四追(追头、追尾、追点、追面)”的查螺方法被卫生部编纂的《血吸虫病防治手册》采用,并把它列入全国山丘类型地区经典的查螺方法沿用至今。灭螺方面,根据福建山丘地形、地貌的特点,也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灭螺方法,如:结合兴修水利,调整水系;采用开新沟填旧沟、消灭沟渠钉螺;结合平整土地,毁田埂,改大坵为小坵,消灭田埂壁钉螺;结合疏通溪流,截弯取直,溪中套溪,消灭溪流钉螺;应用高空吊索反复喷药消灭悬崖峭壁上钉螺;应用爆破技术消灭岩石缝钉螺;对山坑草埔,采用开沟引流,改湿为旱,消灭渗水山坡和山坑草埔钉螺;对山涧溪流应用分段筑圩药物浸泡灭螺;对池塘、洼地采用基底挖沟、土埋灭螺等。这些灭螺方法已被全国同类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我省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虽然绝大部分地区已找不到钉螺,但有些孳生环境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地广人稀的山区原螺区,给每年查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改变这种局面,我省寄生虫病科研工作者,利用巨尾桉树种在南方生长迅速、2~3年即可遮天蔽日,树下寸草不生,达到破坏钉螺生态环境、消除钉螺目的,在龙海市捆牛山螺区试点推广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平潭、云霄两县多年查不到钉螺但仍然适合钉螺孳生的原螺区,我们根据当地螺区的实际情况,与农业部门通力合作,在平潭原螺区山上发动群众成片种植日本黑松、在云霄县原螺区种植香蕉、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既改变了螺区环境,达到消灭钉螺的目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1.2.2 血吸虫寿命的研究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为观察黄牛体内的血吸虫自然消亡与退化规律,1975~1976年林金祥、黄伟勋等在晚期血吸虫病人尸体解剖中获取的血吸虫卵,人工感染了22头黄牛,饲养在非疫区进行逐年粪检、血检和解剖,以观察不同虫龄吸虫的生殖系统退化与消亡情况,结果发现血吸虫的生殖系统是随着虫龄增长而不断退化,产卵能力逐年降低,以至6年后♀虫完全消失,仅剩少量♂虫,这一发现不但阐明了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寿命,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首次证实在排除血吸虫再感染地区,残存的病人、病牛即使不治疗,其体内的虫体也可以随着虫体衰老很快自然消亡。
2.1.2.3 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
为解决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困难,1975~1980年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在全国最早筛选出以直肠组织活检查卵结合血清抗体检测的诊断方法,为全国推广应用。
2.1.3 丝虫病的研究
2.1.3.1 丝虫动物宿主与夜现规律的研究
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刘心机等先后对产自福建的6只恒河猴作人工感染马来微丝蚴实验,5只在感染后82~127 天出现微丝蚴血症。人工接种2只家猫后121天,1只猫亦出现微丝蚴,证实马来丝虫能在恒河猴和猫体内发育繁殖。人工感染2只家犬,无马来丝虫微丝蚴发现。人工感染班氏微丝蚴于2只恒河猴、4只金色地鼠、2只家猫和免、犬各1只,均不能从其血中检出微丝蚴,说明班氏丝虫动物宿主存在的可能性更小。恒河猴血中微丝蚴均显示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周期性。而猫体内的微丝蚴缺乏明显的周期性。为确定微丝蚴的周期性,科研组在福建南、北、中的6个丝虫病流行区中,观察马来丝虫病12例、班氏丝虫病9例和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者2例,证明福建各地所流行的两种丝虫病均属夜现周期型,血检微丝蚴时间应以夜间的21时至凌晨2时为宜。
2.1.3.2 人体感染马来丝虫后临床体征的观察
为观察人体感染周期性马来丝虫后临床经过,我省于1986年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刘景元用实验室经猴体传一代后的人体周期型马来微丝蚴进行自身感染,在手臂上让含马来微丝蚴的中华按蚊叮咬,感染29天后首次发作淋巴管炎,47天、76天和139天复发,144天检出微丝蚴(9条/120ul血),感染后156天开始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未再查出微丝蚴,淋巴管炎亦未复发。人体感染马来丝虫的成功为我们认识丝虫的感染途径、发病经过以及治疗过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1.3.3 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
为更好地了解我省丝虫病的监测情况,掌握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安排全省各地消灭丝虫病考核的进程,杨发柱等于1995年开始探索建立和运行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该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丝虫病监测数据库,主要有全省及各县的基本资料和监测数据,如:人口数、流行虫种、流行程度、基本消灭时间以及丝虫病的监测的各种数据,这些资料和监测数据,经适当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第二部分为数据管理部分,主要功能是便于查询全省及各地县历年来的监测情况,判断是否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是否需要继续开展监测以及安排丝虫病审评等。我省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为科学管理丝虫病监测资料和数据,安排丝虫病监测工作,指导各地消灭丝虫病审评,促进全省早日实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2.1.4 疟疾研究
2.1.4.1 疟原虫遗传学特征及分子追踪研究
21世纪,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疟原虫基因分型、遗传特征以及分子追踪研究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张山鹰等在省医学创新课题“间日疟原虫MSP-1基因多态性及流行病学意义研究”(2003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间日疟原虫MSP-3a基因特征研究”(2005年)带动下,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成果到达国内领先水平。本项目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PvMSP-1)基因多态性特征的研究,选择我国不同类型疟疾流行区作为现场试点,采集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进行PvMSP-1基因型鉴定和序列比对,系统地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型分布调查,发现我国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PvMSP-1等位基因型,且发现基因型重组现象普遍存在,高疟区感染不同基因型的克隆数比低疟区多,不同地理分离株存在高度多态性。应用分子追踪技术开展疟疾监测,克服了传统血检疟原虫不能区分感染来源,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可明确判断其为输入或本地残存,从而推测疟疾暴发点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提高了监测的科学性;该项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检测不同PvMSP-1等位基因型的套式PCR-RFLP技术,可检测和鉴定目前我国存在的多种PvMSP-1等位基因型,经反复现场试验,方法稳定、结果可靠,且易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利用CSP和MSP-1两种分子标志分析间日疟原虫分离株遗传多样性,比较不同分子标志的流行病学的意义,较好地解释疟疾流行规律。
该检测系统经在不同实验室反复试验2年,先后进行了500多份样本实验,证明该扩增体系统稳定,重复性好,基因条带清晰,操作过程简明、方便,易于掌握。在模板处理方面,对于现症疟疾病人推荐采集滤纸血,有处理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便于定量分析等特点,且样本易于保存、运输。 目前已有占全国80%以上疟疾病例的省份(海南、云南、安徽、湖北、贵州、福建等)应用该系统进行疟原虫基因检测。
2.1.4.2 经济开发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带动的闽南经济开发引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员,发生了局部疟疾暴发流行,疟疾病例数占到全省的80%以上。为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开展了调查研究,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数学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闽南地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系统调查,深入了解该地区疟疾流行特征和规律,从而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特征的疟疾干预对策,组织实施进行后,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小组应用数学流行病学方法(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疟疾流行特征研究,对与疟疾流行有关的地理地貌、住房条件、防蚊设施、主要传疟媒介分布、输入病例、医疗保健条件和人群类型等7项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病例和人群类型为主要因素,疟疾主要发生在有微小按蚊存在的流动人群聚居地、建设工地或丘陵山地村庄;系统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和流动人群发热病人血检,查清了所有重点防治的目标和对象,建立了闽南区域性抗疟联防组织和疟疾监测网络,促使各项抗疟措施的有效落实。应用分子技术开展防治效果评价,采集血样应用敏感、特异、快速的复式PCR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进行检测,提高效果评价的可靠程度。
2.1.5 并殖吸虫病的研究
2.1.5.1 种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多年来系统地收集各地溪蟹,分离各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猫、狗、鼠、兔等动物,检获成虫,鉴定种类。结果发现,福建省共有7种并殖吸虫,即林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福建并殖吸虫、闽清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分布于全省42个县、市,其中卫氏并殖吸虫为广泛分布的优势虫种,所有县、市均有发现;其次为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各分布11个县、市;林氏并殖吸虫分布6个县、市,泡囊并殖吸虫分布3个县、市;较局限者是闽清并殖吸虫,仅分布2个县、市,福建并殖吸虫仅分布于福清市。虽然多数县、市仅发现1~2个虫种,但有的县、市虫种较多,如闽清县有林氏、卫氏、斯氏和闽清并殖吸虫4种。
2.1.5.2 中间宿主
李友松等(2004年)经过多年的调查,在25个县、市捕捉各种淡水螺,检查其携带的并殖吸虫尾蚴,证实有6种淡水螺类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即放逸短沟蜷、湖北钉螺闽亚种、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6%、0.53%、0.15%、0.49%、0.15%和6.57%。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有福建华溪蟹、厦门束腰蟹、台湾南海溪蟹、角肢华南溪蟹、鼻肢闽溪蟹、福建博特溪蟹等6属28种可充当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2.1.5.3 终末宿主
李友松(2004年)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地区,通过猎获野生动物,在疫区收集动物粪便或捕捉溪蟹分离出囊蚴感染宿主动物,待查出虫蚴后解剖出虫蚴制成染色标本并鉴定种类,发现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有18种,以灵猫科、猫科、犬科和鼠科动物为主,所调查的福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区方位的23个县都有发现,分布广泛,感染普遍。
2.1.5.4 泡囊并殖吸虫独立性的研究
泡囊并殖吸虫系陈心陶等于1977年发现并命名的,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存有争议,认为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相似,不是独立性。2003年,张世阳等通过形态观察、生活史循环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探讨泡囊并殖吸虫是否能够成为独立新种。他们从三明市三元区采集溪蟹分离得到泡囊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形态观察。提取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泡囊并殖吸虫囊蚴的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其ITS2基因并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然后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应用MEGA3.0软件中的ME程序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泡囊并殖吸虫囊蚴与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形态差异明显,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的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碱基差异为0,没有基因差异。分析认为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的基因高度同源,而且种系发生树也显示二者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为同一物种,泡囊并殖吸虫不具有独立性。
2.1.6 重要蚊媒的生物特性和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2.1.6.1 生态习性的调查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控制我省疟疾流行就必须了解其生物特性。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经10余年的调查研究,先后在浦城县濠村乡、崇安县五夫乡和顺昌县埔上乡开展试点。调查发现,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有所不同。嗜人按蚊幼虫喜欢孳生于水质清凉并有丰富的水生植物生长的水体,如山区稻田、灌溉沟和泉水坑等环境。其季节消长与纬度、气温、降雨和水稻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通常于4月份开始吸血活动,7月份出现密度高峰,嗜人按蚊全夜均有吸血活动,于午夜前后为吸血活动高峰,偏吸人血,吸人血率95%以上,为家栖型蚊种,通常喜栖息于人房卧室的床底下、墙脚根、家俱背后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该蚊卵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通常于渗出水小水塘、水坑、低洼小积水或潮湿泥土中以卵越冬。而中华按蚊幼虫对孳生地选择较为广泛,但主要孳生于相对干净,离宿主血源约100米内的大型水体,如水稻田、灌溉沟、池塘、小溪缓流等环境,为半家栖型蚊种,通常吸饱血停留在吸血场所数小时后,多数飞到野外树林、草丛、山洞等遮阴隐蔽场所消化胃血,部分则停留在吸血场所,如牛、猪舍墙脚根或人房家俱背后等蔽阴潮湿的地方。中华按蚊对宿主血源的选择广泛,主要偏吸牛、猪血,无论是人、畜舍调查或是人、畜诱捕观察,均显示90%左右中华按蚊偏吸牛、猪血。人血指数调查,其吸人血率约5%。该蚊在我省大约于3月下旬出现吸血活动,通常于6月和8月出现两个密度高峰,9月以后种群数量开始明显下降,12月份中、下旬消失。中华按蚊卵和幼虫不能耐受低温和高温,通常以成蚊越冬。
2.1.6.2 同工酶谱的研究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赫坎按蚊种团的近缘种,两者生物学形态差异甚小,许龙善等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凝胶带376条,测定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三种同工酶,即酯酶同工酶(Es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发现两者酯酶同工酶谱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第二区间,中华按蚊出现2条酶带,而嗜人按蚊出现了3条以上的酶带,证明两种按蚊存在具有分类特征的酯酶带(Est)。
2.1.6.3 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许龙善等在武夷山(原崇安县)开展试点研究,用数学模型定量测定两种按蚊传播疟疾的媒介能量,测定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在人房组成分别为64.1%和35.9%,平均叮人率分别为14.4和8.1,人血指数分别为0.947和0.075,测算出媒介能量分别为3.64和0.19,前者传播疟疾的能力是后者的19倍,嗜人按蚊应为主要媒介。本结果为国内首先报道,为全国同行所瞩目。继而,课题组在全省50个县市开展两种按蚊的地理分布调查,显示中华按蚊广布全省,嗜人按蚊仅在闽西北山区的建阳、武夷山、浦城、邵武、顺昌、建瓯、三元、梅列、沙县、松溪、将乐、永安、政和和闽中的永泰等14个县市区的176行政村分布,这些嗜人按蚊分布县均为我省疟疾重点流行区。根据研究结果,对全省疟疾流行区实施了疟区分层,并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区域实施了以杀虫剂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清除了嗜人按蚊,经1995~2007年连续12年的媒介监测未捕及嗜人按蚊,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2.1.7 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和疫源地调查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其幼虫侵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国内外已经有多起死亡病例报道和集体暴发事件,我省有关的研究尚属空白。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查。
2.1.7.1 自然疫源地及传播宿主的调查
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次报告本省广州管圆线虫病后,遂即在全省开展调查,先后调查将乐、南安、漳浦等26个县(市),证实福建省26个县均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剖检福寿螺1481只,感染率达21.81%,其中感染率在30%以上的有漳浦(39.89%)、南靖(38.83%)、建瓯(36.6%)、永安(33.33%);剖检褐云玛瑙螺46只,感染率28.26%;检查鼠粪124份,阳性率17.74%。
李莉莎等(2005年)选择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开展周年观察,共采集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22种7169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有14种。感染率较高的是褐云玛瑙螺,为36.12%(108/299),其次为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别为34.72%(25/72)和25.83%(273/1057),并发现秋季和居民点附近5m内的环境螺类感染率最高。14种感染宿主中光滑颈蛞蝓、罗氏巨楯蛞蝓、黄蛞蝓、双线大蛞蝓、沼水蛙和环棱螺(待定种)为广州管圆线虫首次报道的新宿主。
2.1.7.2 血清学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的探讨
杨发柱等(2000年)对我省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进行形态比较分析,认为应属同一种,用大白鼠建立起实验感染的动物模型,了解其生活史、感染途径、致病作用、虫体在宿主的发育等一系列情况,并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他动物,如猕猴、家猫和狗等,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机制。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虫体制备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大白鼠血清抗体,探讨血清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可能性。通过药物筛选,证实阿苯哒唑和甲苯哒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安全有效,并在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人中得到证实。在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病例,对将乐、南安、厦门和福州地区的疑似病人进行检测,并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病例给予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2.1.7.3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张仪等(2006年)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TRIzol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大瓶螺总RNA。用PT-PCR法能检测出阴性与阳性螺,其最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性大瓶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RNA的最低值为105pg。成功地建立了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2.1.8 日本棘隙吸虫的研究
2.1.8.1 致病力和流行区的发现
日本棘隙吸虫首次由日本学者田部浩(1915年)于狗猫动物发现,并定名为抱茎棘隙吸虫日本亚种,1926年确认为独立种。长期以来一直未见人体感染的病例报告,误为动物寄生虫。1982年,林金祥等在我省云宵县首先发现该虫的人体感染病例,并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病的流行区。此后调查福建南部9县市及广东省1县市,人群感染率为4.9%,其中15岁以下儿童多见;保虫宿主狗和猫的感染率分别为39.7%与9.5%。对9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物疗效观察,患者主要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吡喹酮疗效明显,1个月虫卵阴转率96.7%。
2.1.8.2 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
据文献记载,该虫第一中间宿主仅有纹绍螺一种。但我省流行区中有些池塘内无纹绍螺而孳生着瘤拟黑螺、池鱼感染率甚高,当地居民感染率也高。林金祥等研究证实瘤拟黑螺也可作为日本棘隙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证实纹绍螺不仅充当第一中间宿主,并能在螺体内完成囊蚴期发育,也可充当第二中间宿主。调查发现,充当第二中间宿主的还有淡水鱼类,其种类繁多,有13科22种。检查淡水鱼5270尾,平均感染率为49.5%。不同鱼类感染率、感染度明显不同。调查还发现,家鸭科可作为该虫的保虫宿主,认为家鸭感染日本棘隙吸虫是通过吞食阳性螺蛳宿主所致,为流行学提示新的传播途径。
2.1.8.3 生活史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分辨出该虫的头棘、体棘、吸盘、感觉器以及体被的皱褶等,显示了该虫形态特征与其适应寄生生活生理机能统一。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对该虫生活史各阶段在动物宿主各寄生部位的观察,阐明了该虫生命活动过程,并系统观察了日本棘隙吸虫尾蚴的生态,显示了尾蚴的发育、逸放、活动和感染鱼类宿主等生物学规律与季节动态变化。
2.1.9 福建棘隙吸虫新种的发现
1987~1988年,程由注等在龙海县发现动物体内一种未被描述过的棘隙吸虫,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观察和人工感染实验获得详实的资料,确认为新种,定名为福建棘隙吸虫。
发现新种后,他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技术)、生物化学(LDH同工酶分析技术)、超微形态学(电镜扫描技术),结合整体生物学,包括病原形态学、生态学等多种技术开展研究,并和广东、安徽、湖北等地先后报告的棘口吸虫、藐小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等人体寄生虫病原体进行比较,证实上述报告的虫种实际上是福建棘隙吸虫同种异名,澄清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棘隙吸虫虫种分类的争议,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通过龙海等5县市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狗、猫,感染率分别为29.2%(131/448)与10.8%(22/203)。第一中间宿主为铜锈环棱螺,感染率为7.3% (150/2043);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感染率为35.1% (761/2166)。福建棘隙吸虫人体感染率为3.25%(117/3652),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与感染虫数多少呈正比,儿童重度感染时,可引起严重贫血、发育停滞甚至侏儒症。程由注等用治疗肠道线虫的甲苯达唑药盐治疗本病有效。
2.1.10东方次睾吸虫对人体致病性的发现
东方次睾吸虫自1921年发现以来,一直认为是危害禽类的寄生虫,其对人体的致病性未见报告。林金祥、程由注等(2001年)在广东省平远县采集标本时,从麦穗鱼体内检获大量东方次睾吸虫,考虑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程xx自愿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吞服316个囊蚴后,第10天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第25天粪便中检出虫卵,第40天服药驱出成虫9条,证实东方次睾吸虫可感染人体并致病。
在人体实验成功后,林金祥、程由注等(2004年)深入现场,调查人群自然感染及其疫源地的存在,用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皮试,对阳性者开展粪便检查虫卵并驱虫鉴定,同时对鸡、鸭、狗、猫、鱼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为4.2%(4/95)、其中2例共驱出成虫12条,鸭、猫、狗的感染率分别为66.7%(4/6)、78.6%(11/14)、23.5%(4/17),麦穗鱼感染率为87.6%(244/279),证实广东省平远县为东方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
2.1.11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
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是国家科技基础平台的项目。通过收集、整理、整合我国文献已报道和新发现的人体寄生虫种类资源,建立国家级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我国乃至国际科技活动提供必要虫种资源和相关信息,全面提升我国寄生病防治科研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保存我国生物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福建省寄生虫种类多,由于过去对虫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缺乏规范统一的方法和管理制度,造成大量寄生虫标本资源散失,虫种资源信息更难于共享,给寄生病防治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大损失。2006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厦门大学参加了由卫生部、农业部、教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4个部门12家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的研究。3年来,不但对原有的寄生虫标本进行整理、整合,还对新发现的和稀有及濒临灭绝的虫种通过动物感染等多种途径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目前已完成近百种寄生虫种与传播宿主、6000余份标本实物库的整理、整合和文字表达信息及图像信息的数据录入工作,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并参加了中国寄生虫名录《绦虫分册》和《寄生虫虫种资源保存技术规范》的编写。近几年我们为卫生部举办的全国“广州管圆线虫监测培训班”、“钉螺生物控制培训班”、“食源性寄生虫病检测技术培训班”以及在省内举办的各种“寄生虫病培训班”提供大量实物教学标本,使我省已收集到的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不但为本省专业人员提供学习平台,也增进了与全国各地同行的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2.2 重大寄生虫病监测
2.2.1血吸虫病监测
1987年,福建省继广东、上海之后,在全国第三个实现消灭血吸虫病,1988年进入血吸虫病监测巩固阶段。
2.2.1.1 防治策略和措施
在多年的监测巩固阶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螺情监测为主,病情监测为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的监测巩固策略。特别是2000年以后在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我省钉螺面积大幅度增长、输入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时有发生的情况下,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连续两年在福清、霞浦召开了由血防县(市)长和省级卫生、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重点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加强了领导,增加了投入,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抑制了我省钉螺迅速增长的势头,巩固了消灭血吸虫病成果。
落实部门职责: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改变了血防工作长期仅由卫生部门独家承担的状况,改由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卫生部门负责查螺、查病、药物灭螺和人群检测;水利、农业部门负责钉螺孳生环境的改造和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公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外来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通过实践已收到显著效果。
螺情和病情监测:为澄清我省螺情,近5~6年来我们不但对历史螺区适宜钉螺孳生环境全面复查,逐点核实钉螺面积,同时还对原螺区周边适宜环境和毗邻县市扩大调查,对查出螺点地区,认真统计钉螺面积、密度和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做到查一片、清一片。为确保查螺质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6年起连续3年组织福清、长乐、霞浦有经验的查螺员和血防专业人员,组成查螺队,对各县开展交叉查螺,基本摸清了我省目前钉螺分布情况。为杜绝外来传染源输入,在福清、霞浦等县市的有螺乡镇开展了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6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均及时给予规范治疗,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死灰复燃。
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在查清螺情的基础上,对当年发现的钉螺面积不大的,尽量当年消灭;对大面积、环境复杂的螺区,卫生、水利、农业等部门积极配合,分工负责,并结合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环境改造以消灭钉螺。对当年环境改造后的螺点,再用氯硝柳胺灭螺药喷洒,保证了灭螺效果。
2.2.1.2 监测结果
钉螺监测:我省1987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每年都坚持开展钉螺监测,先后在9个县市陆续发现钉螺,其中1992和2003年分别在龙海和长乐市新发现2.86万㎡和2.93万㎡的大面积螺区,2003年全国血防会议以后,政府增加了对血防经费投入,卫生部门认真对历史螺区进行全面复查。2004年查出了50.7万㎡的钉螺分布面积,其中福清市有螺面积最大,为37.5万㎡,占全省有螺面积的73.96%。根据近4年来的监测,全省无螺10年以上又重新发现钉螺的有5个乡(镇)16个村,超过20年以上的有8个村,最长达48年。发现有螺面积超过1万㎡的有13处,最大的面积达4.8万㎡。查清螺情后,积极采取综合治理灭螺,使钉螺分布面积迅速减少,至2007年全省钉螺分布面积压缩至6.04万㎡。解剖钉螺51720只,未检出感染性钉螺。
传染源监测:2004年以来,在有螺县市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监测14507人,发现阳性4人,经病原学检查全部阴性;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共检查1925人,发现阳性55人,经粪便检查,在6例从江西、安徽来的流动人口中检出血吸虫卵和毛蚴。对原疫区县市医院手术切除的6697份阑尾标本检查,有2例检出血吸虫虫卵,经病史追踪均为历史病人。检查原螺区耕牛2244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
2.2.2丝虫病
经过大规模防治后,1988年我省已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入监测阶段。
2.2.2.1 横向监测
对所有的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监测。要求病原学监测点数须大于流行乡镇数的30%,调查的样本数须大于流行区人口的3%;蚊媒监测应在3个以上病原学监测点进行,监测的致倦库蚊样本数在3000只以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样本数在1000只以上;血清学监测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方法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
病原学监测:全省各县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累计在641个县1404乡镇 2189村开展病原学监测,监测人数达2757058人,检出1597例微丝蚴血症者,1997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蚊媒监测:全省在870个村解剖蚊虫727176只,发现阳性蚊43只,其中中华按蚊187571只,发现阳性蚊30只,经进一步调查,其中11只中华按蚊感染牛指状腹腔丝虫,1986年后未查出阳性的中华按蚊;解剖致倦库蚊539605只,阳性13只。1992年以后未再发现阳性蚊。
血清学监测:全省各县市区先后都开展了血清学监测,共采集了26031 份样品,检测出阳性标本917份,全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52%,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人群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9.27%)明显高于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抗体水平(3.09%)。同时人群血清的抗丝虫抗体水平随着基本消灭丝虫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2.2.2.2 纵向监测
在全省每个设区市设立1个纵向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1000~2000人),选择1个末次调查人群微丝蚴检出率和微丝蚴平均密度相对较高的村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包括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血检追踪和对人群进行血检普查。对微丝蚴血症者建立个案卡,不作病原治疗,每年或隔年进行血检追踪,直至转阴。对每一例微丝蚴血症者需经3次复查转阴,方予确认。对1周岁以上居民隔年血检普查1次,直至人群微丝蚴检出率降至零。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的方法同横向监测。
全省共安排了 9个纵向监测点,共有微丝蚴血症者29例,至1995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自然转阴。蚊媒监测只在1989年发现1只阳性蚊,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在纵向监测村中,共发现49例丝虫病体征病人,未发现新的体征病人。
2.2.2.3 流动人口监测
对流动人口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乙胺嗪治疗,如发现微丝蚴检出率较高的情况,则对其流入地和流出地进行调查。我省共监测流动人口201901人,查出982例微丝蚴血症者。对其中571例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分析,486例为班氏微丝蚴,占85.1%;80例为马来微丝蚴,占14.0%;5例为混合感染(0.9%)。微丝蚴平均密度16.5条,最高为301条。1991年后未在流动人群中查出阳性。
经过10多年的监测,我省各项监测指标和监测数据均达到消除丝虫病的标准,2002年8月宣布福建省消除丝虫病。
2.2.3 疟疾
1977年全省疟疾发病率下降至4.38/万,进入灭疟后期巩固监测阶段。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根据媒介组成、常年发病率、疟原虫种类和流行变异指数等指标对全省疟区进行分层,把我省分为三类疟区,中度疟区为分布于武夷山、鹫峰山两个大山带之间盆谷丘陵的5个县76个乡;低度疟区为武夷山、鹫峰山和太姥山主体部分以及戴云山坡地带的8个县165个乡;散发性疟区为鹫峰山以东、戴云山和博平岭主体部分及东南广大地区的50个县697个乡。根据不同疟区的流行特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广泛开展传染源的侦查工作,建立了以乡卫生院为中心的疟原虫镜检站,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原因不明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镜检,搜索传染源,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嗜人按蚊区狠抓灭蚊措施的落实,采用溴氢菊酯浸泡蚊帐,效果显著。
1980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建立了灭疟后期疟疾管理与监测工作试点, 开展了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要内容,根治病人为主要手段,就传染源侦查、阳性病人管理、病灶点处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制订了具体措施,规范了疟疾监测与管理工作。1985年经省卫生厅组织、卫生部派专家参加的考核组考核,宁化县成为我省第一个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县。
为巩固已取得的抗疟成果,扩大灭疟区域,1988年由邵武市牵头成立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协作区,本着以“预防为主,以联促防”的原则,制订联防协议,统一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开展检查评比,互相监督,互通情况,加强目标管理,奖罚分明,调动了疟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历经八年抗疟联防,闽西北地区疟防工作既开展得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发病率比联防前下降96.29%,19个县通过了基本消灭疟疾考核。据联防区22个县(市、区)统计,8年来共治疗现症病人4424人次,休止期治疗9680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112479人次,在大约30万人口范围进行杀虫剂滞留喷洒,溴氰菊酯浸泡蚊帐20多万顶,有效防制了嗜人按蚊。采制“四热”病人血片100多万张,镜检阳性率0.38%。8年抗疟联防共有1853人次通过培训,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抗疟队伍,通过多种形式的疟防宣传活动,调动了疟区群众对疟防工作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建立区域性抗疟联防,有利于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利于对群众的发动,有利于疟疾防治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抗疟措施的落实。
1994年,闽西北山区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闽南沿海地区局部暴发点不断出现,并有蔓延扩散趋势,鉴于当时全省疟疾流行态势,大有“疟疾下山”之势,经过系统调查分析讨论,及时调整了全省抗疟对策,1995年结束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区,1996年由安溪县牵头成立了闽南抗疟联防区,把全省抗疟重点转移到闽南沿海地区。通过闽南抗疟联防活动的开展,制订统一规划,检查评比,互通疫情,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培养了专业干部,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发动和宣传了群众,保证了经费的投入。通过对闽南局部暴发点流行特征和规律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疟疾暴发点发生在流动人群聚居的、有微小按蚊分布的丘陵山地、石料场及邻近村庄。防治目标明确后,每年在媒介高峰季节组织人员进行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对流动人群数量、分布情况及流动规律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发现暴发点、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几年来共在15个县(市)89个村(点)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复查,11个县28个村(点)发现微小按蚊分布,共发现和处理疟疾暴发点46个。1999年以后已没发现新暴发点,残存疫点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群流动频繁,尤其我省到省外或国外(如西非、东南亚等高疟区)的劳务人员增多,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时有发现,当前重点加强了传染源监测,应用 PCR检测、分子追踪技术及时发现、准确诊断疟疾病人,给予系统治疗。
2.3 人才培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放在总体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防治科研人员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特别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建设,造就了一批技术带头人。在培养条件上,优化和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运用,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为科技人员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单位内部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鼓励竞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闽讲学,通过项目协作,引进新技术、新方法,还不间断地派出优秀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工作,或进行学历培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搞好省级队伍的同时,十分重视基层寄生虫防治工作者的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在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的努力下,我省防治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不仅消除和基本消除了被视为“瘟神”的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还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使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进入了全国先进水平的行列,为国内同行所瞩目,由我省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4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参加全国攻关的协作项目5项,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各1项。陈国忠、林金祥、许龙善三位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许龙善主任医师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金祥主任医师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心机主任医师和杨发柱主任技师分别被聘为“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副组长”和“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成员”。
3 福建省寄生虫病学科发展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寄生虫病防治取得很大成绩,危害程度大大降低,但福建省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态、孳生环境不断发生改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群流动频繁,21世纪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出现新的挑战,一些已控制的或消灭的疾病如疟疾,由于我省来往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群增加,输入病例不断发生,大型工程建设工地人群聚居,疟疾时有出现;血吸虫病虽已消除,但我省局部地区仍有螺区存在,一旦输入性血吸虫病人增加,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依然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吃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吃蟹引起并殖吸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生食或半生食猪、牛肉感染的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旋毛虫病等例子时有发生。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勇于应对,但众所周知,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性强,工作艰苦,难度大,加上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和部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寄生虫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3.2 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且多为丘陵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寄生虫孳生繁殖,各种寄生虫虫种资源丰富,研究前景广阔。寄生虫病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流行因素复杂。控制寄生虫病需要多学科的结合以及社会许多部门的共同行动,进一步巩固重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的防治成果,开拓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领域,使之不足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保护人民健康,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发展继续作出努力。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认真落实《全国2000-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把寄生虫病控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规划落实情况。
(2)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严重性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行动起来和寄生虫病作斗争。
(3)进一步增加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经费的投入,稳定、保持一支能征善战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队伍。
(4)加强和促进学科交叉结合发展,发挥传统医学寄生虫学优势,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基因手段等)进行虫种调查、分类研究,从分子水平掌握医学寄生虫生物学特性;提倡把医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全面认识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控制,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 林金祥, 李莉莎. 血吸虫病防治回顾与现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1(1): 22-23.
[2] 许龙善, 吴金俊, 徐保海等.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疟疾流行效果观察[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2, 18(5): 262-264.
[3] 杨发柱, 屠昭平, 黄晓红.福建省消灭马来丝虫病的防治对策与措施[J]. 2000, 6(1): 29-30.
[4] 程由注, 许龙善, 陈宝建等.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5): 283-287.
[5] 张山鹰, 陆惠民, 许龙善等.我国不同疟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4, 20(1): 26-30.
[6] 张山鹰,肖方震,许龙善等.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4): 7-9.
[7] 吴金俊等. 福建省20年来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 18(6): 375.
[8] 张山鹰等. 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0, 13(4): 244.
[9] 徐保海, 许龙善等.福建根除嗜人按蚊对策与效果分析[J]. 医学动物防治, 2001, 17(4): 169-175.
[10] 林金祥等.人体自然感染日本棘隙吸虫的发现[J].福建医药杂志, 1982, 4(1): 30.
[11] 林金祥等.日本棘隙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感染实验[J].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5, (3):89.
[12] 程由注, 张耀娟, 林陈鑫等. 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及感染实验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9, 17(3): 135-139.
[13] Cheng Youzhu,Xu Guofang,Feng Zhenhai ,et al. Studies on Efficacy of Praziquantel and Mebendazole-medicated Salt inTreatment of 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 Infecttion[J]. Th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ilic Health.1997. 28(2):344-346.
[14] 李友松, 林金祥, 许贤让等. 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原检出报告[J]. 中国人兽共患杂志, 2001, 17(2): 117.
[15] 李莉莎, 周晓农, 林金祥等.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感染率周年变化[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 21(1): 24-26.
[16] 张仪, 周晓农, 刘和齐等.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5): 353-355.
[17] 张世阳, 赖永彬, 李友松等. 福建省并殖吸虫虫种及其地理分布[J]. 动物医学进展, 2004, 25(6): 105-107.
[18] 李友松, 张世阳, 许龙善等. 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J].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4, 24(3): 153-156.
[19] 张世阳, 许龙善, 李友松等. 从形态变化、生活史和DNA检测排除泡囊狸殖吸虫的独立性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6, 22(8): 750-754.
[20] 杨发柱, 张莹珍, 黄晓红等.福建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1, 7(1): 11-12.
[21] 林金祥, 程由注, 李友松等. 人体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的发现及其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1, 17(4): 17-20.
课题组成员:
1.许龙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主任医师。
2.张山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3.李莉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4.杨发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5.程由注,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6.徐保海,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关键词] 医学寄生虫学 发展现状 科学研究 展望
福建寄生虫种类繁多,素有“热带病之乡”、“寄生虫王国”之称,在那长夜茫茫的年代,“华佗无奈小虫何”,寄生虫病猖獗流行,却无人问津,广大劳苦大众深受其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被毁灭的村庄达286个,死绝2742户,死亡12444人;在疟疾流行区,“目所睹者,多荒村破屋”,“死亡数目亦颇惊人”;在丝虫病流行区,“上洋丁布(地名),粗腿无数,八人同桌,狗钻不过”。由于寄生虫病连年流行,不少村庄人亡村毁,路断人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出洋谋生,情形凄惨。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领导全省人民和寄生虫病展开了持久不懈的斗争。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和其它人体寄生虫病工作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史
1.1 学科建设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的肆虐,党和人民政府迅速批准组建了专业机构,于1952年初在全国十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福清渔溪镇成立了福建省血吸虫病防治所,1959年1月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61年12月迁入福州市, 与福建省卫生研究所合署办公,仍为独立机构。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随着拨乱反正,下放人员陆续归队,于1970年并入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6年专门成立了福建省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汇集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医学院以及防治机构的专家、教授,为政府出谋献策,防治诸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在内的各种寄生虫病。1988年成立了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员培训以及科研工作,促进了防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今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网络,省寄研所形成了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技术指导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培养了一批能防能治的高级科技人才。由于福建省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5位专家先后被卫生部聘任为寄生虫学相应专业(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咨询委员会委员。
1.2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就
1.2.1 消除了血吸虫病
建国以来,我省充分发动群众与血吸虫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查螺灭螺,反复查螺面积达10亿多㎡,先后发现闽东南沿海14个县70多个乡(镇)血吸虫病流行,发现钉螺分布面积2720多万㎡,反复灭螺9510多万㎡,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1120多万㎡。查病116万多人次,治疗病人8万多例次。检查耕牛等家畜和野生动物10万多头次,治疗和处理了所有病牛、病畜。1987年11月正式宣布福建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1.2.2 消除了丝虫病
经过广大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查明了我省两种丝虫病的地理分布,马来丝虫病广泛流行于闽西北山地丘陵地带的24个县(市),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闽东南沿海的16个县(市),介于两者之间的29个县(市)为两种丝虫病的混合流行区,全省99.63%的乡(镇)均有丝虫病流行。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共查血8396.97万人次,治疗微丝蚴血症患者321.65万人次,1978年以来采用海群生拌制食盐及盐制品,对20个县(市)192个乡(镇)486.8万人口进行全民普服,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查一片、治一片、清一片、巩固一片,至1988年底,经省、地(市)、县联合考核,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平均微丝蚴率为0.15%,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经过此后十多年的监测,巩固了丝虫病防治成果,经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考核,于2002年消除了丝虫病。
1.2.3 基本消除了疟疾
建国以来,福建省出现两次全省疟疾大流行,发病高峰分别出现于1954年和1972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66.43/万和238.25/万。为迅速控制疟疾流行,保护人民健康,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常年深入灾区,组织广大群众,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和疟疾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逐步控制了疟疾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防治机构建设,组织了省际、省内抗疟联防,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加强对我省主要传疟疾媒介嗜人按蚊的调查和防制,全面开展疟疾流行后期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抗疟疾成果,1965年全省消灭了三日疟,1984年以来未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流行范围也明显缩小,感染率明显下降。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2年以后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2005年以来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1.2.4 其他寄生虫病的调查和防治
钩虫病是我省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建国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省各县均有钩虫病流行。山区以美洲钩虫为主,沿海及交通方便、人口流动频繁的乡村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我省在不同时期多次建立防治试点,探讨防治方案,开展水改粪管工作,钩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肺吸虫病是我省山区的主要寄生虫之一。广大卫生防疫人员深入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宣传群众,普及卫生知识,及时诊治病人,使该病得到了控制。
20世纪80年代,在消除或基本消除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之后,为查清本省其他寄生虫病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和部署,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于1988~1990年对本省26个县(市、区)104个点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查居民53460人,总感染率84.39%,查出人体寄生虫43种,人畜共患寄生虫8种,连同以往发现的10种,福建共有人体寄生虫61种,是全国各省寄生虫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人体寄生虫感染率高居全国第三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2 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现状
2.1 科学研究
2.1.1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
2002~2003年,按全国统一制订的调查方案,按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采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调查24个县(市、区)73个村45736人,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闽东40.26%,闽南39.80%,闽西25.69%。闽北58.64%,闽中15.12%。检出虫种14种,即蛔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鞭虫、蛲虫、东方毛线虫、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埃及棘口吸虫、布氏姜片虫、缩小膜壳绦虫、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囊尾蚴。其中,蛲虫、钩虫、鞭虫、蛔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2.06%、19.73%、11.48%和9.55%;并殖吸虫人体皮试阳性率为7.6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通过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210例的回顾性调查,查出蛔虫等21种寄生虫。人感染埃及棘口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颚口线虫、牛带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均为本省新记录的寄生人体虫种。
本次调查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6.01%,比10年前的人群感染率(84.39%)下降57.33%,其中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下降82.28%、8.78%、72.03%和52.90%。就地域而言,福州、长乐、南安下降速度最快,分别为91.19%、86.48%和77.41%。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主要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卫生状况和居住条件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表明了近10年来本省反复开展卫生宣传和驱虫收到了明显成效。但调查表明,本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速度较慢,闽北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仍居全省最高,达58.64%,反映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2.1.2 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2.1.2.1 灭螺方法的研究
钉螺是血吸虫病的媒介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的重要措施。我省寄生虫防治工作者常年深入螺区,针对我省钉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先后研究创新了一整套适合山丘地形的查灭螺方法。例如查螺方面,我省首创的“三从(从源头到下游,从平原到山上,从潮湿到积水)四追(追头、追尾、追点、追面)”的查螺方法被卫生部编纂的《血吸虫病防治手册》采用,并把它列入全国山丘类型地区经典的查螺方法沿用至今。灭螺方面,根据福建山丘地形、地貌的特点,也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灭螺方法,如:结合兴修水利,调整水系;采用开新沟填旧沟、消灭沟渠钉螺;结合平整土地,毁田埂,改大坵为小坵,消灭田埂壁钉螺;结合疏通溪流,截弯取直,溪中套溪,消灭溪流钉螺;应用高空吊索反复喷药消灭悬崖峭壁上钉螺;应用爆破技术消灭岩石缝钉螺;对山坑草埔,采用开沟引流,改湿为旱,消灭渗水山坡和山坑草埔钉螺;对山涧溪流应用分段筑圩药物浸泡灭螺;对池塘、洼地采用基底挖沟、土埋灭螺等。这些灭螺方法已被全国同类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我省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虽然绝大部分地区已找不到钉螺,但有些孳生环境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地广人稀的山区原螺区,给每年查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改变这种局面,我省寄生虫病科研工作者,利用巨尾桉树种在南方生长迅速、2~3年即可遮天蔽日,树下寸草不生,达到破坏钉螺生态环境、消除钉螺目的,在龙海市捆牛山螺区试点推广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平潭、云霄两县多年查不到钉螺但仍然适合钉螺孳生的原螺区,我们根据当地螺区的实际情况,与农业部门通力合作,在平潭原螺区山上发动群众成片种植日本黑松、在云霄县原螺区种植香蕉、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既改变了螺区环境,达到消灭钉螺的目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1.2.2 血吸虫寿命的研究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为观察黄牛体内的血吸虫自然消亡与退化规律,1975~1976年林金祥、黄伟勋等在晚期血吸虫病人尸体解剖中获取的血吸虫卵,人工感染了22头黄牛,饲养在非疫区进行逐年粪检、血检和解剖,以观察不同虫龄吸虫的生殖系统退化与消亡情况,结果发现血吸虫的生殖系统是随着虫龄增长而不断退化,产卵能力逐年降低,以至6年后♀虫完全消失,仅剩少量♂虫,这一发现不但阐明了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寿命,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首次证实在排除血吸虫再感染地区,残存的病人、病牛即使不治疗,其体内的虫体也可以随着虫体衰老很快自然消亡。
2.1.2.3 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
为解决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困难,1975~1980年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在全国最早筛选出以直肠组织活检查卵结合血清抗体检测的诊断方法,为全国推广应用。
2.1.3 丝虫病的研究
2.1.3.1 丝虫动物宿主与夜现规律的研究
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刘心机等先后对产自福建的6只恒河猴作人工感染马来微丝蚴实验,5只在感染后82~127 天出现微丝蚴血症。人工接种2只家猫后121天,1只猫亦出现微丝蚴,证实马来丝虫能在恒河猴和猫体内发育繁殖。人工感染2只家犬,无马来丝虫微丝蚴发现。人工感染班氏微丝蚴于2只恒河猴、4只金色地鼠、2只家猫和免、犬各1只,均不能从其血中检出微丝蚴,说明班氏丝虫动物宿主存在的可能性更小。恒河猴血中微丝蚴均显示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周期性。而猫体内的微丝蚴缺乏明显的周期性。为确定微丝蚴的周期性,科研组在福建南、北、中的6个丝虫病流行区中,观察马来丝虫病12例、班氏丝虫病9例和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者2例,证明福建各地所流行的两种丝虫病均属夜现周期型,血检微丝蚴时间应以夜间的21时至凌晨2时为宜。
2.1.3.2 人体感染马来丝虫后临床体征的观察
为观察人体感染周期性马来丝虫后临床经过,我省于1986年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刘景元用实验室经猴体传一代后的人体周期型马来微丝蚴进行自身感染,在手臂上让含马来微丝蚴的中华按蚊叮咬,感染29天后首次发作淋巴管炎,47天、76天和139天复发,144天检出微丝蚴(9条/120ul血),感染后156天开始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未再查出微丝蚴,淋巴管炎亦未复发。人体感染马来丝虫的成功为我们认识丝虫的感染途径、发病经过以及治疗过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1.3.3 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
为更好地了解我省丝虫病的监测情况,掌握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安排全省各地消灭丝虫病考核的进程,杨发柱等于1995年开始探索建立和运行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该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丝虫病监测数据库,主要有全省及各县的基本资料和监测数据,如:人口数、流行虫种、流行程度、基本消灭时间以及丝虫病的监测的各种数据,这些资料和监测数据,经适当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第二部分为数据管理部分,主要功能是便于查询全省及各地县历年来的监测情况,判断是否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是否需要继续开展监测以及安排丝虫病审评等。我省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为科学管理丝虫病监测资料和数据,安排丝虫病监测工作,指导各地消灭丝虫病审评,促进全省早日实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2.1.4 疟疾研究
2.1.4.1 疟原虫遗传学特征及分子追踪研究
21世纪,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疟原虫基因分型、遗传特征以及分子追踪研究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张山鹰等在省医学创新课题“间日疟原虫MSP-1基因多态性及流行病学意义研究”(2003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间日疟原虫MSP-3a基因特征研究”(2005年)带动下,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成果到达国内领先水平。本项目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PvMSP-1)基因多态性特征的研究,选择我国不同类型疟疾流行区作为现场试点,采集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进行PvMSP-1基因型鉴定和序列比对,系统地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型分布调查,发现我国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PvMSP-1等位基因型,且发现基因型重组现象普遍存在,高疟区感染不同基因型的克隆数比低疟区多,不同地理分离株存在高度多态性。应用分子追踪技术开展疟疾监测,克服了传统血检疟原虫不能区分感染来源,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可明确判断其为输入或本地残存,从而推测疟疾暴发点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提高了监测的科学性;该项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检测不同PvMSP-1等位基因型的套式PCR-RFLP技术,可检测和鉴定目前我国存在的多种PvMSP-1等位基因型,经反复现场试验,方法稳定、结果可靠,且易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利用CSP和MSP-1两种分子标志分析间日疟原虫分离株遗传多样性,比较不同分子标志的流行病学的意义,较好地解释疟疾流行规律。
该检测系统经在不同实验室反复试验2年,先后进行了500多份样本实验,证明该扩增体系统稳定,重复性好,基因条带清晰,操作过程简明、方便,易于掌握。在模板处理方面,对于现症疟疾病人推荐采集滤纸血,有处理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便于定量分析等特点,且样本易于保存、运输。 目前已有占全国80%以上疟疾病例的省份(海南、云南、安徽、湖北、贵州、福建等)应用该系统进行疟原虫基因检测。
2.1.4.2 经济开发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带动的闽南经济开发引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员,发生了局部疟疾暴发流行,疟疾病例数占到全省的80%以上。为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开展了调查研究,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数学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闽南地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系统调查,深入了解该地区疟疾流行特征和规律,从而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特征的疟疾干预对策,组织实施进行后,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小组应用数学流行病学方法(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疟疾流行特征研究,对与疟疾流行有关的地理地貌、住房条件、防蚊设施、主要传疟媒介分布、输入病例、医疗保健条件和人群类型等7项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病例和人群类型为主要因素,疟疾主要发生在有微小按蚊存在的流动人群聚居地、建设工地或丘陵山地村庄;系统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和流动人群发热病人血检,查清了所有重点防治的目标和对象,建立了闽南区域性抗疟联防组织和疟疾监测网络,促使各项抗疟措施的有效落实。应用分子技术开展防治效果评价,采集血样应用敏感、特异、快速的复式PCR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进行检测,提高效果评价的可靠程度。
2.1.5 并殖吸虫病的研究
2.1.5.1 种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多年来系统地收集各地溪蟹,分离各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猫、狗、鼠、兔等动物,检获成虫,鉴定种类。结果发现,福建省共有7种并殖吸虫,即林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福建并殖吸虫、闽清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分布于全省42个县、市,其中卫氏并殖吸虫为广泛分布的优势虫种,所有县、市均有发现;其次为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各分布11个县、市;林氏并殖吸虫分布6个县、市,泡囊并殖吸虫分布3个县、市;较局限者是闽清并殖吸虫,仅分布2个县、市,福建并殖吸虫仅分布于福清市。虽然多数县、市仅发现1~2个虫种,但有的县、市虫种较多,如闽清县有林氏、卫氏、斯氏和闽清并殖吸虫4种。
2.1.5.2 中间宿主
李友松等(2004年)经过多年的调查,在25个县、市捕捉各种淡水螺,检查其携带的并殖吸虫尾蚴,证实有6种淡水螺类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即放逸短沟蜷、湖北钉螺闽亚种、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6%、0.53%、0.15%、0.49%、0.15%和6.57%。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有福建华溪蟹、厦门束腰蟹、台湾南海溪蟹、角肢华南溪蟹、鼻肢闽溪蟹、福建博特溪蟹等6属28种可充当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2.1.5.3 终末宿主
李友松(2004年)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地区,通过猎获野生动物,在疫区收集动物粪便或捕捉溪蟹分离出囊蚴感染宿主动物,待查出虫蚴后解剖出虫蚴制成染色标本并鉴定种类,发现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有18种,以灵猫科、猫科、犬科和鼠科动物为主,所调查的福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区方位的23个县都有发现,分布广泛,感染普遍。
2.1.5.4 泡囊并殖吸虫独立性的研究
泡囊并殖吸虫系陈心陶等于1977年发现并命名的,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存有争议,认为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相似,不是独立性。2003年,张世阳等通过形态观察、生活史循环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探讨泡囊并殖吸虫是否能够成为独立新种。他们从三明市三元区采集溪蟹分离得到泡囊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形态观察。提取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泡囊并殖吸虫囊蚴的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其ITS2基因并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然后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应用MEGA3.0软件中的ME程序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泡囊并殖吸虫囊蚴与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形态差异明显,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的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碱基差异为0,没有基因差异。分析认为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的基因高度同源,而且种系发生树也显示二者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为同一物种,泡囊并殖吸虫不具有独立性。
2.1.6 重要蚊媒的生物特性和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2.1.6.1 生态习性的调查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控制我省疟疾流行就必须了解其生物特性。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经10余年的调查研究,先后在浦城县濠村乡、崇安县五夫乡和顺昌县埔上乡开展试点。调查发现,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有所不同。嗜人按蚊幼虫喜欢孳生于水质清凉并有丰富的水生植物生长的水体,如山区稻田、灌溉沟和泉水坑等环境。其季节消长与纬度、气温、降雨和水稻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通常于4月份开始吸血活动,7月份出现密度高峰,嗜人按蚊全夜均有吸血活动,于午夜前后为吸血活动高峰,偏吸人血,吸人血率95%以上,为家栖型蚊种,通常喜栖息于人房卧室的床底下、墙脚根、家俱背后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该蚊卵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通常于渗出水小水塘、水坑、低洼小积水或潮湿泥土中以卵越冬。而中华按蚊幼虫对孳生地选择较为广泛,但主要孳生于相对干净,离宿主血源约100米内的大型水体,如水稻田、灌溉沟、池塘、小溪缓流等环境,为半家栖型蚊种,通常吸饱血停留在吸血场所数小时后,多数飞到野外树林、草丛、山洞等遮阴隐蔽场所消化胃血,部分则停留在吸血场所,如牛、猪舍墙脚根或人房家俱背后等蔽阴潮湿的地方。中华按蚊对宿主血源的选择广泛,主要偏吸牛、猪血,无论是人、畜舍调查或是人、畜诱捕观察,均显示90%左右中华按蚊偏吸牛、猪血。人血指数调查,其吸人血率约5%。该蚊在我省大约于3月下旬出现吸血活动,通常于6月和8月出现两个密度高峰,9月以后种群数量开始明显下降,12月份中、下旬消失。中华按蚊卵和幼虫不能耐受低温和高温,通常以成蚊越冬。
2.1.6.2 同工酶谱的研究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赫坎按蚊种团的近缘种,两者生物学形态差异甚小,许龙善等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凝胶带376条,测定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三种同工酶,即酯酶同工酶(Es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发现两者酯酶同工酶谱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第二区间,中华按蚊出现2条酶带,而嗜人按蚊出现了3条以上的酶带,证明两种按蚊存在具有分类特征的酯酶带(Est)。
2.1.6.3 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许龙善等在武夷山(原崇安县)开展试点研究,用数学模型定量测定两种按蚊传播疟疾的媒介能量,测定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在人房组成分别为64.1%和35.9%,平均叮人率分别为14.4和8.1,人血指数分别为0.947和0.075,测算出媒介能量分别为3.64和0.19,前者传播疟疾的能力是后者的19倍,嗜人按蚊应为主要媒介。本结果为国内首先报道,为全国同行所瞩目。继而,课题组在全省50个县市开展两种按蚊的地理分布调查,显示中华按蚊广布全省,嗜人按蚊仅在闽西北山区的建阳、武夷山、浦城、邵武、顺昌、建瓯、三元、梅列、沙县、松溪、将乐、永安、政和和闽中的永泰等14个县市区的176行政村分布,这些嗜人按蚊分布县均为我省疟疾重点流行区。根据研究结果,对全省疟疾流行区实施了疟区分层,并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区域实施了以杀虫剂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清除了嗜人按蚊,经1995~2007年连续12年的媒介监测未捕及嗜人按蚊,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2.1.7 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和疫源地调查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其幼虫侵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国内外已经有多起死亡病例报道和集体暴发事件,我省有关的研究尚属空白。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查。
2.1.7.1 自然疫源地及传播宿主的调查
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次报告本省广州管圆线虫病后,遂即在全省开展调查,先后调查将乐、南安、漳浦等26个县(市),证实福建省26个县均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剖检福寿螺1481只,感染率达21.81%,其中感染率在30%以上的有漳浦(39.89%)、南靖(38.83%)、建瓯(36.6%)、永安(33.33%);剖检褐云玛瑙螺46只,感染率28.26%;检查鼠粪124份,阳性率17.74%。
李莉莎等(2005年)选择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开展周年观察,共采集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22种7169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有14种。感染率较高的是褐云玛瑙螺,为36.12%(108/299),其次为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别为34.72%(25/72)和25.83%(273/1057),并发现秋季和居民点附近5m内的环境螺类感染率最高。14种感染宿主中光滑颈蛞蝓、罗氏巨楯蛞蝓、黄蛞蝓、双线大蛞蝓、沼水蛙和环棱螺(待定种)为广州管圆线虫首次报道的新宿主。
2.1.7.2 血清学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的探讨
杨发柱等(2000年)对我省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进行形态比较分析,认为应属同一种,用大白鼠建立起实验感染的动物模型,了解其生活史、感染途径、致病作用、虫体在宿主的发育等一系列情况,并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他动物,如猕猴、家猫和狗等,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机制。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虫体制备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大白鼠血清抗体,探讨血清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可能性。通过药物筛选,证实阿苯哒唑和甲苯哒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安全有效,并在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人中得到证实。在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病例,对将乐、南安、厦门和福州地区的疑似病人进行检测,并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病例给予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2.1.7.3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张仪等(2006年)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TRIzol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大瓶螺总RNA。用PT-PCR法能检测出阴性与阳性螺,其最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性大瓶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RNA的最低值为105pg。成功地建立了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2.1.8 日本棘隙吸虫的研究
2.1.8.1 致病力和流行区的发现
日本棘隙吸虫首次由日本学者田部浩(1915年)于狗猫动物发现,并定名为抱茎棘隙吸虫日本亚种,1926年确认为独立种。长期以来一直未见人体感染的病例报告,误为动物寄生虫。1982年,林金祥等在我省云宵县首先发现该虫的人体感染病例,并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病的流行区。此后调查福建南部9县市及广东省1县市,人群感染率为4.9%,其中15岁以下儿童多见;保虫宿主狗和猫的感染率分别为39.7%与9.5%。对9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物疗效观察,患者主要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吡喹酮疗效明显,1个月虫卵阴转率96.7%。
2.1.8.2 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
据文献记载,该虫第一中间宿主仅有纹绍螺一种。但我省流行区中有些池塘内无纹绍螺而孳生着瘤拟黑螺、池鱼感染率甚高,当地居民感染率也高。林金祥等研究证实瘤拟黑螺也可作为日本棘隙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证实纹绍螺不仅充当第一中间宿主,并能在螺体内完成囊蚴期发育,也可充当第二中间宿主。调查发现,充当第二中间宿主的还有淡水鱼类,其种类繁多,有13科22种。检查淡水鱼5270尾,平均感染率为49.5%。不同鱼类感染率、感染度明显不同。调查还发现,家鸭科可作为该虫的保虫宿主,认为家鸭感染日本棘隙吸虫是通过吞食阳性螺蛳宿主所致,为流行学提示新的传播途径。
2.1.8.3 生活史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分辨出该虫的头棘、体棘、吸盘、感觉器以及体被的皱褶等,显示了该虫形态特征与其适应寄生生活生理机能统一。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对该虫生活史各阶段在动物宿主各寄生部位的观察,阐明了该虫生命活动过程,并系统观察了日本棘隙吸虫尾蚴的生态,显示了尾蚴的发育、逸放、活动和感染鱼类宿主等生物学规律与季节动态变化。
2.1.9 福建棘隙吸虫新种的发现
1987~1988年,程由注等在龙海县发现动物体内一种未被描述过的棘隙吸虫,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观察和人工感染实验获得详实的资料,确认为新种,定名为福建棘隙吸虫。
发现新种后,他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技术)、生物化学(LDH同工酶分析技术)、超微形态学(电镜扫描技术),结合整体生物学,包括病原形态学、生态学等多种技术开展研究,并和广东、安徽、湖北等地先后报告的棘口吸虫、藐小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等人体寄生虫病原体进行比较,证实上述报告的虫种实际上是福建棘隙吸虫同种异名,澄清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棘隙吸虫虫种分类的争议,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通过龙海等5县市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狗、猫,感染率分别为29.2%(131/448)与10.8%(22/203)。第一中间宿主为铜锈环棱螺,感染率为7.3% (150/2043);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感染率为35.1% (761/2166)。福建棘隙吸虫人体感染率为3.25%(117/3652),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与感染虫数多少呈正比,儿童重度感染时,可引起严重贫血、发育停滞甚至侏儒症。程由注等用治疗肠道线虫的甲苯达唑药盐治疗本病有效。
2.1.10东方次睾吸虫对人体致病性的发现
东方次睾吸虫自1921年发现以来,一直认为是危害禽类的寄生虫,其对人体的致病性未见报告。林金祥、程由注等(2001年)在广东省平远县采集标本时,从麦穗鱼体内检获大量东方次睾吸虫,考虑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程xx自愿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吞服316个囊蚴后,第10天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第25天粪便中检出虫卵,第40天服药驱出成虫9条,证实东方次睾吸虫可感染人体并致病。
在人体实验成功后,林金祥、程由注等(2004年)深入现场,调查人群自然感染及其疫源地的存在,用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皮试,对阳性者开展粪便检查虫卵并驱虫鉴定,同时对鸡、鸭、狗、猫、鱼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为4.2%(4/95)、其中2例共驱出成虫12条,鸭、猫、狗的感染率分别为66.7%(4/6)、78.6%(11/14)、23.5%(4/17),麦穗鱼感染率为87.6%(244/279),证实广东省平远县为东方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
2.1.11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
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是国家科技基础平台的项目。通过收集、整理、整合我国文献已报道和新发现的人体寄生虫种类资源,建立国家级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我国乃至国际科技活动提供必要虫种资源和相关信息,全面提升我国寄生病防治科研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保存我国生物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福建省寄生虫种类多,由于过去对虫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缺乏规范统一的方法和管理制度,造成大量寄生虫标本资源散失,虫种资源信息更难于共享,给寄生病防治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大损失。2006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厦门大学参加了由卫生部、农业部、教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4个部门12家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的研究。3年来,不但对原有的寄生虫标本进行整理、整合,还对新发现的和稀有及濒临灭绝的虫种通过动物感染等多种途径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目前已完成近百种寄生虫种与传播宿主、6000余份标本实物库的整理、整合和文字表达信息及图像信息的数据录入工作,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并参加了中国寄生虫名录《绦虫分册》和《寄生虫虫种资源保存技术规范》的编写。近几年我们为卫生部举办的全国“广州管圆线虫监测培训班”、“钉螺生物控制培训班”、“食源性寄生虫病检测技术培训班”以及在省内举办的各种“寄生虫病培训班”提供大量实物教学标本,使我省已收集到的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不但为本省专业人员提供学习平台,也增进了与全国各地同行的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2.2 重大寄生虫病监测
2.2.1血吸虫病监测
1987年,福建省继广东、上海之后,在全国第三个实现消灭血吸虫病,1988年进入血吸虫病监测巩固阶段。
2.2.1.1 防治策略和措施
在多年的监测巩固阶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螺情监测为主,病情监测为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的监测巩固策略。特别是2000年以后在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我省钉螺面积大幅度增长、输入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时有发生的情况下,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连续两年在福清、霞浦召开了由血防县(市)长和省级卫生、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重点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加强了领导,增加了投入,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抑制了我省钉螺迅速增长的势头,巩固了消灭血吸虫病成果。
落实部门职责: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改变了血防工作长期仅由卫生部门独家承担的状况,改由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卫生部门负责查螺、查病、药物灭螺和人群检测;水利、农业部门负责钉螺孳生环境的改造和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公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外来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通过实践已收到显著效果。
螺情和病情监测:为澄清我省螺情,近5~6年来我们不但对历史螺区适宜钉螺孳生环境全面复查,逐点核实钉螺面积,同时还对原螺区周边适宜环境和毗邻县市扩大调查,对查出螺点地区,认真统计钉螺面积、密度和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做到查一片、清一片。为确保查螺质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6年起连续3年组织福清、长乐、霞浦有经验的查螺员和血防专业人员,组成查螺队,对各县开展交叉查螺,基本摸清了我省目前钉螺分布情况。为杜绝外来传染源输入,在福清、霞浦等县市的有螺乡镇开展了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6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均及时给予规范治疗,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死灰复燃。
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在查清螺情的基础上,对当年发现的钉螺面积不大的,尽量当年消灭;对大面积、环境复杂的螺区,卫生、水利、农业等部门积极配合,分工负责,并结合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环境改造以消灭钉螺。对当年环境改造后的螺点,再用氯硝柳胺灭螺药喷洒,保证了灭螺效果。
2.2.1.2 监测结果
钉螺监测:我省1987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每年都坚持开展钉螺监测,先后在9个县市陆续发现钉螺,其中1992和2003年分别在龙海和长乐市新发现2.86万㎡和2.93万㎡的大面积螺区,2003年全国血防会议以后,政府增加了对血防经费投入,卫生部门认真对历史螺区进行全面复查。2004年查出了50.7万㎡的钉螺分布面积,其中福清市有螺面积最大,为37.5万㎡,占全省有螺面积的73.96%。根据近4年来的监测,全省无螺10年以上又重新发现钉螺的有5个乡(镇)16个村,超过20年以上的有8个村,最长达48年。发现有螺面积超过1万㎡的有13处,最大的面积达4.8万㎡。查清螺情后,积极采取综合治理灭螺,使钉螺分布面积迅速减少,至2007年全省钉螺分布面积压缩至6.04万㎡。解剖钉螺51720只,未检出感染性钉螺。
传染源监测:2004年以来,在有螺县市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监测14507人,发现阳性4人,经病原学检查全部阴性;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共检查1925人,发现阳性55人,经粪便检查,在6例从江西、安徽来的流动人口中检出血吸虫卵和毛蚴。对原疫区县市医院手术切除的6697份阑尾标本检查,有2例检出血吸虫虫卵,经病史追踪均为历史病人。检查原螺区耕牛2244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
2.2.2丝虫病
经过大规模防治后,1988年我省已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入监测阶段。
2.2.2.1 横向监测
对所有的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监测。要求病原学监测点数须大于流行乡镇数的30%,调查的样本数须大于流行区人口的3%;蚊媒监测应在3个以上病原学监测点进行,监测的致倦库蚊样本数在3000只以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样本数在1000只以上;血清学监测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方法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
病原学监测:全省各县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累计在641个县1404乡镇 2189村开展病原学监测,监测人数达2757058人,检出1597例微丝蚴血症者,1997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蚊媒监测:全省在870个村解剖蚊虫727176只,发现阳性蚊43只,其中中华按蚊187571只,发现阳性蚊30只,经进一步调查,其中11只中华按蚊感染牛指状腹腔丝虫,1986年后未查出阳性的中华按蚊;解剖致倦库蚊539605只,阳性13只。1992年以后未再发现阳性蚊。
血清学监测:全省各县市区先后都开展了血清学监测,共采集了26031 份样品,检测出阳性标本917份,全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52%,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人群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9.27%)明显高于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抗体水平(3.09%)。同时人群血清的抗丝虫抗体水平随着基本消灭丝虫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2.2.2.2 纵向监测
在全省每个设区市设立1个纵向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1000~2000人),选择1个末次调查人群微丝蚴检出率和微丝蚴平均密度相对较高的村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包括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血检追踪和对人群进行血检普查。对微丝蚴血症者建立个案卡,不作病原治疗,每年或隔年进行血检追踪,直至转阴。对每一例微丝蚴血症者需经3次复查转阴,方予确认。对1周岁以上居民隔年血检普查1次,直至人群微丝蚴检出率降至零。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的方法同横向监测。
全省共安排了 9个纵向监测点,共有微丝蚴血症者29例,至1995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自然转阴。蚊媒监测只在1989年发现1只阳性蚊,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在纵向监测村中,共发现49例丝虫病体征病人,未发现新的体征病人。
2.2.2.3 流动人口监测
对流动人口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乙胺嗪治疗,如发现微丝蚴检出率较高的情况,则对其流入地和流出地进行调查。我省共监测流动人口201901人,查出982例微丝蚴血症者。对其中571例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分析,486例为班氏微丝蚴,占85.1%;80例为马来微丝蚴,占14.0%;5例为混合感染(0.9%)。微丝蚴平均密度16.5条,最高为301条。1991年后未在流动人群中查出阳性。
经过10多年的监测,我省各项监测指标和监测数据均达到消除丝虫病的标准,2002年8月宣布福建省消除丝虫病。
2.2.3 疟疾
1977年全省疟疾发病率下降至4.38/万,进入灭疟后期巩固监测阶段。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根据媒介组成、常年发病率、疟原虫种类和流行变异指数等指标对全省疟区进行分层,把我省分为三类疟区,中度疟区为分布于武夷山、鹫峰山两个大山带之间盆谷丘陵的5个县76个乡;低度疟区为武夷山、鹫峰山和太姥山主体部分以及戴云山坡地带的8个县165个乡;散发性疟区为鹫峰山以东、戴云山和博平岭主体部分及东南广大地区的50个县697个乡。根据不同疟区的流行特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广泛开展传染源的侦查工作,建立了以乡卫生院为中心的疟原虫镜检站,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原因不明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镜检,搜索传染源,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嗜人按蚊区狠抓灭蚊措施的落实,采用溴氢菊酯浸泡蚊帐,效果显著。
1980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建立了灭疟后期疟疾管理与监测工作试点, 开展了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要内容,根治病人为主要手段,就传染源侦查、阳性病人管理、病灶点处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制订了具体措施,规范了疟疾监测与管理工作。1985年经省卫生厅组织、卫生部派专家参加的考核组考核,宁化县成为我省第一个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县。
为巩固已取得的抗疟成果,扩大灭疟区域,1988年由邵武市牵头成立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协作区,本着以“预防为主,以联促防”的原则,制订联防协议,统一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开展检查评比,互相监督,互通情况,加强目标管理,奖罚分明,调动了疟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历经八年抗疟联防,闽西北地区疟防工作既开展得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发病率比联防前下降96.29%,19个县通过了基本消灭疟疾考核。据联防区22个县(市、区)统计,8年来共治疗现症病人4424人次,休止期治疗9680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112479人次,在大约30万人口范围进行杀虫剂滞留喷洒,溴氰菊酯浸泡蚊帐20多万顶,有效防制了嗜人按蚊。采制“四热”病人血片100多万张,镜检阳性率0.38%。8年抗疟联防共有1853人次通过培训,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抗疟队伍,通过多种形式的疟防宣传活动,调动了疟区群众对疟防工作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建立区域性抗疟联防,有利于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利于对群众的发动,有利于疟疾防治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抗疟措施的落实。
1994年,闽西北山区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闽南沿海地区局部暴发点不断出现,并有蔓延扩散趋势,鉴于当时全省疟疾流行态势,大有“疟疾下山”之势,经过系统调查分析讨论,及时调整了全省抗疟对策,1995年结束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区,1996年由安溪县牵头成立了闽南抗疟联防区,把全省抗疟重点转移到闽南沿海地区。通过闽南抗疟联防活动的开展,制订统一规划,检查评比,互通疫情,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培养了专业干部,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发动和宣传了群众,保证了经费的投入。通过对闽南局部暴发点流行特征和规律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疟疾暴发点发生在流动人群聚居的、有微小按蚊分布的丘陵山地、石料场及邻近村庄。防治目标明确后,每年在媒介高峰季节组织人员进行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对流动人群数量、分布情况及流动规律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发现暴发点、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几年来共在15个县(市)89个村(点)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复查,11个县28个村(点)发现微小按蚊分布,共发现和处理疟疾暴发点46个。1999年以后已没发现新暴发点,残存疫点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群流动频繁,尤其我省到省外或国外(如西非、东南亚等高疟区)的劳务人员增多,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时有发现,当前重点加强了传染源监测,应用 PCR检测、分子追踪技术及时发现、准确诊断疟疾病人,给予系统治疗。
2.3 人才培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放在总体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防治科研人员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特别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建设,造就了一批技术带头人。在培养条件上,优化和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运用,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为科技人员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单位内部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鼓励竞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闽讲学,通过项目协作,引进新技术、新方法,还不间断地派出优秀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工作,或进行学历培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搞好省级队伍的同时,十分重视基层寄生虫防治工作者的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在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的努力下,我省防治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不仅消除和基本消除了被视为“瘟神”的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还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使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进入了全国先进水平的行列,为国内同行所瞩目,由我省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4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参加全国攻关的协作项目5项,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各1项。陈国忠、林金祥、许龙善三位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许龙善主任医师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金祥主任医师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心机主任医师和杨发柱主任技师分别被聘为“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副组长”和“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成员”。
3 福建省寄生虫病学科发展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寄生虫病防治取得很大成绩,危害程度大大降低,但福建省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态、孳生环境不断发生改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群流动频繁,21世纪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出现新的挑战,一些已控制的或消灭的疾病如疟疾,由于我省来往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群增加,输入病例不断发生,大型工程建设工地人群聚居,疟疾时有出现;血吸虫病虽已消除,但我省局部地区仍有螺区存在,一旦输入性血吸虫病人增加,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依然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吃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吃蟹引起并殖吸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生食或半生食猪、牛肉感染的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旋毛虫病等例子时有发生。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勇于应对,但众所周知,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性强,工作艰苦,难度大,加上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和部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寄生虫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3.2 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且多为丘陵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寄生虫孳生繁殖,各种寄生虫虫种资源丰富,研究前景广阔。寄生虫病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流行因素复杂。控制寄生虫病需要多学科的结合以及社会许多部门的共同行动,进一步巩固重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的防治成果,开拓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领域,使之不足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保护人民健康,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发展继续作出努力。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认真落实《全国2000-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把寄生虫病控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规划落实情况。
(2)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严重性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行动起来和寄生虫病作斗争。
(3)进一步增加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经费的投入,稳定、保持一支能征善战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队伍。
(4)加强和促进学科交叉结合发展,发挥传统医学寄生虫学优势,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基因手段等)进行虫种调查、分类研究,从分子水平掌握医学寄生虫生物学特性;提倡把医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全面认识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控制,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 林金祥, 李莉莎. 血吸虫病防治回顾与现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1(1): 22-23.
[2] 许龙善, 吴金俊, 徐保海等.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疟疾流行效果观察[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2, 18(5): 262-264.
[3] 杨发柱, 屠昭平, 黄晓红.福建省消灭马来丝虫病的防治对策与措施[J]. 2000, 6(1): 29-30.
[4] 程由注, 许龙善, 陈宝建等.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5): 283-287.
[5] 张山鹰, 陆惠民, 许龙善等.我国不同疟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4, 20(1): 26-30.
[6] 张山鹰,肖方震,许龙善等.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4): 7-9.
[7] 吴金俊等. 福建省20年来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 18(6): 375.
[8] 张山鹰等. 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0, 13(4): 244.
[9] 徐保海, 许龙善等.福建根除嗜人按蚊对策与效果分析[J]. 医学动物防治, 2001, 17(4): 169-175.
[10] 林金祥等.人体自然感染日本棘隙吸虫的发现[J].福建医药杂志, 1982, 4(1): 30.
[11] 林金祥等.日本棘隙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感染实验[J].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5, (3):89.
[12] 程由注, 张耀娟, 林陈鑫等. 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及感染实验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9, 17(3): 135-139.
[13] Cheng Youzhu,Xu Guofang,Feng Zhenhai ,et al. Studies on Efficacy of Praziquantel and Mebendazole-medicated Salt inTreatment of 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 Infecttion[J]. Th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ilic Health.1997. 28(2):344-346.
[14] 李友松, 林金祥, 许贤让等. 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原检出报告[J]. 中国人兽共患杂志, 2001, 17(2): 117.
[15] 李莉莎, 周晓农, 林金祥等.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感染率周年变化[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 21(1): 24-26.
[16] 张仪, 周晓农, 刘和齐等.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5): 353-355.
[17] 张世阳, 赖永彬, 李友松等. 福建省并殖吸虫虫种及其地理分布[J]. 动物医学进展, 2004, 25(6): 105-107.
[18] 李友松, 张世阳, 许龙善等. 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J].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4, 24(3): 153-156.
[19] 张世阳, 许龙善, 李友松等. 从形态变化、生活史和DNA检测排除泡囊狸殖吸虫的独立性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6, 22(8): 750-754.
[20] 杨发柱, 张莹珍, 黄晓红等.福建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1, 7(1): 11-12.
[21] 林金祥, 程由注, 李友松等. 人体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的发现及其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1, 17(4): 17-20.
课题组成员:
1.许龙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主任医师。
2.张山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3.李莉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4.杨发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5.程由注,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6.徐保海,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