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不能换成“外籍人士”)来到中国,他们聚居于城市,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国际化社区。对于这种新的社会现象,我们尚缺乏成熟的治理实践。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外籍人口集聚现状及生活诉求的调研、通过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国际社区的建设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国际化社区、外籍人口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流的活跃带来了人量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留学、旅游、工作等原因来到中国,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市现已成为在华外国人最集聚的地方。外籍人士在这些地市中工作生活和定居,在无形中促进了多种族、多国籍、多文化融合的“国际化社区”的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国际化都市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类似的富含包容性的、文化交融性的国际化社区也会越来越多。其多种风俗、多文化融合的特点,将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1. 外籍人口聚集的现状和需求
为进一步了解外籍人(士)在城市中的现状和需求,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定在西安高新区生活和工作的韩国籍人士。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问卷对象为两部分,一是在高新区的韩国三星电子及附属企业员工,二是在西安常驻的其他韩籍工商企业界人士和学生等。
1.1外籍人士在城市分布的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受访者中女性占11%,男性占89%;其中已婚者占72%,未婚者占28%且多为女性。
(2)年龄结构:受访者以成年人为主,30岁以上的人占84%,多为职场工作的骨干人群,他们在整个韩国人群落中起到主导作用。
(3)教育构成: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占85%,说明目前常住西安的韩国人属于整体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人群。
(4)职业划分:约75%的人从事工业及与工业相关的职业、从事贸易、金融、教育行业的占约4%,学生、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总共占21%,说明现阶段韩籍人口主要构成与工业项目建设运行有关,特别是以大项目投资带来大量韩国相关行业从业者入住西安。
1.2外籍人士在城市生存现状
(1)生活环境现状:对于现居住地周边的基础设施环境,感觉一般的占47%,不是很好的占45%,感觉很好和糟透了的都是4%。
(2)医疗环境现状:约25%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去医院,26%的人认为中国医院手续复杂、搞不明白,还有19%的人无法顺利与医生进行沟通。
(3)金融服务现状:在消费领域,约79%的人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消费,使用国际信用卡的仅占4%。在金融服务方面,63%的人认为本地接受国际信用卡支付的网点过少。
2 外籍人士的未来生活需求预测
2.1教育预测
据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已经进驻西安的韩国家庭对于子女多数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原因在于西安中小学,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受国内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接收外籍儿童入学的意愿都相对较低。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希望其子女在国际学校就读。同时,先进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国际社区与国际学校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是国际社区成长的一个重要特色。
2.2医疗预测
结合北京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发展经验,该地区于2000年左右迎来房地产开发热潮,区内的韩国人开始急剧增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韩国生活圈。到2002年,中韩合资的望京新城医院在望京西园四区开张, 医院聘用了大量熟悉中韩双语的医生。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外籍人士大量涌入城市,就医过程中的沟通问题将日渐凸显。
此外,外籍人士除了大型综合医院以外,对于社区医疗中心同样有大量的需求。例如,韩国的医疗机构根据科室设计和设备规模大致可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级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此类医院涵盖所有科室,提供全面医疗服务;乙级医院设置四个以上科室,能够提供住院和门诊服务;丙级医院包括私人医院和保健所,此类医院设置科室较少,主要提供预防疾病及早期治疗的医疗服务。韩国人如要到甲级医院就医,需要乙或丙级医院的鉴定书。此种医疗体制的设计,使韩国人早已养成在小型诊所接收基本医疗服务的习惯。
2.3居住预测
上海、苏州及北京的韩国人聚居区的发展历程显示,早期进入中国的外籍人普遍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高级技术人员,此类人群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以三星高级职员为例,其平均拥有3个以上的卧室,平均住房面积超过280平方米(其中别墅型住宅和公寓型住宅的平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0平方米和205平方米)。
3国际社区建设探讨
基于本文之前的调查和预测结论,在未来国际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高标准的社区建设、先进的的管理理念、完善的设施服务条件来吸引外籍人士的迁入和聚集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要难题。
3.1建设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
(1)社区内房屋建筑、市政工程、配套设施等各种“硬件”的规划建设,必须体现和达到国际水平、国际标准。鉴于国际社区的高标准配套工程、设施和统一规划的要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规律,相关的如地下管网、公交站点、停车场所等配套工程、设施必须由政府统一实施和首先完成。硬件建设要有新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生态环保意识、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原则、和谐与持续发展的追求。
(2)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活动等公共设施应当借鉴先进国家的标准配足配齐。根据外籍人士发展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国际学校国际部,并引导建设多種中文教育平台。例如,国际学校建设采取政府出地,外国领事馆负责建设和组建运营机构的方式。建设能为外国人(外籍人士)提供服务的社区医疗中心,在远期考虑建立能服务各级人群的国际医院。同时应按国际标准配建一定数量的文化演艺舞台或剧场、小型专题博物馆、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展示场所、儿童乐园;高尔夫球练习场、游泳池、咖啡馆、酒吧、专售进口商品的商店。
3.2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1)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构建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建立一个集餐饮、休闲、购物、文娱、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诸多社区功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体,使社区全体成员的顺利融入、彼此和谐相处。
(2)建立安全有序的社区管理体系.社区内道路交通秩序良好,居民出行方便;社区治安实行网格化管理,能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依法调解机制健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3)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交通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例如,按统一标准分离信号灯直行和左转功能。
3.3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1)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优质服务业向国际社区集聚。例如,针对已经位于西安市内的优质韩资服务类企业,例如大型餐饮连锁、超市百货、酒店等,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未来向国际社区迁移和聚集。
(2)建立多语种的一对一实时语音服务平台。借鉴国外先进的BBB语言服务模式,设置公共语言转译服务平台,通过语言志愿者及相关的公共寻呼平台,为外国人提供区内的电话语音翻译服务。
(3)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管理和服务。
(4)完善个人金融服务,普及区内信用卡支付网点。
3.4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1)根据需要建设教堂等宗教设施,提升国际社区的吸引力,营造国际化氛围,增强精神归属。
(2)规范公共场所语言标识和导视,最少包含英语、韩语、日语三种外语显示。
(3)促进多文化交融。按国际标准配建一定数量的文化演艺舞台或剧场、小型专题博物馆、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展示场所。
4 结语
在研究西安高新区韩籍人口的分布现状和设施诉求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城市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建设功能现代的配套设施,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的国际社区规划建设和社区管理模式,对于国内类似国际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规划建设理念和社区管理思路。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国际化社区、外籍人口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流的活跃带来了人量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留学、旅游、工作等原因来到中国,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市现已成为在华外国人最集聚的地方。外籍人士在这些地市中工作生活和定居,在无形中促进了多种族、多国籍、多文化融合的“国际化社区”的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国际化都市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类似的富含包容性的、文化交融性的国际化社区也会越来越多。其多种风俗、多文化融合的特点,将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1. 外籍人口聚集的现状和需求
为进一步了解外籍人(士)在城市中的现状和需求,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定在西安高新区生活和工作的韩国籍人士。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问卷对象为两部分,一是在高新区的韩国三星电子及附属企业员工,二是在西安常驻的其他韩籍工商企业界人士和学生等。
1.1外籍人士在城市分布的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受访者中女性占11%,男性占89%;其中已婚者占72%,未婚者占28%且多为女性。
(2)年龄结构:受访者以成年人为主,30岁以上的人占84%,多为职场工作的骨干人群,他们在整个韩国人群落中起到主导作用。
(3)教育构成: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占85%,说明目前常住西安的韩国人属于整体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人群。
(4)职业划分:约75%的人从事工业及与工业相关的职业、从事贸易、金融、教育行业的占约4%,学生、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总共占21%,说明现阶段韩籍人口主要构成与工业项目建设运行有关,特别是以大项目投资带来大量韩国相关行业从业者入住西安。
1.2外籍人士在城市生存现状
(1)生活环境现状:对于现居住地周边的基础设施环境,感觉一般的占47%,不是很好的占45%,感觉很好和糟透了的都是4%。
(2)医疗环境现状:约25%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去医院,26%的人认为中国医院手续复杂、搞不明白,还有19%的人无法顺利与医生进行沟通。
(3)金融服务现状:在消费领域,约79%的人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消费,使用国际信用卡的仅占4%。在金融服务方面,63%的人认为本地接受国际信用卡支付的网点过少。
2 外籍人士的未来生活需求预测
2.1教育预测
据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已经进驻西安的韩国家庭对于子女多数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原因在于西安中小学,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受国内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接收外籍儿童入学的意愿都相对较低。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希望其子女在国际学校就读。同时,先进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国际社区与国际学校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是国际社区成长的一个重要特色。
2.2医疗预测
结合北京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发展经验,该地区于2000年左右迎来房地产开发热潮,区内的韩国人开始急剧增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韩国生活圈。到2002年,中韩合资的望京新城医院在望京西园四区开张, 医院聘用了大量熟悉中韩双语的医生。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外籍人士大量涌入城市,就医过程中的沟通问题将日渐凸显。
此外,外籍人士除了大型综合医院以外,对于社区医疗中心同样有大量的需求。例如,韩国的医疗机构根据科室设计和设备规模大致可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级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此类医院涵盖所有科室,提供全面医疗服务;乙级医院设置四个以上科室,能够提供住院和门诊服务;丙级医院包括私人医院和保健所,此类医院设置科室较少,主要提供预防疾病及早期治疗的医疗服务。韩国人如要到甲级医院就医,需要乙或丙级医院的鉴定书。此种医疗体制的设计,使韩国人早已养成在小型诊所接收基本医疗服务的习惯。
2.3居住预测
上海、苏州及北京的韩国人聚居区的发展历程显示,早期进入中国的外籍人普遍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高级技术人员,此类人群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以三星高级职员为例,其平均拥有3个以上的卧室,平均住房面积超过280平方米(其中别墅型住宅和公寓型住宅的平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0平方米和205平方米)。
3国际社区建设探讨
基于本文之前的调查和预测结论,在未来国际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高标准的社区建设、先进的的管理理念、完善的设施服务条件来吸引外籍人士的迁入和聚集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要难题。
3.1建设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
(1)社区内房屋建筑、市政工程、配套设施等各种“硬件”的规划建设,必须体现和达到国际水平、国际标准。鉴于国际社区的高标准配套工程、设施和统一规划的要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规律,相关的如地下管网、公交站点、停车场所等配套工程、设施必须由政府统一实施和首先完成。硬件建设要有新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生态环保意识、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原则、和谐与持续发展的追求。
(2)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活动等公共设施应当借鉴先进国家的标准配足配齐。根据外籍人士发展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国际学校国际部,并引导建设多種中文教育平台。例如,国际学校建设采取政府出地,外国领事馆负责建设和组建运营机构的方式。建设能为外国人(外籍人士)提供服务的社区医疗中心,在远期考虑建立能服务各级人群的国际医院。同时应按国际标准配建一定数量的文化演艺舞台或剧场、小型专题博物馆、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展示场所、儿童乐园;高尔夫球练习场、游泳池、咖啡馆、酒吧、专售进口商品的商店。
3.2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1)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构建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建立一个集餐饮、休闲、购物、文娱、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诸多社区功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体,使社区全体成员的顺利融入、彼此和谐相处。
(2)建立安全有序的社区管理体系.社区内道路交通秩序良好,居民出行方便;社区治安实行网格化管理,能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依法调解机制健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3)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交通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例如,按统一标准分离信号灯直行和左转功能。
3.3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1)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优质服务业向国际社区集聚。例如,针对已经位于西安市内的优质韩资服务类企业,例如大型餐饮连锁、超市百货、酒店等,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未来向国际社区迁移和聚集。
(2)建立多语种的一对一实时语音服务平台。借鉴国外先进的BBB语言服务模式,设置公共语言转译服务平台,通过语言志愿者及相关的公共寻呼平台,为外国人提供区内的电话语音翻译服务。
(3)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管理和服务。
(4)完善个人金融服务,普及区内信用卡支付网点。
3.4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1)根据需要建设教堂等宗教设施,提升国际社区的吸引力,营造国际化氛围,增强精神归属。
(2)规范公共场所语言标识和导视,最少包含英语、韩语、日语三种外语显示。
(3)促进多文化交融。按国际标准配建一定数量的文化演艺舞台或剧场、小型专题博物馆、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展示场所。
4 结语
在研究西安高新区韩籍人口的分布现状和设施诉求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城市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建设功能现代的配套设施,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的国际社区规划建设和社区管理模式,对于国内类似国际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规划建设理念和社区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