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正在被石油改变。多米诺骨牌延伸得远着呢,很多站在中产阶层门槛边的年轻人,踮着脚还看不到整个牌阵的边界。
脆弱中产
6月19日,小洪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陪妻子看电视。结婚5年了,妻子好不容易怀了孩子,还是双胞胎,这让小洪感到无比幸福。晚上10点,电视新闻发布了发改委的一则公告:自6月20日起,汽油、柴油价格价格每吨提高1000 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自7月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
小洪只觉得自己脑子里嗡了一下,不记得电视新闻后来说了些什么。他去年刚换了套大房子,位置在上海郊区,离小两口上班的地方都很远,但考虑到省下的房价可以买辆车,小洪觉得还是划算的。他以为政府会继续稳住油价的,想不到还是涨价了。
他一直在筹划买车。太太怀孕之后,挤公交很不方便,买车的事越发急迫。但现在油价成了现实的障碍。油价一涨,意味着每月要多付几百元油钱——这个数字小洪现在还可以承受,但是,万一油价一直涨下去呢?他开始后悔房子买得这么远。
即使油价一路涨下去,“车总要开的”。在上海,快要退休的沈先生对记者说,现在他每月的确要多支出几百元油钱,但还是像往常一样开车上下班,双休日有空也照常去近郊玩。“只要在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就不能让这点涨价影响我的生活质量。”
和小洪相比,老沈也许才是近10年内步入中产阶层的城市人群的典型代表。2004年老沈买了第一辆车。那是一辆1.6排量的Polo,在上海的年轻人中很流行。买车之后,老沈自己仍然骑助动车。因为车是给他刚刚工作的儿子买的,顺便接送老沈的妻子上下班。当时汽油每升3元多,这辆车每月油费不到700元。这笔钱由老沈的儿子支付。一年多后,老沈为自己买了一辆两厢富康,他在即将退休时成了驾车族。这辆车为老沈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而他为此支付的代价,是每个月800元左右的油费——当时汽油已经涨价了,和老沈买第一辆车的时候相比,每升的售价超过了4元。
2006年老沈在火红的股市中获利甚丰,他做了和许多人一样的选择,换车。他卖掉Polo,买进了一辆本田思域。新车的排量更大。这似乎不符合目前的环保潮流。不过,对老沈来说,他已经过了跟随流行的年纪。2008年,他也和其他驾车族一样,忍受着常常出现的油荒,以及突如其来的涨价。老沈如今不太在闹市区开车,但主要不是油价的原因,而是觉得打车更方便。对他这个年纪的中国人来说,对生活方式有自己独有的理解与想象,即使为此多支付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但小洪就不一样了:在中产生活的门槛上遭受到重创,是他始料未及的。大多数中国车主正如小洪一样,尽管世界油价越来越高,尽管加油越来越难,他们一直寄望政府会用补贴和行政手段维持中国的低油价,同时维持他们脆弱的生活方式。
从长远看来,这个希望是不现实的。油价继续上涨——对小洪来说,这是最不幸的消息——几乎是一定的了。
白领补贴金领?
调价后,上海的90号、93号、97号、98号汽油和0号柴油的价格普遍上涨了20%以上。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小洪那样懊恼。他的同龄人小朱希望油价涨到每升10元,这样,“马路上车子才会少一点”。
小朱并非幸灾乐祸。他只是希望油价上涨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尽管上海并不是中国堵车最严重的城市,这个年轻人每天仍然要在上下班的路上花去两个小时。私家汽车越来越多恶化了城市环境和交通,让小朱常常恼火。
从经济学理论上说,高油价会抑制汽车需求,但与世界油价的这一轮飙升同步,2002年以来是中国私人汽车发展最快的几年。在很多经济学人士看来,中国的现象之所以与理论背道而驰,正是政府的低油价政策导致的。

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由此招致的国际和国内的批评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批评人士人为,政府定价扭曲了价格机制,使其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低油价产生了两个后果,首先使得中国企业没有动力改进设备和技术,能耗居高不下,进而加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紧张。
而且,维持低油价,意味着大量的财政补贴。这种补贴的公平性也一再受到质疑。有人说,这是自行车上的蓝领补贴公交车上的白领,公交车上的白领补贴私家车上的金领。
25岁的程程工作地点离家很近,但作为礼物,她的父母准备送给她一辆昂贵的奥迪A4。她自己需要负担油费。 6月21日,程程以3.4万的价格拍下了一块上海私车牌照,比最低价只高出100元。当她还沉浸在喜悦中时,听说油价涨了,她看着车牌,觉得自己的开车梦可能会破碎。
大多数同龄人既不能理解也不会同情程程的不幸。有人认为,让中国收入较高的有车一族一直享受油价补贴,是不公平的。更何况,这种补贴越来越大,政府也感到难以为继。
2002年以后,中国成品油价格与世界基准价的差距越拉越大。中石化尽管多年稳居中国企业五百强首位,但一直在抱怨,它以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原油,却不得不以政府定价销售成品油,影响了它们的盈利水平。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周原说,当原油价格为100美元/桶时,每销售1吨汽油,中石化就要亏损2000元,销售柴油造成的亏损更多。而现在,原油价格已经飙升到了每桶超过140美元。
为此,中石化3个月前获得了123亿元的财政补贴。而据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测算,中国政府去年在油价上的补贴总计可达270亿美元。他预计,如果今年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130美元,而成品油价格不变,总补贴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将是全年GDP的2.2%。巨额补贴使得财政气喘吁吁,但中石化和中石油还是认为补贴难以弥补实际亏损。随之而来的是加油站外排起的长队。
两难选择
在油价问题上,中国政府面临两难。成品油涨价将大大加重企业的成本,而且会使通货膨胀雪上加霜。降低需求似乎成了第一选择。
6月23日至7月19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公务用车封存停驶50%。7月20日至9月30日,统一执行北京市的限行规定,公务用车一律实行“单双号”。尽量减少公务用车的使用。国管局副局长寻寰中6月19日强调,短距离外出办理公务尽量乘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节假日除特殊工作需要外,其他公务用车一律封存;出京执行公务除抢险救灾、执勤执法外,一般乘用公共交通工具。此外,还倡导干部职工上下班乘用或合租公共交通工具,还可以“拼车”,倡导每周少开一天私家车和中短距离出行骑自行车,减少私车的使用。
私车可以减少使用,但出租车却不行。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交给出租车公司的“份钱”在4800-5700元之间,约为营业额的一半。去年年底油价上涨之后,政府对出租车行业补贴的标准为双班车司机每月可获125元的补贴,单班车司机则能拿到187.5元。如今,一辆一天行驶350公里左右的出租车耗油35至40升,90号汽油每升涨价0.8元,意味着按每月15个工作日来计算,一辆出租车的油费涨了480元左右。
“6月20日以后,我开一个白班就得多出20元的油钱,加上晚班,一个月跑1.2万公里,得多烧1000多元油钱!”开了10年出租车的黄师傅对记者表示,虽然此次汽油涨价政府会对出租车行业做出一定补贴,但他担心补贴不太可能完全抵消增加的成本。他打算提前退休,在6月30日结束自己的出租车司机生涯。
看不到头的多米诺骨牌
并不是只有中国对油价头痛。
德国汉莎航空准备按照老虎的标准经营航空业务。飞机上可放行李的重量精算到最后1千克,甚至根据风向、飞机载重等因素,反复计算飞机的最佳起飞角度,以图最大限度地节省航油。美国的西北航空和达美航空索性将货机外壳上的油漆全部刮掉,希望通过减轻飞机重量来省油。据说一架波音747除去机身油漆后,可减重约200公斤。美国西南航空的省油措施是让飞机“减速”,称每个航班只需增加1至3分钟飞行时间,每年即可省下4200万美元(约合2.812亿人民币)的燃油开支。还有的航空公司发布新规,按乘客的体重定票价,把客运当货运来经营。
“没车等于没腿”的加拿大虽然盛产石油,但当每升无铅汽油价格一路飙升到9元人民币的水平,许多居民仍然叫苦连天。很多城市出现了“拼车联盟”,在大温哥华地区每周有多达150人加入“拼车”计划,和别人拼车出行。这些人往往只用一个人的车,然后分摊汽油费。为方便拼车者,还成立了专门的网站。
当汽油价格突破每加仑4美元(约合每升7.22元人民币)大关后,一些美国人开始采用原始的交通工具。在华盛顿州西雅图以北大约80公里的小镇阿灵顿,牙医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