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老师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t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受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盖世的。
  每年过年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鲜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上初中后,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作文中最长的。
  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昭示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一样。这其中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
  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4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业已是人至中年。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和布局安排,是写作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标题、开头、过渡、呼应、结尾等环节。新颖活泼的文章结构样式对于理清写作思路,促进思维表达和提高阅读审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历年高考阅卷现场来看,很多考生似乎掌握了基本结构方法(并列、对照、层进、总分),但文章结构固化,少有灵动。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固化,缺少见解与联结  结构固化,是指学生经过一年或者多年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