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学习兴趣;思 维能力;难点;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72—01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适时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策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且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想办法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形象化。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对学习一直保持感兴趣的状态。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种想法变成了可能。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飞机、服装、民间的剪纸等,再利用课件展示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这样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还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其获得亲身体验,进而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依次闪烁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这对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让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点击棱,就会出现红、蓝、绿3种不同颜色的棱,之后3种颜色的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样教学,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并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为后续计算长方体的棱长及表面积打好了基础。
三、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小学生对一些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无法进行有效理解。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铺路搭桥,就可以降低思维难度,进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先制作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击“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击“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可以使学生归纳总结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特点。这样教学,学生对时、分、秒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有效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多样的练习
在重、难点突破后,往往需要做一些练习题来对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学生往往在做练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这时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动画、音像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练习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设计“找兄弟,连一连”这一娱乐性练习。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张写有分数的卡片,当出示一张分数卡片时,要让学生判断剩余的卡片哪一张和它分数大小一样。如果一样就大声说出它们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再去连线。这个练习设计针对性强,趣味性浓,很受学生的欢迎。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等现象的产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72—01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适时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策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且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想办法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形象化。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对学习一直保持感兴趣的状态。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种想法变成了可能。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飞机、服装、民间的剪纸等,再利用课件展示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这样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还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其获得亲身体验,进而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依次闪烁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这对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让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点击棱,就会出现红、蓝、绿3种不同颜色的棱,之后3种颜色的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样教学,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并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为后续计算长方体的棱长及表面积打好了基础。
三、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小学生对一些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无法进行有效理解。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铺路搭桥,就可以降低思维难度,进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先制作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击“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击“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可以使学生归纳总结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特点。这样教学,学生对时、分、秒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有效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多样的练习
在重、难点突破后,往往需要做一些练习题来对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学生往往在做练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这时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动画、音像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练习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设计“找兄弟,连一连”这一娱乐性练习。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张写有分数的卡片,当出示一张分数卡片时,要让学生判断剩余的卡片哪一张和它分数大小一样。如果一样就大声说出它们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再去连线。这个练习设计针对性强,趣味性浓,很受学生的欢迎。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等现象的产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