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汪海林:别让资本成为破坏规则的“灭霸”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海林近年常在微博和B站等平台就行业不良现象发声,引起网友共鸣。

  翻看编剧汪海林的微博,相当于浏览了一遍他的对线(一对一互怼)实录。他敢点名批评流量明星演技差,导致几个顶流的粉丝群都在他的评论区打过卡,从此成了粉圈“公敌”。“成年人还能怕孩子吗?”他以此经历做了一次演讲,题目就是《我与流量的战争》。
  他对抄袭者开炮,对互联网平台开炮,自嘲“给行业添乱”,一旦看不下去,就必须发声。“以前,行业有前辈说:你们不要动不动批评行业现象,应该埋头搞创作,打铁还需自身硬。但,迅速地,前辈发现,首先淘汰的就是打铁的。行业追求豆腐渣的时候,打铁就成了笑话。”
  1997年,汪海林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次年正式入行。20多年里,他经历了中国电视剧商业化的全进程和电影业从衰败到复兴的全过程。眼下郑爽事件正在持续发酵,明星逃税之外,关于演艺界的很多话题和现象,关于对行业的忧虑和期待,他仍有话要说。
  以下是汪海林的口述。

“1爽”和没回本的《觉醒年代》


  这次郑爽天价片酬曝光出来,我们行业内其实很惊讶。限薪限价之后,还敢要这么高的价,不可思议。
  这“1爽”的天价片酬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先给你捋一个片酬的变化过程。我入行的时候,一线的演员和一线的编剧、导演,3个人片酬是持平的,一样的价格。比如说当时演员可以拿到5万块钱一集,那么最好的导演和最好的编剧也是5万块钱。更早还有3万块钱(一集)的时代。
  印象里是到了2003、2004年的时候,同样级别的情况下,演员比编剧和导演的片酬,基本上已经高一倍了。演员要价10万块的时候,编剧和导演想要到10万块,已经要不到了。
  这里面是有一个市场选择的。演员能卖片的话,他要价更高。制片方就会算账,这个戏成本多少,卖电视台收入多少,海外发行收入多少,广告招商收入多少。加加减减,一算利润,他觉得这个要价也给得起。演员谈片酬,也知道这个账,所以他会卡你脖子要价,但会留一点利润给你,要不然行业没法干。
  到了2013、2014年,互联网公司进入影视行业。最初他们能给到几千块钱一集的片酬,对市场没什么影响。后来能出到10万元一集,相当于一个中小型电视台。当出到50万元一集的时候,它就相当于一个卫视了。2015年,一剧四星(一部电视剧可在4家上星卫视播出)改成一剧两星(一部电视剧最多同时在两家上星卫视播出),互联网平台就相当于第三颗星了,话语权立刻变大。它通过市场地位的上升来影响市场,但出价依旧是在理性范围内和市场框架里。
  什么时候开始跑偏呢?是当互联网平台互相争夺市场占有量时。他们要争夺会员,要有独播资源,于是提高收购价,增强所谓的头部大剧,产生了非理性竞价,不计投入,烧钱亏钱。收购价高到什么程度?可以出10个亿买一部剧,七八亿的也有好几个。
  演员高片酬也就炒起来了。互联网思维里只相信数据和流量,那么就出现了新的模式:平台指定流量演员范围,“有这几个人我就买”,让制作公司在里面选,经纪公司坐地起价,今天依然是这样。接着平台报价,比如购片价报到5亿元,制作公司就可以出3亿元请平台指定的演员,一男一女,一人拿走1.5亿元。除去税和其他,制片方可以赚接近1亿元。真正用来拍戏的钱差不多是5000万元,其中还包括编剧、导演、所有工作人员的费用。
  如此一來,电视剧能好看吗?
  为什么平台不根据剧本报价?因为看不懂剧本。为什么不根据演技指定演员?因为看不懂演技。互联网只相信数据,于是流量艺人可以靠刷上去的假数据,轻松获得上亿片酬。天价片酬不是市场规律的反映,是操控出来的结果。
左图:郑爽拿天价片酬主演的《倩女幽魂》(改名《只问今生恋沧溟》),被业内预测为烂戏。右图:汪海林说,高口碑剧集《觉醒年代》至今没有回本和盈利。

  2016、2017年的时候,我看到在整体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有些艺人却在要1亿元、2亿元的片酬,这本身就是罪恶的,对不对?如果整个行业在盈利,而且你能创造价值的话,你拿多少钱都可以。行业都在亏损,你们还在涨价,疯了。
  我知道有些很好的一线艺人,一直没有涨价,非常理性,始终保持正常价位。在完全能要8000万元甚至上亿元片酬的环境下,他们没有,这是很难做到的。
  平心而论,2019年明星限薪令出台之后,这两年高片酬的问题好了很多。而且平台持续亏损,也意识到自己被明星高片酬绑架了,他们也开始限价。单集限价最高500万元,限集40集,所以一部剧2亿的收购价是天花板。除去税和其他费用,哪怕演员最高能分走40%,也就是四五千万元。如今,为了防止天价片酬死灰复燃,我觉得最根本还是要解决购销机制的问题,靠剧本和故事定价,而不是靠演员和流量定价。
一图:电视剧《孤芳不自赏》大量运用抠图技术,引发差评。二图:鹿晗主演的电影《上海堡垒》遭遇票房惨败。三图: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被曝应援买奶、倒奶丑闻。四图:粉圈的日常控评文案。
  这次公众对天价片酬的事很关心,肯定不是简单的仇富心理。为什么当年梅兰芳拿高价片酬,没有任何人质疑?我外婆和我讲过,当时一般人唱戏卖票是两毛钱一张票,梅兰芳来了,那就是三块钱一张票,他就能创造出这样的市场。这样的票价和他的水平、他的德行、他对行业的贡献是挂钩的。
  可我们一些拿高片酬的艺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水平没到,德行没到,对行业的贡献没到,拿了那么多钱也没干那么多事。看看这些年拍的那些烂戏吧!老百姓最愤怒的,并不是一个数字问题。
  我们不光要看到高片酬,还要看到高片酬最后出来的是哪些作品。《倩女幽魂》肯定是个烂戏,烂戏为什么能有高片酬?《北平无战事》为什么没有高片酬?《觉醒年代》为什么没有高片酬?行业有没有把财富真正流向那些值得的演员和作品?
  据我所知,《觉醒年代》至今没有回本,更别提盈利了。这些年,我们给一些明星天价片酬,让烂戏赚大钱,真正的文化精品却无收益无回报,真正的文化内容非常非常缺钱,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天价片酬不应该停留在批评演员的层面,还要追问:我们在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平台在追捧什么样的作品?文化大国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这些是更根源、更焦虑、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流量与粉圈,“这样的青春不应该有你”


  流量是什么?就是明星的数据。原是互联网的一种结算方式,后来成了代指没演技、没实力的贬义词。
  没作品、人先红,是流量的最大特点。国内制造流量,最早从“归国四子”开始,他们是从韩国偶像组合回来的艺人,主要是歌舞和唱跳。2015、2016年的时候,我感觉他们一下子就红了,但不知道他们是谁,因为根本没有作品。为了打造他们,公司投入大量的宣传费用和营销费用,是把这个人当成一个产品进行营销,而不是营销他的作品。
  制造这样的流量需要依赖大量资源和数据。这是一个完全绕过院校体系的造星体系,投入产出周期大大缩小,好像坐火箭上去的,可以说是一种行业造星行为。还有就是,这样造出来的星都差不多,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也分不清谁是谁。
  这些年我批评、得罪过不少流量,主要是针对专业能力。为了配合他们,有的剧集没有两行以上的台词,有的剧集成了PPT电视剧。这样的流量明星,很怕动真格把他们扔到真的市场上去。为什么有些流量一演电影,票房就惨败了?因为大众市场与粉圈市场有本质不同。粉丝群体买账,普通观众不买账。
  最近两年,我也看到一些艺人在努力打破流量的定义。比如易烊千玺,他去中戏学习,磨练演技,要做演员,我觉得挺好的。还有李易峰,不再走偶像的路线,而是不断尝试改变,我觉得也挺值得鼓励的。说明他们都有各自的追求。
  这些年批评流量的时候,我和他们的粉圈也打了挺多交道。他们每天过来骂,满嘴脏话,动不动就诅咒你。其实他们年龄很小,十三四岁,心智和文化程度还不够,经常前一天跑来骂我,后一天又和我道歉,说之前没看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也没放在心上,他们本身是小孩,理解能力差,情绪波动大,今天这么想,明天不这么想。
  我还遇到过粉丝跑来跟我说:“你认为这个作品不好,但你知道吗?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利·波特!”“哥哥的唱片发行量破了迪士尼纪录!”“你的批评影响了哥哥的仕途。”仕途?难道他要赶考吗?
  狂热的粉丝每个时代都有。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所谓的打投、控评、反黑。以前的流行音乐有周榜,没有说要去刷榜的,因为这是作弊。喜欢就可以了,享受真实的排名就可以了。现在粉丝会公开说我给谁刷榜去了,我给谁刷数据去了。我说这是公开作弊,他们觉得非常委屈,说各家都这样,我给他刷量,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吗?你为什么单说我家呢?
  这种思维催生了伪造数据的产业链,也就有了眼下《青春有你3》的倒奶事件。为了给喜欢的爱豆投票,可以去作弊,去买奶,然后把27万瓶奶倒掉。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平台利用粉丝的心理做了这种设计,企业为了赚钱,自己辛辛苦苦生产的牛奶,自己鼓励别人倒掉,令人发指。这样的青春不应该有你。
  我收到过私信,说同学喜欢上某个爱豆后性情大变。这不是爱豆给她带来的改变,而是粉圈改变了她。我认为,中小学生个人是否追星追什么星,可以自己选择,但参加明星应援组织,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干预。这种带有商业性质、内部形成等级的应援组织需要进行登记,纳入社会有效监督和管理中去。
  今年我把相关内容做成一个提案,请冯远征老师带到政协上提出来。远征老师认为这个提案很好,但应该不是一年能解决的。他说可能明年要继续提,后年还要提,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我支持整顿粉圈,反对设置打投环节的选秀节目,这几天被疯狂攻击,我还向新浪微博投诉了。希望“清朗”专项行动整治粉圈不要走过场。粉圈的事不是小事,是我們从资本的虎口中争夺青少年,大家都有历史责任,不能失守。

资本不是中立的


  资本对演艺行业的影响已经细致入微。
  比如说粉丝控评。小粉丝可能想得很简单,就是他骂了我喜欢的人,我要骂回去。但其实后面的资本却很清楚控评的目的——流量要用来争抢资源和兑换广告的。他们支持粉丝改变影视行业的“游戏规则”,通过投票刷分、数据造假,介入到专业领域。
  再比如明星离婚。有可能两个人早离婚了,但必须等到一定时机才公布。为什么?资本不答应。这些年我们很多明星都参与到资本运作里去了,资本运作没完成,你们俩一宣布,股民怎么办?投资怎么办?
  印象里资本涌入影视行业,大概有这么几次。先是煤商和房地产商大举投资,时间是2003年到2013年。2014年开始,很多影视公司资产重组,实现资本化。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崛起,为影视项目提供了额外的融资渠道。最后一波热钱就是 BAT(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的进入,深度介入影视制作和发行。
  有人说资本没有好坏,是中性的。但读过马克思的都知道,资本是有人格化的。资本投向谁、不投向谁是有选择的,不是中立的,是有话语权的,是要利益最大化的。
平台追捧甜宠剧,导致此类剧集扎堆,内容充斥“工业糖精”。

  互联网资本人格化之后,特别像漫威电影里的“灭霸”,觉得一切都归我,演员也要签,签了还要和人家“分约”,以后演员挣的钱永远要分平台一份,这是欺男霸女。制作也要插手,播出也是它说了算,什么都想占一头。它要甜宠剧,今年都是甜宠剧,全按它的逻辑来。平台就等于市场了。
  我觉得互联网资本不能“灭霸化”,因为大家要共存。他们可能需要反思一下,怎么去形成共赢的局面,而不是说你做一个所谓的全产业链,所有的钱都让你挣了。如果生态被破坏了,整个行业就都没饭吃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互联网资本妖魔化,因为它也不是故意来捣乱的,不是以破坏我们的生态、伤害我们的内容为目的的,而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商业逻辑,或者是在盈利压力下所做的一个行为,所以我们要建设性地去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谁要灭了谁。
  我做过一个演讲,主题是影视圈20年目睹的怪现象。怎么避免和杜绝这些怪现象?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比较深刻的购销机制和创作机制的改革,回到真实的市场,鼓励真正的市场竞争。未来如果内容生产者能和观众直接对接,我想这会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谁也别来评判作品好坏,一切交给观众判断。
其他文献
重回《巴黎协定》  2月1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美国于当天正式重新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美国前总统特朗普2017年6月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该协定。特朗普此举遭到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网友热议   堂堂大国,做事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好像没有美国,世界就要完蛋了?   会不会下任总统又退出呢?  解词人 王石川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
读阿瑟·黑利的小说    人类文明越是进化,渴望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认识的信念,就越是抓住人们的头脑。拜伦在他著名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记下了这样的话:“宇宙象一本书,一个人只见过自己的国家,等于只读了这本书的第一页。”随着语言媒介的日益发达,这种信念的实现,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今天,通过一部文学作品传递的信息,人的视野可以轻而易举地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到达大洋彼岸的任何角落。你没有去过号称“金州
乌克兰丨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  為防止新年期间疫情进一步扩散,2021年1月8日零时至25日零时,乌克兰实行全面封锁政策。但许多医务工作者表示,封锁政策来得太晚了。现年30岁的马尼奇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乌克兰西部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地区的一名乡村医生。马尼奇说,乌克兰医疗保健系统资金不足,现状令人担忧。截至1月8日,拥有4200万人口的乌克兰已有110多万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近2万人死亡。马尼奇医
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图为余留芬在大会上发言。  余留芬  1969年出生,贵州盘州人,大专文化。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8年入選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名单。现任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  “接受完你的采访,我得抓紧时间睡一会儿。”余留芬说。她刚结束农业界的一场小组讨论,穿着一身黑色正装,胸前戴着“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出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鼓舞法国人抵抗德国入侵,曾經说过一句名言:“一个能向世界提供300种以上奶酪的国家是不会灭亡的。”无独有偶,丘吉尔的二战盟友戴高乐也说过一句名言:“管理一个生产365种奶酪的国家真是难上加难。”  这两句广为流传的话不仅说明了法国奶酪品种之多,也成功地给这种古老食品贴上了一个让人垂涎欲滴的标签。  关于奶酪的文字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古代苏美尔人的文献收录了大约
李学勤治学经验杂谈    在古文字学和考古界,李学勤是富于活力而又成绩卓著的。  古文字,是指甲骨文、金文、陶文、简牍及缯书等。它们有的比起现存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还要早一千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一般人眼里,这些都是“天书”,就是不少专攻史学的,也视为畏途。难怪有人曾说,搞古文字的“若射覆然”。当然,把古文字研究视如猜谜和押宝,这是出于无知的诳话,事实上它同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仅从五四以后算起,
南北朝时代,西魏军攻破了梁朝的都城——江陵。梁元帝萧绎把失败的责任归罪在读书上。为了表示“追悔”,他下令一把火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册。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道:“读书万卷,徒有今日,故焚之。”这个虽然酷爱读书,却非常愚昧的皇帝,抱着对十四万册书的深恶痛绝的愤慨,在敌军的屠刀下结束了生命。  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他著的《读通鉴论》一书中,为这件事写了一篇评论。他指出,梁元帝的亡国,书是没有责任
安格拉·默克尔德国总理“欧洲需要有独立的对华政策。”  日前,默克尔在欧盟领导人视频峰会记者会上表示,欧洲需要有独立的对华政策。“这不仅仅关乎经济利益,还关乎我们所谓的欧洲主权。”  默克尔进一步解释说:“我们与美利坚合众国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但显而易见,我们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国与中国在阿拉斯加进行了广泛的对话,我们也将与中国进行对话。我们必须看看,如何和中国拥有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我们应该有我们
朋友S是位写小说的。前不久我到他家去,见他正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搭儿校样,身旁的饭菜已断了热气,也顾不得吃。我以为是他自己的一部新作又要出版了,然而不是。他说:“甭说是我,再加上个‘们’字吧,一时半会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书!这是中国曲艺出版社的《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快出书了,它能抢走小说家的不少读者。不信?可以拿你先做个试验。”  自信我是铁杆小说迷,不至于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带书回家的那个晚上,
电影《焦裕禄》剧照。  1966年2月6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正在录音。稿子还没念到一半,播音员齐越已经泣不成声。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篇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文章。那天上午10点,伴随着齐越的声音,电波所及,焦裕禄的名字传遍全国。  那一年,16岁的王冀邢就守在收音机旁,止不住地流泪。那是他第一次听到,一位领导干部对老百姓说,“我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