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市总规编制的创新与探索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2017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公布了全国15个试点城市,江苏南通是其中之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怎么做?南通市正在积极探索。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规划工作体系中最高层次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上下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也拉开了帷幕。新一轮总规编制试点工作,是重在推动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方式改革与规划体系完善的一项引领性工作。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一要求,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从2017年8月份正式启动,按照高效、透明、民主的原则稳步推进,进展良好。

高起点定位,以新理念开启新总规


  南通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新新时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高度,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产、城、人”融合、和谐,完善城市要素支撑体系。
  统筹交通、人口、用地、市政、生态等重要布局。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既考虑区域通勤需要,更考虑核心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共享需要、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物流需要、不同交通体系之间的衔接需要。充分研究交通对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聚变作用,明确规划目标和阶段性考核目标。本着有利于提高产出效益、聚集和吸纳人口、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等原则,对人口、用地、地区生产总值调控方案进行深化研究。
  加强“一城三镇”历史文化保护。在传承、发扬张謇城市规划理念的同时,本着“敬畏历史、修缮保护、改善民生”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寺街、西南营和唐闸、天生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
  积极打造城市特色空间。落实《江苏省城市空间特色战略规划》,实施“生态+”战略,保护“江海山河岛”的自然生态基底,增加滨水环境、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塑造“江海绿城”。
  构建江海联动的生态网络。落实长江保护,建设沿江生态廊道;加强沿海保护,促进沿海经济带绿色发展。组织国土、海洋、环保等部门与总规编制项目组对接沿江沿海岸线利用规划,就主要内容逐项进行对接。

高效率推动,以新机制统领新总规


  成立高规格的总规编制领导小组,坚持城市总规“全市编”,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凝聚合力。
  充分利用领导小组机制,积极调动部门资源协调推进总规编制工作。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城市总规编制领导小组,负责总规修编试点重大事项的指导和决策,形成党委管总、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齐抓共管格局。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常态化推进总规修编日常工作,全程指导和协调;市规划局为汇聚众智、形成广泛共识,创设“总规与众堂”这一载体,定期把脉总规编制中的重大问题,为总规编制提供智力支撑;规划、发改、国土等38个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正常协调推进。确定规划、发改、经信、国土、环保、交通、建设、港口等8个部门作为核心工作组,负责重大事宜的即时沟通协商,确保内容沟通到位、思想认知到位、技术辅导到位、任务落实到位。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建立专家咨询团和公众参与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和公眾参与的“1126”工作机制,构建强大“外脑”。聘请多名国内著名城市规划学者为城市总规编制顾问,组建由10名成员组成的公众参与咨询团、分阶段邀请10名市民代表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建立线上线下2个宣传平台,开展6大类公众参与活动。
  充分利用试点政策优势,积极探索总规编制改革新路径。部、省主管部门领导对南通市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多次组织技术辅导、成果交流、方案研究及工作指导。市规划局支持规划编制单位从技术层面开展对接,多次组织局机关相关人员以及项目编制组成员考察学习,先后赴深圳、广州、厦门等地学习总规编制改革相关工作和“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经验。

高要求编制,以新内容诠释新总规


  南通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以住建部试点文件为指导,认真学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验,立足江海交汇的基本特征,突出市辖县(市)的基本特点,遵循区域协同的基本理念,打破原有固有模式,根据事权划分和管理权限,将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划分为“条块结合”的若干部分,构建了“一个文本、一个平台、一套体系、一套机制”总规成果体系。
  主动对接服务上海,谋划城市发展战略定位。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上海2035、扬子江城市群等重点规划,都赋予南通发展新定位。在此背景下,组织编制《南通·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战略规划》,主动对接江苏“1+3”功能区战略实施和省委省政府对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战略定位,认清南通的责任和担当,统筹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市县空间、城乡空间、城市生态空间和江海空间,重点谋划好过江通道、高铁与机场、港口问题。经过几轮对接,务实提出南通发展愿景及战略目标。
  落实功能区战略,基本划定全域“两线三区”。坚持下辖县市“两线”均由各县市自己划定,规划部门给予前期指导、中期检查及后期调整等全程跟踪。针对“两线”叠合形成的矛盾,以刚性控制、保障发展、预留弹性为原则,充分调动下辖县市自身内动力,在充分尊重各区各县(市)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按住建部技术要求严守底线,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反复研究,得到各区、县(市)的大力支持,基本形成市域“两线三区”划定的初步成果。
  遵循国家生态保护要求,优化沿江沿海岸线管控。根据住建部对南通沿江沿海岸线保护利用提出的相关要求,在总规编制中,一方面以长江大保护为导向,优化“三生”空间占比。增加生活空间,减少生产空间,放大生态空间的生态效益,坚决腾退与生态红线相冲突的功能。另一方面以沿海生态保护为导向,加强沿海陆域生态保护,加强沿海岸线的开发建设引导。市规划局与市国土、环保、港口、海洋等部门及下辖区县(市)多次对接沿江沿海岸线利用规划,保证规划落地。对沿江沿海岸线根据现状逐段提出优化方式,提升生态、生活岸线比例,减少生产空间要求,确保生产岸线比例控制在50%以内。
  构建科学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考核机制。围绕引导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落实住建部“量化总规、指标管控”的要求,深入开展指标研究和考核机制的制定工作。市规划局积极与各部门对接,并由发改委牵头,在加强2020、2025、2035等关键节点数值分析测算的同时,对指标名称、指标内涵进行了深化研究,初步构建了45项指标,6项为特色指标。同时,为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相关要求,由市发改委牵头,根据指标体系,组织编制分阶段、分年度的考核机制。
  坚持规划统筹,不断完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作为总规的并行成果,按照住建部《“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要求,高标准构建了覆盖23个部门包含142类要素的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体系,并从图纸绘制、信息共享、并联审批、实施监督、评估考核、服务公众、辅助决策和扩展应用八个方面开展南通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使“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成为市委市政府辅助决策的强大工具与长效机制。
  (作者系南通市规划局局长)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以党建为统领,强化使命担当,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组织开展了“建‘四强’党组织,做‘四优’共产党员”活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党建+”模式,为汉王经济社会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使城市与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探寻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环境保护工作和提升民众环保素养是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都经济开发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产业政策、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的根本导向,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精神,按照国家级开发区创建整体部署,重点实施产业转型、创新融合、政策统筹、保障提升“四轮驱动”,全力打造高质量先进制造业基地江都沿江板块。  一、紧扣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驱动。经济规律表明,工业化中后期外在资源驱动型模式必然向内在提升驱动型模式转变,为此我们将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但在工作中时常被等同于党的基层组织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应更加科学和规范。文章从学习型组
通过对春城温馨苑住宅楼概况的简单阐述,提出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春城温馨苑住宅屋顶的雨水系统安排设计情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且延伸分析了屋面雨水排系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掷地有声的三个“没有变”驳斥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的杂音和怪论,给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怪论——“民营经济离场”等引发质
用心用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化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是党员干部应该扛起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2018年初,我到樊川任职后了解到,液晶显示器、薄膜晶体管、陶瓷、玻璃、粘合剂、阻燃剂……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其实都离不开一种产品——氧化锌。锌产业是樊川镇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关系着全镇近1/10人口的生活就业。全镇大小锌品生产企业共有43家,相关从业人员约2000名,其中安置残疾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