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感到比较困难,普遍感觉地理难学、学不懂,不少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甚至出现沉闷乏味的现象。作为地理教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怎样才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平等 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
一、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过多强调的是“师道尊严”。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神圣不可侵犯,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从而扼杀了学生的独特性。
1、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太权威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信息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思维敏捷、好奇好动,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教学模式才能发生变化,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场景。
2、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一定要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对待学生,就像对待一堆未经雕琢的璞玉,这样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进步。
二、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切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学生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效率也很低下。教学切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1)注意导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一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凡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谜语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谜语导入,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如:在教《地图》这节课前,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新课,课堂气氛顿时进活跃起來,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诗词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若能运用诗词来引入新课,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如在讲述《长江》这节课前让同学们朗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并让他们回答这首诗是谁写的?描写了哪条河的景色?以此导入新课。
(2)善于设疑。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经常设计一些疑问可使学生始终维持兴奋状态并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关节点处设疑置问,就能把力量用在刀刃上,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
例如:在讲《日本》时,先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然后设疑:日本在第二次大战中,是一个战败国,而目前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那么日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国情、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
如讲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高山冰雪和内陆河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时,边讲边提问:“我国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00mm以下,少的只有50—60mm,而且这些降水,不是蒸发就是下渗地下,那么内流河的河水来源是什么?”
(3)借助地图,培养思维能力。
地理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不仅仅要了解是什么、为什么,还要了解在什么地方。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地理图象能把遥远变得贴近,将抽象变得形象,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
如在学习《黄河》一节时,可在黑板上绘出黄河简图,紧扣教学进程,边画边讲,形象生动,利于知识点和地图的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如在讲西亚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指导学生首先在西亚地图上,找出西亚的五海、三洲的位置,接着再指导学生找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就很自然地使学生把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弄清楚了。
三、恰当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他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黄河》一课的教学时,课前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放松,静下心来。上课伊始,让学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的录像,并伴有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创设情景,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黄河边。
例如:在讲《欧洲西部》一课的课前,先播放欧洲风光及欧洲西部的牧场和生活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
总之,作为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加之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的适当转变,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平等 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
一、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过多强调的是“师道尊严”。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神圣不可侵犯,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从而扼杀了学生的独特性。
1、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太权威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信息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思维敏捷、好奇好动,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教学模式才能发生变化,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场景。
2、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一定要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对待学生,就像对待一堆未经雕琢的璞玉,这样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进步。
二、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切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学生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效率也很低下。教学切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1)注意导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一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凡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谜语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谜语导入,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如:在教《地图》这节课前,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新课,课堂气氛顿时进活跃起來,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诗词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若能运用诗词来引入新课,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如在讲述《长江》这节课前让同学们朗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并让他们回答这首诗是谁写的?描写了哪条河的景色?以此导入新课。
(2)善于设疑。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经常设计一些疑问可使学生始终维持兴奋状态并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关节点处设疑置问,就能把力量用在刀刃上,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
例如:在讲《日本》时,先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然后设疑:日本在第二次大战中,是一个战败国,而目前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那么日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国情、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
如讲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高山冰雪和内陆河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时,边讲边提问:“我国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00mm以下,少的只有50—60mm,而且这些降水,不是蒸发就是下渗地下,那么内流河的河水来源是什么?”
(3)借助地图,培养思维能力。
地理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不仅仅要了解是什么、为什么,还要了解在什么地方。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地理图象能把遥远变得贴近,将抽象变得形象,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
如在学习《黄河》一节时,可在黑板上绘出黄河简图,紧扣教学进程,边画边讲,形象生动,利于知识点和地图的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如在讲西亚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指导学生首先在西亚地图上,找出西亚的五海、三洲的位置,接着再指导学生找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就很自然地使学生把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弄清楚了。
三、恰当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他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黄河》一课的教学时,课前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放松,静下心来。上课伊始,让学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的录像,并伴有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创设情景,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黄河边。
例如:在讲《欧洲西部》一课的课前,先播放欧洲风光及欧洲西部的牧场和生活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
总之,作为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加之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的适当转变,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