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物理教学弥漫生活的芬芳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和感悟物理学习的价值,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教学即活动的教学.而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生活大舞台是学生感知物理的源头活水,我们在教学中,应建立物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点,瞄准学生耳熟能详的、兴趣盎然的生活事例,以此为切入点,吸引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认同感,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激活物理课堂的活力.
  1发现物理,感受源自生活,培养情感认同
  生活处处皆物理.物理现象可谓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物理知识也蕴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何培养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的“慧眼”,去学会观察、体会大千世界,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前、课后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观察,去体会,用心感悟身边的自然现象,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生的来龙去脉,从而将其与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万事万物的发生绝非偶然,其存在着遵循自然规律的内在本源,即相应的物理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同时学习物理知识也如身临其境,既产生了对知识本身的亲切感,更从心理上产生了悦纳物理的情怀.
  初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步入奇妙的物理世界之始,更应注意紧密依托生活背景来传授新知,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原本枯燥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亲切、新鲜有趣,让学生感觉空洞乏味的物理规律均是生活问题的浓缩,使物理知识有了落脚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虽然在教材的第一节,都会介绍许多生活现象,但要真正让学生体会,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融入,让学生伴随着对应的生活现象在内心深处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如苏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物态变化”,教师通过列举人大声讲话时,用手感知喉咙处有明显的振动感;钓鱼的人不喜欢有人在附近大声交谈;生病输液时用酒精擦拭皮肤感觉凉爽等现象.这些现象,学生不仅熟悉,而且有切身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将他们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豁然开朗,不仅体会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更对新知学习消除了陌生感,产生了对新知学习的认同.再如教学“水资源保护”的知识时,结合近几年农村夏收和秋收时的秸秆焚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一些不负责任的乱抛乱烧行为,既浪费资源,又对水资源和大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这样的事例,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物理源于生活,物理即研究我们生活的情感判断.
  2巧妙演绎,融入生活因子,助推物理教学
  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产生厌学情绪,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割裂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使物理学习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支撑,导致物理学习犹如空中楼阁,物理知识仿佛天外来客,缺乏认知上的落脚点,学生无形中产生对物理学习的距离感,生成了对物理课堂的敬畏心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在演绎物理教学时,舍本逐末,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忽视对知识产生的生活基础的认知,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如雾里看花,不明就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物理知识产生的情境,从而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和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从而将新知主动融入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
  2.1创设生活情境,助推学生主动学习
  物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之处是引导学生体会某一新知教学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面临了新的挑战,有了新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新概念或者某一新知识才会应运而生.鉴于此,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如教学“密度知识应用”时,笔者给学生讲述国王要求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情况下,验证王冠是否是纯金打造的故事;对于在考古中发掘出的古代物件,考古工作者又是如何知道其组成成分的?面对现实的问题,学生陷入了深思,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待问题得以解决后,他们体会到“密度”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同时,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依靠自己思考,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疑问而带来的快感,增强了利用所学知识探求生活问题本质的强烈愿望.
  再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课堂伊始,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太空大战”的影片剪辑:影片中杀声震天,人物左突右出,斗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面真的符合物理原理吗?我们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这一影片,发现其有什么问题?这样的引入,学生感到物理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严谨严肃,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同时,学生还产生了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学好物理能让自己更睿智,从而产生养成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去审视我们身边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
  2.2巧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好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将新学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内化,升华提高的过程.而生活经验,由于产生于学生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在学生思想深处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将其迁移到学生新知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物理知识.如教学“比热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在培育秧苗的季节,晚间向田里罐水,白天则要将水放掉?”“汽车发动机为什么用水作冷却剂?”“有条件的城市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建设一些人工湖.”“沙漠里昼夜气温变化很大,我们这儿为什么不是这样?”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比热容表”,学生切实认识到“比热容是决定物质温度改变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可见,借助学生身边之事,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是紧密、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3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物理价值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归宿,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提供了便
其他文献
在小班化初中物理教学中,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占有的数量最大,这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平平,而且较为安静,常常被教师所忽视.而“隐形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大的.由于“隐形学生”物理基础较好,并且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注意对“隐形学生”的关注,积极发现“隐形学生”的优势,并且将其进行有效地利用,使“隐形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隐形学生”的良好发展.针对小班化物理教学
新课程教科书上的习题,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材习题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知识背景,对以教材课后习题为背景的素材进行恰当的引申、拓展、推广,实施变式教
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教放在首位,形成了“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理念开展课堂教学,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往往又不甚理想.“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思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僵化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先学”的内涵、分类及需注意的问题  1.1 “先学”的含义  所谓的“先学”并不是让学生孤立的,盲目的,毫无头绪的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教师对学生的“先学”加以限
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匮乏,基础薄弱,所以初中物理知识直观、形象,内容更多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理解上难度、深度要求低.故很多学生初中阶段物理成绩还不错,但是进入高中,就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物理成绩很不理想.要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知识点的衔接主要有三大块:力学、电学、能的转化与守恒.这几块的内容既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学习的
在我国刚刚加入WTO后的第一年,职业教育就赢得了良好的开局: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朱基总理、李岚清和吴邦国副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即将颁发《国务院关于大
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物理实验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生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紧张单调的,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物理实验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在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融入课堂并不断提高学习上的各方面能力.  1 培养兴趣
作业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应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获取学习过程中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老师而言,作业也是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从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每位一线教师都应该保证每一次作业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作业有效性保证可以从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三方面来达成.  
网上晒课、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创新教学,以及微课评比已开展得轰轰烈烈.笔者两年来在利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制作微课、晒课修改编辑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惑,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摸索出一些独特独创经验.之所以称独特独创经验,是因为“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使用教程”中没有这些技能,都是笔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摸索出来的技能,命名为“录屏软件Camtasia S
“同课异构”的目的不是为了同场竞技,而是为了相互交流,这一目的决定了教师授课风格、形式可以多样化,从而让人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在鉴赏中找寻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色.rn“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思维为中心的科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发展?本文根据一节优质课的实录整理,扼要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教学过程,然后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  1 教学过程  1.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的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