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地看,美国“再工业化”热议的背景或起因,系一种民众情绪和政客热炒的“对接”,缺乏微观机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现实rn“后危机”降临以来,美国政经界有个渐热的话题,这便是“再工业化”.何为再工业化?具体说,就是重振美国制造业;说得形象些,就是美国“重返制造业”.rn客观地看,美国“再工业化”热议的背景或起因,系一种民众情绪和政客热炒的“对接”.热炒的“素材”是“后危机”以降美国经济复苏与就业滞后的巨大反差.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衰退只经历了6个季度,但就业恢复的节奏却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长,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故而美国民众那里有一种渐增的情绪,认为是美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移往境外,导致了美国就业岗位的减少.更有甚者,说是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这种情绪到了政客们那里,不仅成了热炒的话题,而且还得到“关联智库”的研究支持.有论者将美国就业不振视为上世纪“去工业化”的结果.有论者证明,服务业虽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但其就业机会创造不及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