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除了激发兴趣外,还应讲究方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一下子就拔高难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应降低难度,从片段训练入手,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片段训练目标集中,花费时间少,见效快,而且方式灵活多样,容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教师要通过观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片段训练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作文能力的强弱,则是通过作文片段来体现。如果学生的片段作文写好了,那么他们的观察、认识、思维、想象等能力就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片段训练,抓住每个有利时机,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观察——让学生有一双慧眼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感知活动。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感知清晰。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规律,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能力。指导观察方法,一是要教会学生有序观察,譬如方位顺序、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时间推移顺序等。二是要教会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三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辨析特点。
二、阅读——让学生有一块明镜
阅读和写作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的指导并不能泛泛而谈,它需要找到一个由“读”到“写”的切入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具有典范写法的文章或段落就是这个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如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
(一)从文章的写作顺序入手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特别让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如针对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常常写得很混乱的问题,在教学《金色的鱼钩》的第二段“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兒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时,笔者先指导学生分析这段话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找出作者写人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再让学生背下这段话。紧接着按这样的顺序让学生仿写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的外貌。这样的训练扎实有效。
(二)从写作方法入手
写作方法的渗透教学尤其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中写作方法包含的面比较广,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文章的结构形式、多种修辞方法的渗透应用等。许多学生选材新颖,语句也优美,可就是表达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表达顺序的原因之外,主要是文章的结构不完整、脉络不清晰造成的。其实写景、写人的文章多用到总分总的结构,所以,总分总的结构应该是首先让学生掌握的文章结构。
三、练笔——让学生有一双巧手
(一)抓住时机,让小练笔水到渠成
教师组织课堂练笔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1.“情”动而练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感悟之后,“写”才能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至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这样他们胸中喷薄的情感就会流淌于笔尖。
2. 思“辩”而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学生通过辩论,不仅可以阐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师可在这“辩”处设练,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二)抓住“三点”,让小练笔独具魅力
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课文内涵的慧眼,及时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课文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 找准文章精彩点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2. 关注文章留白点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3. 留心文章细微点
所谓“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用心去发掘,也能显出“风韵”来。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使学生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理解性的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的想法。这样就能通过语言训练“架桥铺路”,从细节中感悟人格魅力。
(三)多变形式,让小练笔精彩纷呈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训练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
1. 仿写文本,举一反三
仿写是引导小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每个学生写作的起点都是仿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仿写,可以写一个句子、几句话,也可以写一段文章。
2. 对话文本,身临其境
每篇文章都有最能拨动心弦的地方,此时教师如果可以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让文章蕴含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将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 拓展文本,自由想象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其他常用的练笔方式还有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能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创造展示的平台。
总之,片段训练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他还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平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并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练笔将素材积累起来,这样学生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落笔成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片段训练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作文能力的强弱,则是通过作文片段来体现。如果学生的片段作文写好了,那么他们的观察、认识、思维、想象等能力就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片段训练,抓住每个有利时机,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观察——让学生有一双慧眼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感知活动。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感知清晰。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规律,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能力。指导观察方法,一是要教会学生有序观察,譬如方位顺序、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时间推移顺序等。二是要教会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三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辨析特点。
二、阅读——让学生有一块明镜
阅读和写作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的指导并不能泛泛而谈,它需要找到一个由“读”到“写”的切入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具有典范写法的文章或段落就是这个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如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
(一)从文章的写作顺序入手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特别让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如针对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常常写得很混乱的问题,在教学《金色的鱼钩》的第二段“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兒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时,笔者先指导学生分析这段话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找出作者写人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再让学生背下这段话。紧接着按这样的顺序让学生仿写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的外貌。这样的训练扎实有效。
(二)从写作方法入手
写作方法的渗透教学尤其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中写作方法包含的面比较广,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文章的结构形式、多种修辞方法的渗透应用等。许多学生选材新颖,语句也优美,可就是表达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表达顺序的原因之外,主要是文章的结构不完整、脉络不清晰造成的。其实写景、写人的文章多用到总分总的结构,所以,总分总的结构应该是首先让学生掌握的文章结构。
三、练笔——让学生有一双巧手
(一)抓住时机,让小练笔水到渠成
教师组织课堂练笔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1.“情”动而练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感悟之后,“写”才能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至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这样他们胸中喷薄的情感就会流淌于笔尖。
2. 思“辩”而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学生通过辩论,不仅可以阐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师可在这“辩”处设练,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二)抓住“三点”,让小练笔独具魅力
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课文内涵的慧眼,及时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课文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 找准文章精彩点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2. 关注文章留白点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3. 留心文章细微点
所谓“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用心去发掘,也能显出“风韵”来。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使学生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理解性的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的想法。这样就能通过语言训练“架桥铺路”,从细节中感悟人格魅力。
(三)多变形式,让小练笔精彩纷呈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训练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
1. 仿写文本,举一反三
仿写是引导小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每个学生写作的起点都是仿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仿写,可以写一个句子、几句话,也可以写一段文章。
2. 对话文本,身临其境
每篇文章都有最能拨动心弦的地方,此时教师如果可以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让文章蕴含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将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 拓展文本,自由想象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其他常用的练笔方式还有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能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创造展示的平台。
总之,片段训练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他还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平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并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练笔将素材积累起来,这样学生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落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