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 建设 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其战略地位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和國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六项指标,其中文化就占了两项,所以说,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化就建不成全面小康。
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一个社会要生存和发展,首要的条件是什么?首要的条件是社会稳定;如何才能做到社会稳定?一外重要条件,就是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什么?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最重要的是来源于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这样说,民族的认同、民族的凝聚,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增强民族创造力的需要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失去创造力的民族等于逐渐地走向死亡。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靠什么遥遥领先于世界几千年?靠斥是民族创造力。比如,人所熟知的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文学方面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等,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蕴涵着很强的创造力。《周易·系辞下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盐铁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四、是增强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所谓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军事力量,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还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力量被称为“软实力”。
从国际竞争看,现在国力竞争更加注重软实力,未来的斗争将主要是文化的竞争。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
“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比如科学发展观,它引导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引导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二是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任何产品和服务一旦附加上文化,这种产品和服务马上就会升值。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五、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文化消费将占到个人生活的20%以上,到那时,我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4.5万亿元,而2009年只有8000亿元左右,仅仅相当于那个时候的大约六分之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人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作者单位:王宗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耿国祥,装甲兵工程学院)
关键词文化 建设 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其战略地位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和國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六项指标,其中文化就占了两项,所以说,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化就建不成全面小康。
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一个社会要生存和发展,首要的条件是什么?首要的条件是社会稳定;如何才能做到社会稳定?一外重要条件,就是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什么?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最重要的是来源于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这样说,民族的认同、民族的凝聚,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增强民族创造力的需要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失去创造力的民族等于逐渐地走向死亡。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靠什么遥遥领先于世界几千年?靠斥是民族创造力。比如,人所熟知的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文学方面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等,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蕴涵着很强的创造力。《周易·系辞下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盐铁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四、是增强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所谓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军事力量,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还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力量被称为“软实力”。
从国际竞争看,现在国力竞争更加注重软实力,未来的斗争将主要是文化的竞争。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
“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比如科学发展观,它引导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引导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二是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任何产品和服务一旦附加上文化,这种产品和服务马上就会升值。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五、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文化消费将占到个人生活的20%以上,到那时,我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4.5万亿元,而2009年只有8000亿元左右,仅仅相当于那个时候的大约六分之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人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作者单位:王宗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耿国祥,装甲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