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语,一个不起眼的课堂教学部分,一个常被教师所忽略的环节,但却是一个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所喜爱的课堂教学部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设计好课堂导语,发挥课堂导语的作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同时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创新欲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非智力素质;探究反射;创新教育
课堂导语就是一节课的开头语,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使学生在几分钟内把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通过具体的教具、实验和生动的讲述,巧妙地导入新课。
一、直入式导语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而这恰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授《机械波》一节时,可开门见山地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盘托出,既使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的讲述,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
二、科学史事式(故事式)导语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用有关教学内容的科学史事以小故事的形式做导语。既可让学生了解科学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科学家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态度对学生以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
三、设问式导语
教师的讲授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而思由疑引起,如果教师在课前能根据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学生思不可解的情况下,教师就可导出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静电感应”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后把带负电的橡胶棒去接近验电器的铜球,发现验电器的铝箔张开,教师发出疑问:“铝箔为何会张开?”显然,矛盾的提示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动机。接着教师进一步问:“铝箔张开说明它带了电荷,但橡胶棒和金属球接触到了吗?”这样便进一步使学生想到除了“接触”导致电荷转移外还有另一种情况。此时大部分学生已被调动起“探究”的积极性,而且有了正确的思路。教师进一步设问:“铝箔带电分开,可以肯定是橡胶棒引起的,那么橡胶棒的靠近为什么会使铝箔带有电荷呢?”这样,教师用设问式的导语促使学生生疑、探疑并形成正确思路和积极探究的心态。
四、演示式导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所学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定的实验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来导入新课程,可以使我们对物理现象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演示实验,引出新教学内容,这是物理教师常用到的手段之一,它用直观的物理现象、实验结果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导语可能就是简单的几句话,可要设计得巧妙、达到它的最佳作用却不容易。要想真正掌握导语设计的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巧妙,有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尽可能生动流畅,形式多样、巧妙有趣。也就是说能用教师的言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否则会冲淡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2.设疑,求启发性。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疑,同时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路。
3.求度,可接受性。导语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感兴趣的形式,要深浅适中,既不能使学生高不可攀,更不能使学生不言自明和有索然无味之感。
4.求精,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全部内容,因此导语的语言要精炼,概括性强,不能拖泥带水。
总之,课堂导语是教师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因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因而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几种导语以外,还有直观式导语、趣味式导语、猜迷式导语等,只要能促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就会有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素珍.物理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J].今日科苑,2008,(1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非智力素质;探究反射;创新教育
课堂导语就是一节课的开头语,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使学生在几分钟内把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通过具体的教具、实验和生动的讲述,巧妙地导入新课。
一、直入式导语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而这恰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授《机械波》一节时,可开门见山地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盘托出,既使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的讲述,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
二、科学史事式(故事式)导语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用有关教学内容的科学史事以小故事的形式做导语。既可让学生了解科学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科学家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态度对学生以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
三、设问式导语
教师的讲授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而思由疑引起,如果教师在课前能根据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学生思不可解的情况下,教师就可导出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静电感应”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后把带负电的橡胶棒去接近验电器的铜球,发现验电器的铝箔张开,教师发出疑问:“铝箔为何会张开?”显然,矛盾的提示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动机。接着教师进一步问:“铝箔张开说明它带了电荷,但橡胶棒和金属球接触到了吗?”这样便进一步使学生想到除了“接触”导致电荷转移外还有另一种情况。此时大部分学生已被调动起“探究”的积极性,而且有了正确的思路。教师进一步设问:“铝箔带电分开,可以肯定是橡胶棒引起的,那么橡胶棒的靠近为什么会使铝箔带有电荷呢?”这样,教师用设问式的导语促使学生生疑、探疑并形成正确思路和积极探究的心态。
四、演示式导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所学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定的实验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来导入新课程,可以使我们对物理现象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演示实验,引出新教学内容,这是物理教师常用到的手段之一,它用直观的物理现象、实验结果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导语可能就是简单的几句话,可要设计得巧妙、达到它的最佳作用却不容易。要想真正掌握导语设计的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巧妙,有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尽可能生动流畅,形式多样、巧妙有趣。也就是说能用教师的言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否则会冲淡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2.设疑,求启发性。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疑,同时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路。
3.求度,可接受性。导语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感兴趣的形式,要深浅适中,既不能使学生高不可攀,更不能使学生不言自明和有索然无味之感。
4.求精,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全部内容,因此导语的语言要精炼,概括性强,不能拖泥带水。
总之,课堂导语是教师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因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因而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几种导语以外,还有直观式导语、趣味式导语、猜迷式导语等,只要能促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就会有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素珍.物理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J].今日科苑,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