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产品的网络江湖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mx7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以智能手机作为上网工具的人数的不断攀升,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社交应用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交往的工具。这样的社交应用软件前有微信、陌陌、米聊、line等,今有易信、来往等。但是,随着移动端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升级,这些基于社交的移动端即时通讯软件(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的产品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竞争态势与赢利模式
  任何产品的创新和推出必须放在企业的竞争态势和赢利模式(商业模式)中去探讨。微信和来往也不例外。
  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被称为互联网三巨头,百度称霸搜索,腾讯称霸社交,阿里巴巴称霸电商,各自相安无事。但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巨头的业务边界在将来注定将变得模糊,并不可避免地侵入对方领域。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今年10月底,已经升到了5.0版本,并且在5.0版本中加入了微信安全支付功能。腾讯公司在发展和壮大微信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竟然无意中侵入了电商的领域,已经并无可避免地触动了阿里巴巴的奶酪。阿里巴巴这个拥有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旺旺等众多电商系产品的巨头,竟然发现自己的电商基本盘根基有被撼动的危险。因此,既是满足移动端用户的社交需求,更是为了维护和固守自己的电商领地,2013年9月23日,阿里巴巴推出新的好友互动产品来往。
  在此之前,腾讯有自己的优势产品QQ,阿里巴巴有自己的优势产品淘宝和支付宝,腾讯的赢利模式基于社交和基于社交的周边产品,阿里巴巴的赢利模式则是基于买卖关系和电商。但是,当微信推出5.0版本,推出微信安全支付后,微信打通了线上沟通和线下购买的最后一个环节,开始大举向电商迈进,正式也是赤裸裸地拉开了蚕食淘宝电商领地的序幕。同时,阿里巴巴既是出于固守自己的基本商业领地以免被侵蚀,更是受消费者移动互联网下新的购买行为的驱动,开始推出虽略不同于微信但核心和微信一致的针锋相对的产品来往。之前,2013年4月29日,新浪宣布其子公司新浪微博公司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将以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此举已被视为阿里巴巴开始向移动端和社交领域发力以巩固和扩展自己电商领地的开始。至此,井水不犯河水的时代注定要终结,短兵相接的时代已经来临。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同时,根据2013年10月25日微信官网页面显示,微信用户超过3亿规模,依据新浪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亿。2013年10月27日,浏览QQ官网显示,其最高在线用户数约为1.8亿。根据艾瑞网有关数据,2012年阿里旺旺的用户数量约为1.5亿。在谁拥有用户谁就拥有未来的理念下,谁能拥有大数量的消费者,谁能将他们转化成最终消费者,谁就是未来最大的赢家。谁把控住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在未来,在移动端成为消费者主入口的时代,在移动端的争夺本质上是生与死的决斗,而IM将是最主要的移动端入口。
  在这种微信即将侵蚀和攻入阿里巴巴核心阵地的威胁之下,在移动端消费者入口争夺涉及未来生与死的情形下,与其说阿里巴巴来往担当开疆拓土的角色,还不如说来往首先担当的是防火墙和阻击手的角色。在巩固基本盘不失的情况下,来往在未来才可能进而为阿里巴巴担当开疆拓土的角色。
  所以,所有产品的创新,尤其是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必然是在赢利模式和竞争策略下展开的。
  消费者逻辑与产品创新
  消费者逻辑是产品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消费者对当前产品的不满和期望是新产品创新的指路灯塔,也是当前产品给予创新产品即后来产品的最后机遇。消费者对微信满意的地方,就是来往应该学习和强化的地方;消费者对微信的不满,就是来往的机会和创新的地方。
  当前,消费者在即时通讯的需求可以概括为“1+1+1”模式,即“手机号+PC端IM+移动端IM”,手机号大家可以在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间进行选择,并且手机通信是跨网互通的。PC端IM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输入方便,素材具有多样性,目前,在PC端IM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基于社交关系的QQ和基于电商关系的阿里旺旺,但是PC端QQ和阿里旺旺的关系并不像移动、联通、电信一样可以跨网互通,相反,QQ和阿里旺旺是不能跨网互通的。移动端IM的最大特点是发布信息的随时随地的特点,即方便性、及时性和现场性,目前,移动端IM的可选项有微信、易信、来往、陌陌、米聊、Line等,还是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局面。
  尽管微信目前一枝独秀,但是移动端IM还不是微信说了绝对算的时代,哪怕微信禁不住商业化的诱惑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给其他竞争对手发展和超越自己的机会,都可能实现双方地位的逆转。目前,移动端IM也不能跨平台互联互通。基于社交,目前,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的是“手机号+PC端QQ+手机端微信号”的组合;基于商务,目前,更多消费者选择的是“手机号+PC端阿里旺旺+手机端微信号”的组合。问问消费者的内心,在未来,消费者需要的一定是类似手机通信网络的情形,我会选择一家通信运营商,基于区分生活和工作抑或其他目的,我可能会有两个或多个手机号,不同移动通信运营商是跨网互联互通的;消费者既不希望一家独大,同时也希望各家可以互联互通。
  消费者在手机移动通信上的要求注定会发生在移动端IM上,我会选择一家移动端IM运营商,基于区分生活和工作抑或其他目的,我可能会有两个或多个移动端IM号(类似双卡双待和PC端上多QQ账号同时打开),并且可以在手机上同时显现;不希望一家独大,但希望不同移动端IM是跨网互联互通的。目前,尽管各家移动端IM各怀私心,都想打造专属于自己的封闭的社交化电商圈,但是谁逆反潮流,谁注定就会被消费者厌恶和抛弃。尽管易信发展维艰,但是易信倡导的跨网互通、开放平台的优势仍然不可低估,方向是正确的,只是需要易信坚持做,坚持做得更好。   而有一天,当来往、米聊、陌陌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和易信互通,也跨网互通时,微信注定将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其实,移动端IM的核心基本功能要素都是一样的,提供最基本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交流,关键是在细节上谁能做得更贴近消费者的心,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本质上,都是可以实现跨网、跨平台互联互通的。在手机网民4.64亿和微信用户超3亿,至少还有以亿为单位的空白用户数量为其他移动端IM留着,为其他移动端IM的生存提供了根据地,为其他移动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战略空间。产品创新固然重要,新产品的推广策略尤其是新产品面对竞品的推广策略才决定了产品的生与死。
  (编辑:周春燕 179724189@qq.com)
  移动端IM未来的三大趋势
  1.唯一化。像手机号唯一一样,每个人移动端的账号和昵称也将唯一,我在这个平台上注册了唯一的账号和昵称,其他人在这个平台上和其他平台上将不能再注册同样的账号和昵称。
  2.人性化。在未来,所谓的手机号将不再是由数字组成,而是由文字构成,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是昵称,这样记忆更简单,界面更人性化,客户体验更佳。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距永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谁贴近消费者一点点,谁就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3.兼容化。跨网、跨平台互联互通必将到来。如果不互联互通,难道消费者要准备N个二维码不成,商家要贴N个二维码在门口不成?!
  老大微信的成功
  1.移动通信行业的高资费为移动互联网IM通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微信消耗的是流量费,而与节省的电话费和短信费相比,流量费更是不值得一提。
  2.QQ和手机通讯录海量用户导入,QQ过亿数量级的用户导入可以说为微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手机通讯录导入更是成为快速发展的加速器。
  3.先发优势、需求方规模经济性、马太效应。当人们已经先入为主地习惯了某种产品和行为的时候,让人们改变这种习惯,养成另一种习惯将变得很艰难。
  4.当发现微信有商业用途之后,商业中的各种力量开始追捧微信,从微信营销的火爆就能感受到商业力量对微信的追捧有多狂热,这也为微信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富二代”来往的优势
  1.在来往的发展之中不应拒绝线上阿里旺旺的1.5亿用户。把他们导入来往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导入。导入的关键是引导,给阿里旺旺用户使用和不使用来往的选择。
  2.高举跨网、跨平台互联互通的大旗。这面大旗将为来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一面旗帜,把微信推到一个两难的境地。
  3.高调,高调,再高调。丁磊的高调是为了给易信做广告,马云的高调更是为了给来往做宣传,提高来往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和注意力,马云天生具有高调的天赋。
  4.成双成对地争取用户,一个社区一个组团地去攻克用户。因为,人们对IM的需求只有在沟通双方同时响应的时候才能发生。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