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觉的“相见”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迎春,1977年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作品发表于《上海文学》《诗歌月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等刊物,出版诗集三部,译著有《帕斯卡尔·葩蒂诗选》。近年来,先后在《当代作家评论》《浙江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反讽时代的孤寂诗写——当代诗歌话语研究》《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符号学研究》等五部。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
  “与广西的美丽相见,与祖国大地相见……这是日常生活的一抹阳光,片片深绿乃至灰色,它们都是我心中的悠悠沉思。”馮艺先生在“后记”中如是写道。这是一部关于广西历史、人物、人文、山水的情感对话录,也是对自我命运的观照与“沉思录”。
  翻阅诗集《相见》,我为诗人的“醒觉”意识所深深触动。从写“人物”的这些诗篇中,尤其看出诗人自我的情怀与情感投射。与其说,诗人是在行走与运思中抒写美丽南方的诗篇,不如说,诗人在阅读山水中清醒地“自我”,并予以形而上学与哲理化的心灵观照和哲理质询。他与山水、人物的“相见”,我个人觉得是一种精神意蕴向内的“自我”寻找,这样的“诗性言说”也是一种极为丰盈的心灵感悟与思想馈赠。
  冯艺先生笔下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典范的不同人物,诗人与他们的彼此凝视与对话,彰显了诗人自我的审美人格与精神旨趣。比如,他反思的现实语境与个人情怀:“逃离官场的污浊/开始一页页/清新的文字/像安抚亡灵一样/带走汹涌的河流……你的睿思/和万缕激情/坚韧是一生的品质/你说 写作是你/生命的目的/我的心被你拨动”(《读张名风》);他寻味马君武先生的苦难经历与道德人格:“奸小之境/云寒雨冷/一波三折/举步维艰……那时一场/久远的未遂/和虚空/桃李盛开/这个时代/必然来临/被激情/与岁月辜负的人/会找到故乡”(《光在风中奔跑》);他敬畏“大我”的人格:“将军 有侠骨/却又柔肠/风雨淫浸/霜色弥坚”(《老河口遇上李将军》);从“石涛”绘画汲取生命智慧:“在万物之外/晨钟暮鼓中/呼吸善良……我自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哲理露出筋骨……意境/如此开阔”(《苦瓜和尚》)……还有他笔下的“半塘先生”、唐景崧、赵观文、梁漱溟、柳柳州(宗元)、徐霞客、张鸣岐、冯敏昌、黄庭坚等历史和文化人物,诗人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他们生平细节的细致观察与向内省思,阅读历史和文化这本大书,进而勘探“自我”的品质与厚度,抵达人生事实性局限的价值体验与“醒觉”智慧。
  他还写了各种“风景”,它们就是诗人海子所讲的“诗意状态”。这些风物和景观因为诗人的自我移情与情感投射,也变成了鲜活的生命话语,抵达内心的柔软之处。他写“桂江”:“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要认识您/沿着这些倾泻的水/这些疼/不说话/像多年前一样”(《桂江》);“桂花开了”,正是诗人感应与生命的融合“瞬间”,他写道:“秋的枝丫下/我的嗅觉/贪婪地吮吸/它的芬芳/我感觉/呼吸轻盈如风/我感到 此刻/载满/一坛诗歌”(《桂花开了》);诗人还用幽默的“柳州话”来感悟另一审美意境:“我不再挥霍/时间和疼痛的句子/今夜我要喝一杯/这杯酒 给/满是敬重的/月光”(《好一个柳州仔》);诗人又与圣堂山、土司衙署、下乡源、海棠桥、十里洋渡、左江、花山壁画、斜塔、明仕田园、德天、万福山、白水塘、灵山荔枝、坭兴陶、梧州骑楼、北仑河、涠洲岛、红树林、金田、大藤峡、静静的黄姚、姑婆山等“风景”对话,展示他灵魂深处的“通感”抒写,诗人在风物中醒来,闪耀鲜活的人格和灵性。
  这其中的人物与山水是丰盈的人文与历史地理的展示,更是诗人自我的情感与精神投射。《相见》的“声音”是沉思的,也是凝重的。那种“相遇相思相望的瞬间”,映衬着诗人灯下、月前、静寂中的个人肖像与内心“声音”。相对风骨与清醒,诗人表现出对浮华过度的现实与局限的理解和悲悯,不断反思心灵深处的文化意识与人生悖论。面对种种“人物”与“风景”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平与忽视,诗人均予以同情之心和理解态度去感应和对话,呈现那种独处与醒觉意识。
  诗人之所以吟唱、赞美笔下“相见”的人物和风景,源于他的“大地”情怀和哲理性的自我“沉思”。“万物皆相见”,与美丽“大地”的“万物”相见。这些“万物”与诗人息息相关,是他的生命养料,给予他“沉思”,让孤独体验与“共通心灵”相见、相遇、相知、相守。“激动、跳跃和沉郁……让我借着诗的语言和意象抒写人间之情怀、天地之沧桑,表达我依然的真实、真情、真知和愚钝。”这种清醒的豁达和对人生事实性局限的关怀,映衬了诗人的人格自我与精神风骨。这些美丽的山水,是他思想深处的纹理;这些超然的风物,是他深情的另一延展与内化。
  我之所以认同这部诗集,在于《相见》对人性和人心的积极审视和对深度情感、深度真相的“醒觉”道说。每读此处,即有共鸣。“相见中的一首首诗,包含着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包含着真诚与谦卑、苦难与幽暗、悲凉与爱,以及我内敛的顽强并以此来喟叹我骨子里的不灭的炽热和虚空。”由此可见,《相见》的向内意蕴播撒于诗性的字里行间。静寂的山水已融入逼真的生命之境。诗人之所以进入这种真实体验,包括“幽暗、悲凉”和“虚空”的否定性情感的体验,这种无常与幻象的逼近与“沉思”,建构了“相见”的内在意蕴与知性特征。
  诗写给自己与极少数的知音、故人。冯艺先生是他生活中的山水、人物、历史、风景的私密读者,并与它们闪烁的共通心灵相遇和相知,通过诗性言说的审美体验与哲理观照得以抵达。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诗歌便是人生的“否定性”情感与价值的触摸。诗集《相见》打动我的正是这种否定性的孤独、虚无、灰色与无助的情感状态的反思与转化,它们确认了生命的另一在场言说的价值与意义。海德格尔式的“向死而生”启示了现代文学的“否定性”的情感反思与思想可能,这种向内的诗性言说赋予了文字的现代品质与思想意蕴。那种成功与喧哗背后的“静寂”与独处,让我们更悲悯地理解了生命的创伤与无助。冯艺先生的诗集《相见》由此来对深度情感、深度事实与深度真相进行哲理观照与智慧审视。   他写道:“每一个人/只是一缕轻烟/挂在风中/慢慢冷却而孤独/天一下子高了/地一下子陷了/所有的沟隙/仇怨冤屈/缝合或泯灭或原谅”(《土司衙署》);“一片生命/每一种细胞/都在跳动/幽静中/被爱或爱/包裹着稚嫩/生机顽强/属于各自的意义……我多么羡慕/她们身上/藏着/一种柔软和坚硬”(《东红》);“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你怎么忽然/成了犯人/像一只孤独的飞鸟”(《海棠桥》);“容纳旷野寂寞/过滤人间更迭/心里写满/对世事的感慨/特立独行/就是一个奇迹”(《左江斜塔》);“山与水几成一体/水与山/共修今世来生/我与清风/共看山/仙风道骨/圈养我的孤寂”(《从明仕至德天》);“红树林/站稳脚跟/就从黑暗中出走/向上向上”(《向上的树根》);“突如其来的震颤/绝不喊半句冤屈/用忠诚面对/去平复/令人心碎的杂音”(《忠诚——写给袁崇焕》)……这种“声音”构成了诗集《相见》的醒觉意识与内在意蕴。风物与人物的深情,正是诗人的柔软之心、生命之真的流露和升华。在与“万物”的对视与沟通中,践行了生命的根性的价值和意义。因而,诗性与灵性的人物、风物的感应与“相见”,成为审美化、艺术化的“人格”投射,也是极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化哲学。
  山水与人物的“沉思”与对话,敞开了自我与大我的对话,对“否定性”的情感和向内“沉思”,赋予了诗篇的凝重与质地。他写道:“溪水是幸福的/心里無须负累/所有蛰伏的/浮躁往事/冷却之后/不再有任何重量。”(《冷冻》)他在《泗城月光》中也同样追问:“一个人/山水中洗尘/我在月光下沉思/今夜。幸福就是月色/我从头到脚披了一身。”比起许多诗人,冯艺先生作为一个文学前辈,获得了许多难以企及的生命馈赠。但是,他的醒觉意识与自我疏离,让他总能在“沉思”中获得内心的修为与洗涤,触及人类极具“否定”色彩的孤独意味与虚无体验,探寻“真文字/大文字”的风骨与品质。诗歌不仅是人物与风景的情感抒写,更是澄明之境的“真相”勘探。
  他在“后记”中写道:“我突然发现老了,发现自己又回到诗歌。”其实,“诗歌”赋予生命另一行走智慧与心灵价值。与其说诗人流连于抒写广西山水、风物的“相见”之情,不如说他通过诗性言说捕捉人性和人心的“真情”。在冯艺先生的“相见”里,地理、人物、风景、典故等浓缩成广西独特的“文化名片”,其柔软之心和内在意蕴也走向广西山水“相见”与“大地”归途的通感体验。读山水、读人物,是对丰富人生的心灵体验,也是“相见”和相视一笑的“醒觉”意识。冯艺先生笔下的“抒写”显然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赞美,而是趋向人物、风物的人格化、命运化的诗意审美与哲理观照。
  由此,“相见”,是一种审美情趣,也是一种诗化哲学,诗集《相见》的感性与哲理的“沉思”,成就了“相见”的真情与分量。《相见》中“相见”,撩拨心弦,也启示了“醒觉”道说装置汉语诗歌的可能。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桂林的雨比往年更多,缠绵的细雨和潮湿的雾气从白天延伸到黑夜,从昨天弥漫到今天,模糊了日夜,也混沌了时间,似乎日子也慢了半拍。在这种模糊与混沌之中打开李金兰的散文集《天与安排》,感觉书中的文字与雨雾缭绕的天气竟然是那么默契。在李金兰的笔下,岁月缓慢流淌,天空有可以触摸的记忆,村庄是挂在身后的水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作者就像是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之间缓步穿行,融入、触摸、冥想、聆
期刊
冰 鉴  红薯窖是贮藏红薯的地方,在院子里靠近角落处划一个十字,开挖。有时我想,人能不能听到大地的心跳,就像古人,在地下埋上一面鼓,侧耳倾听,就能听见远处传来金戈铁马的回声。大地上万物蓬勃,大地应该是一个具有更大生命的事物,作为隐形存在,大地能听懂天籁及万物之语,哪一只飞鸟死在迁徙的航道,哪一个孩子循着母亲的呼唤找到家门。  只是大地沉默,在更大的沉默中蓄积着力量。你不能僭越或者怀疑,每一次灾难来
期刊
1  广西临桂的李金兰散文写得好,这是圈内人都有所耳闻的。  到底有多好?你得去看。然后你会发现,看一篇不够,你想看更多,想看所有。  现在好了,李金兰厚厚的散文集《天与安排》终于在手,终于可以好好捧读。有这种想法的,一定不只我,一定不在少数。  《天与安排》共收入七十四篇散文,分为“人间”“行吟”“物语”“时光”“素描”五个篇章。这五个篇章就像一母同胞的五姐妹,无论其侧重于历史人物还是地方文化,
期刊
前几天还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今天就冷空气南下,寒风细雨。翻看一下日历,今天是立冬啊。看着灰蒙蒙的田野和山丘,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山路崎岖,炮车(一种载运木头的工具)难行,载送木材的工作无法完成。如果不及时将木材运出,资金就难以回笼,农民工工钱无法支付,后果不堪设想。  细雨飘飞了三天,刮起了东南风,一场大雨,扫清往日的雾霾,气温又有了些许的回升。雨后,趁着天空放晴,我赶往田陇小镇找到马帮,谈妥
期刊
老 屋  深秋,带儿女还乡。扫墓毕,在远房侄儿家吃饭。饭后,儿女要回自己家看看。过一条新修的路,绕两座院落,一片疏林,就到了我们自己的家。家已空,算不上家,只能说是旧居。原有的盆盆罐罐、筐筐篓篓,父亲用过的农具,母亲用过的纺车儿、枣木的织布机,都没了。黑土和草根打成的院墙,早被二十年风雨侵蚀倾圮,只看见礓石砌就的墙基,上面积了蚯蚓拱出的土粒,蜗牛爬过留下的白印。老屋犹在,门落锁,锁已锈。十三格的木
期刊
6  在那次  边境保卫战中  我正在健康成长  在脑海里  却没有任何记忆  那时只顾着  为理想努力奋斗  现在知道如果  没有为国捐躯的  可敬的军人  在前线保家卫国  就无从谈论理想  永垂不朽的英雄  我爱你们正如  你们对祖国的爱  8  每一次选择  都令我彷徨  辞掉做老师的工作  已无路可退  青春让我坚信  不论是风是雨  都不能以诗人的名义  低下艺术高贵的头  跌倒后爬起
期刊
那些腔腔调调  1  在市里开会中,手机不断振动,大家庭微信群里的一条条信息追了过来。抽空戳开,是哥嫂发来的。母亲住院了。城北中医院十楼十号床。  母亲怎么又住院了?父亲病逝后,母亲的健康问题让我成了惊弓之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无奈,是悲伤的。会毕,婉拒朋友邀约的小聚,立即赶回县城,直奔医院。我悬着的心在看到母亲的那一刻放了下来。母亲正与同室两病友在病床凑着一台小霸王,A4大小屏幕正播放着戏曲。
期刊
太阳,对每一个跋涉的旅者来说  是一天的開始,也是希望的开始  远方,对每一个梦想者来说  就是天边升起的太阳  船,对于江河湖海来说  是征服,是远行的保障  舵手,对船来说,是安全抵达的保障  更是远行者心中的太阳  一百年有多远,两万五千里有多长  一万年有多久,我们与你朝夕相伴风雨相向  作者简介:刘发扬,男,1970年出生,祖籍湖北,现居桂林。出版诗集《不再是过客》《无歌的季节》《温暖的
期刊
1  吕天柱往桃李村来的时候,村主任陶小云刚爬上床想和老婆马玲亲热亲热。看着追魂似的响起的手机,马玲推了推整天想着落实国家二孩政策的陶小云,笑了笑说快去接电话。  电话是支书腾河打来的,让他马上到村委会办公室等候。腾河说台胞吕天柱正在来村的路上,县委统战部的梁部长、镇党委的李书记都陪着他过来。吕天柱要来寻人的事情,早在一个月前村里就收到上面打的招呼了。  还寻什么人?我这要造人呢!陶小云一边嘟囔,
期刊
何姑是我们方圆百里有名的开脸高手,以前每到了秋后,要出嫁的女孩子排着队请她开脸。  开脸是壮族少女出嫁前的一项重要仪式。姑娘在出嫁前都会用男家送来的红丝线将脸上、脖子上的汗毛拔去, 称“禄昆那, 拔昆酬”,也就是开脸。壮族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这种未婚女子的打扮,开脸时就要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