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u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科。本文以教育心理学视角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3]屠鸣,李晓彧,魏春燕,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9-63.
  作者简介:李黎(1984— ),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学。
其他文献
德国非常注重"职业引导"工作,为成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比较之下,国内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双向的比较,提出"职业引导"工作的建议。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配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5月—2018年7月医院收治的86例重症肺炎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给
摘要: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以公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拓宽工作途径,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近些年,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来源趋于多样化,因个人、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情感
摘 要:新时期的教学形势要求辅导员进一步优化素质结构,做学生政治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坚持道德素质为本,不断提升文化素质,夯实自身业务素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优化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学生思想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迫切需要高校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与高校发展形势,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笔者根据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和挑战。本文拟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价值意义、内涵和构成以及对策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解读,希望有益于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预警机制  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必须在学籍管理预警机制上下功夫。随着现代化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强职业院校学籍管理是利于学生完成学业,让家长放心并使学院学籍管理工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创造和逐渐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缩影。  一、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1.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班级文化是通过班级成员的团体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