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与时俱进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oth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像往常一样,在上完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后,我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下课后,偶然听到学生之间聊天:“小日本侵略中国,可恶!”“是啊,我也恨死他们了。”“看到日本人就想打。”听到“小日本”“恨”“打”等字眼,我一方面为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喝彩;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不对劲,联想到之前有学生在言谈中对日本、美国等国咬牙切齿的痛恨,以及他们在日本、美国遭受灾难时幸灾乐祸的态度,我心里一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出现了偏离,应该及时纠正,否则就变成了狭隘的爱国主义了。
  按照我之前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我正是想通过渲染中华民族在当时的危险气氛,突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突出他们的侵略性和残暴性,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听了学生的对话,我改变了主意,决定对之前的教学设计进行补充和修改。我想,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吗?如果学生过于拘泥于古,而忽略了今,那就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了。看来教学必须得贴合学生实际,及时更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重新设计
  学生无意间的谈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决定对这节课重新进行设计。要培养起学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除了给他们一些直观的印象外,还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让爱国主义的口号变成现实,得以升华,从而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往的讲授为主的做法,变成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我设想,这节课必须按照以下要求来进行:
  1.课前准备。(1)要以学生的见闻为素材,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历史。(2)设计的问题、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3)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成功感。
  2.教学过程。(1)体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3.课后反馈。(1)了解学生的收获和不足。(2)了解学生对这样的课的评价。(3)综合以上评价写好教学反思、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将教学进度进行了微调,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安排在下周进行。同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让学生以完成作业的形式来进行预习。
  ①了解《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
  ②调查所在地区,走访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人,查阅资料,整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
  ③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你是否喜欢它?
  ④查阅资料,了解中日两国发展的轨迹,特别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两国的背景对比,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日本?你是否赞成抵制日货?
  三、作业情况
  从学生上交的作业就可以看出,初中学生的身心带有成熟半成熟、幼稚半幼稚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作业可以说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通过这几个作业题,我看到学生对历史是充满了兴趣,除了少数两个学生没有全部完成作业,其他同学基本都能完成;有的学生能通过题目的引导,从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感中觉醒,能学会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指导现实,展望未来。而忧的是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受到题目的启发,头脑里依然固执地仇恨日本,甚至认为应同日本断交,攻打日本,为死难的中国人民报仇等。面对学生不同的预习情况,我决定在课堂上将学生按作业的完成情况分成两大组,让他们通过对话、辩论的形式来学习这一课。
  四、上课情况
  1.正视历史。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后进生也积极地参与了讨论。
  2.指导现实。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情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
  3.展望未来。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落到实处,让学生体会自己如何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后感想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搭建了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真正做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后,有学生都对我说:“老师,我为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好多资料呢。”还有学生认为这样的课锻炼了他的胆量,给了他展示自己的机会,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发言,但是他们也通过其他同学的发言长了见识。最重要的是,很多学生都通过这样的课,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我也通过这节课受益匪浅,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课改中,要持有怀疑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将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深圳市沙井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的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在选材和内容的编排上注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呈现儿童喜欢的数学,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仅限在“教教材”上。只有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才能使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实现自主、快乐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材 创造性  一、用心去感悟、聆听学生内心世界  大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们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笔者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读写结合的研究,以往类似的研究中比较偏重于读写结合点以及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而笔者觉得教师本身的引导、点拨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评价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写作时能言之有物,手到拈来,是学多语文老师深赶头疼的问题。而看图作文首先解决了学生的素材问题,使学生有文可作,从而打开思路,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那如何写好看图作文呢?我认为应该在看、想、说、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看图作文 观察 想象 表达  一、看——理清图意,明确方向  1.合理有序地观察,了解画面内容。写作文以前,我们先要对图画的全貌进行观察。一般
期刊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与幼儿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时期又是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而游戏对这个时期幼儿的能力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游戏 学习 分享  幼儿的游戏,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无规则的“瞎玩”,但对于幼儿自身来说,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由此可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并
期刊
【摘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应随之发生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不断思索中前进,学生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新观念的实施。教育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和控制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念?这里,我不打算进行过深的阐述和概述,只想就现形势下“新课程、新理念写作教学如何教”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新
期刊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是,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叶的事业也许永远不会惊天动地,但正是这渺小的,不起眼的叶,成就了花的绚丽,果的辉煌。”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被这句话蕴涵的简单的哲理震撼了。我们教师就是那片叶,学生就是花园里的小花。当我们班级里有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高兴。  “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暴露出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失败的弱点。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上对中学生适当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作为中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肩负重要责任,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挫折教育,则成为老师们更重要的任务。通过了解挫折、挫折教育的含义、挫折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老师们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运用挫折教育,从而
期刊
【摘要】思想品行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需常抓不懈,我们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的第一学会就是做人,从热爱教育、勤奋敬业、做学生的良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作学生的益友;以多方位教育为途径,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热爱教育 了解关心学生 多位教育途径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
期刊
【摘要】本文从“广东小悦悦之死”这一热点案例和教育现状分析入手,反思当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呼唤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  【关键词】小悦悦之死 教育现状 “学会关心”教育  一、“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教育理念深思  据报道,2011年10月13日,2岁女童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车碾轧事件发生后,几乎是全民声讨
期刊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分析、讲解民俗知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深厚内蕴。本文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为例,略论了解民俗文化知识对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 建筑 饮食 章服  随着人们寻找精神故园热情的升温,民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