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从温柔女学霸到共和国“人民英雄”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楷模
  陈薇是谁?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从SARS到埃博拉再到新冠病毒……她多年持续与最危险的病毒过招,研发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正是她的赫赫“战绩”,写下了我国生物防疫领域的高光一笔!2015年7月,49岁的陈薇晋升少将军衔;今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陈薇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然而,如果看到学生时代的陈薇,你无论如何都会感到惊叹:如此生性活泼、舞姿翩跹、清纯可爱的女大学生,多年后怎么竟会成为世界最危险病毒的大师级克星?而陈薇成为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时光拨回到1991年,陈薇从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毕业,已经被深圳一家特别著名的生物医疗公司签约。有一天,陈薇因为要帮导师取一份实验抗体,走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这是一个周恩来总理1951年亲自签署命令成立的单位。当时抗美援朝,美军竟然使用了细菌武器。周总理大为触动,抽调全国顶尖科学家来到这里,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当听到这段历史后,陈薇血液翻涌。一边是锦绣般的前程、高薪白领的生活,一边是尖端的研究课题、内心强烈的召唤。这场偶然的“邂逅”改变了她的志向,陈薇主动找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要求从军。同年4月陈薇如愿被特招入伍。“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 ——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
  “一意孤行”,也确实让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年后她和师弟在一次学术会上碰面,发现师弟的收入竟然是自己的上百倍。而且,科研工作如同航海探索,如果能发现新大陆当然有极大的成就感,但更多时候是枯燥乏味、辛酸孤苦的航程。
  不过,陈薇依然内心坚定,毫不动摇,做好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准备。她先是花4年时间成为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她开始崭露头角,而2003的“非典”疫情,彻底把她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很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肺炎,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课题组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到广州一线医院采集非典标本,与尚无治疗方法的病毒零距离接触。负压实验室内一次最多只能待5个小时,待久了就会因缺氧造成严重头痛。但是为了和疫情抢时间,陈薇尽量不吃不喝,甚至穿着成人尿不湿,强迫自己在负压实验室待上八九个小时,直到撑不住为止。最终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有效抑制病毒的“重组人ω干扰素”,当时使用它的1.4万名医护人员做到了无一例感染。陈薇因此一战封神。因为在SARS抗疫期间的突出贡献,陈薇获得了“2003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29年里,实验室成了她的“家”,一年365天,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晚上12点以后回家是家常便饭。有一个细节,“非典”期间因为与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被隔离了100多天无法与家人见面,四岁半的儿子想念妈妈,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竟忍不住噙着眼泪隔屏亲吻。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最骇人的是它的病死率达到了50%-90%,一时间全世界谈“埃博拉”色变。为了尽早研制出疫苗,帮助那里的人们免受病毒的吞噬,陈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带领团队奔赴西非的塞拉利昂,在病毒最多的地方安营扎寨。2014年9月,在陈薇团队的努力下,世界上第一支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诞生,并且成就了中国自主研发疫苗的第一次境外临床试验。其实,早在2004年,陈薇就敏锐地留意到并开始研究埃博拉病毒。有人提醒过她:“你们花10年甚至20年做出来埃博拉疫苗,但如果2014年埃博拉疫情没有发生,你们岂不是白做了?”但在她看来,“即便后来埃博拉疫苗没有得到应用,我也很开心,那样至少全世界人民是平安的。”实际上,从走进实验室的那一刻起,她就明白自己选择了一条隐姓埋名的人生道路,并做好了心理准备。她说:“我的前辈,那些老一辈科学家,我不认识的、不熟悉的,我认识的、熟悉的,他们一辈子做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旦国家或者军队需要我们拿出力量,总能看到军队的力量在,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会、埃博拉疫情……都是这样。”
  还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陈薇轻描淡写地回答道:“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无与伦比的勇气!无与伦比的智慧!为了表彰她的功绩,人们送她一个绰号“埃博拉病毒终结者”。
  在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结束后,陈薇去了趟当地一个特殊的孤儿院,孩子们的父母都被埃博拉病毒夺去了生命。陈薇带去的礼物是中国的拨浪鼓,“我小时候玩过,到现在都能回忆起爸妈给我买了拨浪鼓后的场景”。孤儿院的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几岁,他们都争着来拉陈薇跳舞,这是一个令陈薇难忘的场景。除却军人的身份,陈薇做这些的原因,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温柔的爱。
  今年新冠疫情暴发,武汉万分紧急,54岁的陈薇身先士卒,率先走上前线。初到武汉,她便带领团队研发检测试剂盒,加快新冠肺炎的确诊速度。3月16日,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6月22日,又一捷报传来,陈薇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这也是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在全球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后,取得的又一项世界级科研成果。
  再次回看陈薇的履历,你会看到一堆值得骄傲的头衔,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极限。然而,带领团队不断走向胜利的陈薇院士,却一直低调。这就如当初给女儿取名陈薇,她的父亲陈李坤说道:“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道,‘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说的就是蔷薇,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終能够怒放。”
  这个世界上,或许大多数人还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全人类都在享受她的贡献。
  ■热议锐评:“与毒共舞”29年,陈薇和她的科研团队,冒着生命危险,走在与各种足以致命的病毒抗击的最前线。29年,对理想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担当,成就了这样一位巾帼英雄。从温柔可爱的美少女,到硬核的解毒女将军,陈薇的路途走得踏实沉稳,光明而辉煌。这样的女子,才是我们今天应该追的星。“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今,主席令签署,“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她实至名归!
  ■素材运用:听从心底的声音;人的一生,关键几步的选择;方向和力量;责任与使命;勇气和担当;对理想的热爱;临危受命,带给我们直击心灵的感动;守护祖国,守护好14亿国人;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从清华女神到护国战神;致敬英雄,国之干,族之魂……
  (资料来源:《世界华人周刊》、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环球人物网等)
其他文献
看着那张发黄的老照片,我还是忘不了,忘不了那年你们在嘉兴南湖的相聚,忘不了你们用鲜血染成的炽红的党旗。谁知,一艘古朴雅致的红船上召开的会议,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历经百年风浪,“红船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国之大者,念兹在兹。在筑梦、逐梦、圆梦的宏伟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镌刻进
本期為合刊
期刊
关于爬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梁漱溟先生欣赏山脚处的风景,甘于平凡,乐于平凡;尼采独爱半山腰的美好;杜甫则觉得当我们站在山顶的最高端时,可以感受到别人都感受不到的风光。  三种观点,各有其独特的情趣,也折射了三位哲人不同的人生愿景與价值观。但对于我来说,杜甫的观点更合我意。既然前方有座山峰,为何要长留山脚,甘于当下的处境一成不变?尼采说半山腰才是最美的,可若是人人都向往山腰风景之美,谁来展示那高
尊敬的各位来宾:  早上好!  首先,感谢杂志社邀请,不才方有机会在此稍谈拙见。在我看来,中国印记,无一不是世界的、全人类的财富。  从“嫦娥”到“长征”,从珠峰测高到奋斗者号深潜,从天到地,从微观到宏观,都有中华儿女打上的耀眼印记。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几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站起来、富起来”,从贫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蜕变,这强烈的对比让上面提到的中国印记更令人心潮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兴趣动力),他们更像是“探险者”,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  60、70后时常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
当一场大火将巴黎圣母院无情燃烧,火焰不仅摧毁了文物,更炙烤着人心,世界文明的光芒因此黯淡几分。  有人悲痛于古建筑的陨落,惋惜于人类共同的文化结晶受到重创,有人把火烧圆明园拿出来长篇大论,言之“报应”,拍手称快。这背后体现了不同人对世界文明不同的态度,更映射出部分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忽视了世界公民的责任和胸怀。  追寻世界的脚步,大航海时代将人类共同联系在一起。正是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相缀成
六月只有三十天,和大月相比,似乎显得稍短了一些。阳光却顾不得这些,在六月里布下青春的恩典,多少个激情与梦想在此燃烧。  六月,是隐匿着玉兰香的图腾。对于性子生冷的我而言,六月的热量是由内而外的,它有它的温度,又没有大暑小暑那般的炽热。在我的意识里,六月似乎有点像白玉兰,上海的白玉兰如云似雪,压得枝头摇摇欲坠,她有她的贞洁,她有她的韵度,但她并不张扬。她和六月一样有分量,六月里的这场考试,承载着青年
相距一甲子,相携沐夕阳。照片上,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但这两个背影分明诉说着两个字:“希望”。  据报道,这张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020年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着卧床的老先生去做CT,返回病房的途中,刘凯轻轻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随后,同行的陪检员甘俊超拍下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这位病
9月7日,陕西西安一网红书店试营业。在书店门口,穿着迷彩裤的李先生被保安拦下,并连续询问了两遍:“你是不是旁边工地干活的农民工?是的话不能进!”李先生只好解释,自己经常穿这种衣服,今天就是过来看看。保安这才让他进去。随后,李先生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網络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网上引发热议。  ◆锐观点◆在一个现代文明且多元化的社会,任何合法合理存在的人和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一个书店,不会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事情过去时,不管这件事如何灿烂辉煌——盛极一时,绚丽夺目;如何坎坷曲折——布满荆棘,晦暗无光……过去的时候就是过去了,随后你会有一种感慨:原来不过如此啊!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事情会一直保持其本来的状态,好的事情终会消散,坏的事情终会好转。这就是“好事多磨,坏事易散”的道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