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一样重要,所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课题。有效开展学生党建工作,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思想意识培养提供保障。将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有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然后概述了引入心理资本理论对开展党建工作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几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应用心理资本理论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心理资本理论
一、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和引入心理资本的必要性
1.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心理资本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对心理资本的定义也在不断修正。总体来说,心理资本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其外在行为会有如下表现:第一,当生活中充满挑战时,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从容而冷静地面对挑战;第二,人生态度积极,相信努力就会有结果,即乐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第三,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便在困境中也会寻找到一线希望,然后在希望中铸就辉煌;第四,具有韧性,能够持之以恒地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心理资本这种乐观的心态和笃定的目标以及锲而不舍的行为,能够让人积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从而避免消极情绪对解决事情的干扰,避免消极情绪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在心理资本作用的过程中,个体行为方式的决定因素是个体的认知行为。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外因是指需要外界激发出的乐观潜质。
心理资本理论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管理工作者提升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方式执行管理工作,最终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
2.高校党建工作引入心理资本的必要性
第一,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更新高校党建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党建工作也是一樣,在新的环境下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然而,很多高校党建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仍然比较落后,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与当下高校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重点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是对学生进行有形的管理,管理效果非常明显。但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得还不到位。如果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乐观进取的心态,这种正能量的思想意识将会规范大家行为,免去不必要的常规管理。第二,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觉悟,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这些学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大差异,两者互不理解,最终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高校教师成长对奉献和付出有着本能的反应,不认可学生的自私行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采用硬性管理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不满,从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如果将心理资本理论引入学生党建工作中,则可以发挥党员的作用,让学生的心态乐观起来,阳光起来,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以思想意识规范其行为。第三,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优化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提升人文素养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当下精神文化生活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习惯,这对其走入社会有很大帮助。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当学生走出校园,如果没有正能量影响,就很有可能发生思想变化。如果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引入心理资本理论,在四年的时间里可以让学生养成乐观、进取、持之以恒的习惯,让这种良好的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
二、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党建工作的策略
1.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党建工作管理阶层
心理资本理论在企业管理之中较为多见,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管理阶层同样如此。领导者是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主观能动性因素,领导者的素质、权威以及积极的心理能激励下属员工,使其对组织目标的达成负有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校院党总支、党支部以及教师党员处在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他们直接面对大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而大学生会信服师德好、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领导阶层工作的积极性和职业的稳定性与归属感,对学生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开发与管理他们的心理资本,提高工作者的组织承诺,降低他们的離职意向并减少离职行为。
2.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学生党员群体
就大学生群体来说,能入党的学生应该都是品学兼优、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入党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端正的入党动机。学生入党后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因此,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指标中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因素,而心理资本各因素本身就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二者之间是存在交集的。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将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党员群体。党员就是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的群体,让党员具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就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心理资本的内涵传递给群众,最终使整个学生群体健康而阳光。将心理资本应用于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党员在学生群体中是少数,但是所有党员都主动去用乐观进取的心态影响一个人,学生中具有良好心理资本的人数就增加了。在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学生党员群体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对党员群体进行心理资本理论的教育,这样可以丰富党员的头脑,在对其及周边的人进行心理资本理论传播时,可以做到言之有物。第二,要为党员的心理资本传播践行方法提供参考。例如,当出现困难时,要积极面对。在学生经受挫折时,要让其在失败中看到转机。有了这些参考,党员就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心理资本理论
一、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和引入心理资本的必要性
1.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心理资本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对心理资本的定义也在不断修正。总体来说,心理资本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其外在行为会有如下表现:第一,当生活中充满挑战时,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从容而冷静地面对挑战;第二,人生态度积极,相信努力就会有结果,即乐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第三,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便在困境中也会寻找到一线希望,然后在希望中铸就辉煌;第四,具有韧性,能够持之以恒地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心理资本这种乐观的心态和笃定的目标以及锲而不舍的行为,能够让人积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从而避免消极情绪对解决事情的干扰,避免消极情绪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在心理资本作用的过程中,个体行为方式的决定因素是个体的认知行为。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外因是指需要外界激发出的乐观潜质。
心理资本理论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管理工作者提升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方式执行管理工作,最终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
2.高校党建工作引入心理资本的必要性
第一,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更新高校党建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党建工作也是一樣,在新的环境下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然而,很多高校党建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仍然比较落后,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与当下高校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重点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是对学生进行有形的管理,管理效果非常明显。但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得还不到位。如果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乐观进取的心态,这种正能量的思想意识将会规范大家行为,免去不必要的常规管理。第二,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觉悟,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这些学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大差异,两者互不理解,最终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高校教师成长对奉献和付出有着本能的反应,不认可学生的自私行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采用硬性管理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不满,从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如果将心理资本理论引入学生党建工作中,则可以发挥党员的作用,让学生的心态乐观起来,阳光起来,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以思想意识规范其行为。第三,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有利于优化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提升人文素养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当下精神文化生活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习惯,这对其走入社会有很大帮助。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当学生走出校园,如果没有正能量影响,就很有可能发生思想变化。如果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引入心理资本理论,在四年的时间里可以让学生养成乐观、进取、持之以恒的习惯,让这种良好的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
二、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党建工作的策略
1.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党建工作管理阶层
心理资本理论在企业管理之中较为多见,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管理阶层同样如此。领导者是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主观能动性因素,领导者的素质、权威以及积极的心理能激励下属员工,使其对组织目标的达成负有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校院党总支、党支部以及教师党员处在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他们直接面对大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而大学生会信服师德好、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领导阶层工作的积极性和职业的稳定性与归属感,对学生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开发与管理他们的心理资本,提高工作者的组织承诺,降低他们的離职意向并减少离职行为。
2.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学生党员群体
就大学生群体来说,能入党的学生应该都是品学兼优、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入党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端正的入党动机。学生入党后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因此,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指标中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因素,而心理资本各因素本身就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二者之间是存在交集的。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将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党员群体。党员就是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的群体,让党员具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就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心理资本的内涵传递给群众,最终使整个学生群体健康而阳光。将心理资本应用于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党员在学生群体中是少数,但是所有党员都主动去用乐观进取的心态影响一个人,学生中具有良好心理资本的人数就增加了。在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学生党员群体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对党员群体进行心理资本理论的教育,这样可以丰富党员的头脑,在对其及周边的人进行心理资本理论传播时,可以做到言之有物。第二,要为党员的心理资本传播践行方法提供参考。例如,当出现困难时,要积极面对。在学生经受挫折时,要让其在失败中看到转机。有了这些参考,党员就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